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椰苗160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091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我是一颗小小的椰苗,希望能在星韵里快乐成长!

日志

南极究竟是啥样?

热度 1已有 513 次阅读2016-3-9 17:03 |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南极究竟是啥样?

——我读《南极无新闻》

 

我曾从新闻记者口中听说过的南极的危险,也透过摄影家的眼欣赏过南极的美丽,初中时还从语文课文《伟大的悲剧》中感受过南极探险家的悲壮,但却始终不曾看过哲学家心目中的南极。今年寒假我有幸读到哲学家兼文学家周国平老师的《南极无新闻》,周老师从哲学的角度看南极令人耳目一新,感受颇深。但作为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感觉到“南极有新闻”,非“南极无新闻”,心中产生了诸多疑惑:周老师亲身经历的南极景观竟与教材中提到的南极相差甚远。为何?这不禁令我深思。

天—南极的天气和气候

   “天气转坏,刮了一天大风,还夹带着时小时大的雪。坐在桌前,看见雪如白色的粉末,不易降落,也不是飘扬,而是无休止地横扫过窗口。(《南极无新闻》P31

    “南极气候特征:酷寒、烈风、白色沙漠”这是初一地理教材的描述。不管是电视放映,还是南极科考队员的描述,南极多大风天气,这点毋庸置疑。南极平均风速每秒达到17-18而法国南极科考站测到最大风速竟高达每秒100台风每秒32.741.4),为世界之最,故有人又把南极称为风极。

南极为什么多风暴?因为南极大陆处在极地高压(世界最强大的高压中心)和极地东风带控制之下,沿海地区又受强大的西风带影响,再加上平坦的冰雪高原地形和缺少植被覆盖的地表,减小了对风的阻挡,因此易成大风。

“雪花很大很密,风不大,很大很密的雪花就在眼前悠悠地飘扬,把别的景物遮挡得一片朦胧。岛上经常下雪,但难得遇见这样的圣诞卡上的瑞雪。” (《南极无新闻》P47

但周老师提到的南极“雪花很大很密” 、“岛上经常下雪”,一下子让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南极怎么会常下雪,甚至是暴雪?南极不是干旱的白色沙漠吗?

南极地区年降水量仅有50mm,相当于其他地区1个小时的暴雨量。降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它需要低温,足够的水汽,还需要上升气流。在南极,低温条件倒不缺,全年皆是,但极地高压控制下,南极盛行下沉气流,水汽无法上升遇冷凝结。况且白茫茫的南极大陆哪来水汽呀?也许你会说:南极大陆不是被印度洋和、太平洋、大西洋三大洋包围吗?水汽应该很充足呀!但大家别忘了靠海的地方不一定降水多,来自海洋的充足水汽要奔向大陆,并形成降水,需要风。可是在南极,存在的大多为从陆地吹向海洋的带有强劲之势的陆风。综合这三方面考虑,南极的气候不利于降雪,那么周老师所描述又大又密的雪花难道是幻觉?答案是:肯定不会。我们科考队员在风雪中手牵手地行走画面我们是经常看到的。

那到底是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是因为周老师所在的长城站位置。长城站位于乔治王岛南部(南纬621259秒、西经585752秒),岛屿四面环海,无论风向如何,只要是风,就有可能带来水汽。再加上其纬度相对较低,夏半年易受到强大的湿润的西方影响,更易形成降水(降雪)。

那如果是位于南极内陆地区的昆仑和泰山站,是否也会看到周老师所描述的雪花美景呢?如果会,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真正南极内陆地区到底如何?也许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弄得一清二楚! 

地——南极的地理事物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在南极洲和冰盖之间画等号。南极洲整个就是一块千古不化的巨冰,剩余的陆地少得可怜,可以忽略不计。”(《南极无新闻》P87

     除了边缘的一些岛屿外,南极整个大陆降水(降雪)非常少,可是,平均厚度达2000的冰盖从哪来?因为不会融化的降雪吗?虽然极地的太阳高度很小,但夏半年的辐射时间很长,甚至是一天24小时不停地晒,降雪还是不会融化吗?既然存在即合理。巨厚的冰盖也许是长时间积累下来的,因为南极太冷,降水除了少量蒸发大部分结冰,就算10.001毫米,十亿年也达到了1000。而且南极为高原大陆,又受极地高压控制,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夏季地面获得的热量很快就辐射掉了。

“在最暖和的日子里,积雪融化成许多条水声潺潺的小溪流,把五线谱画满了大地”(《南极无新闻》P89)南极不是月均温都低于00的地区吗?冰雪怎么会融化呢?难道这又是冰冷南极中的“热岛” !带着问题,我查看了相关资料才恍然大悟。长城站年平均气温-2.8,最暖月1月平均气温约 1.5 ,绝对最高气温可达13;最冷月8月平均气温-7.8,绝对最低气温-28.5,被称为南极洲的“热带”。最暖月达到1.5以上,冰雪当然可以融化了!看来我们一定不能以偏概全,注重整体的同时也要发现内部的差异。

“在南极的大陆和岛屿上,若要论数量之多,除了冰,就是石头了,它们几乎覆盖了冰盖之外的全部剩余陆地。”(《南极无新闻》P89)岩石一般分为三大类型:由沉积物沉积形成的沉积岩,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变质岩。南极大陆虽然风力很强劲,风力作用很强,但南极还是冰为主,哪来沉积物?所以沉积岩可能性不大。南极大陆大部分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岩浆喷出可能性小。变质岩形成的前提是其他岩石的,没有岩浆岩和沉积岩,它又从何而来?南极又是一块独立的大陆,岩石从其他大陆带过来的可能性也很小。

那么南极的石头到底怎么来的?我觉得用魏格纳先生的大陆漂移学说来解释也许有点道理,即石头是跟随着南极大陆一起漂移过来的。

人——南极的中国人

“韩国站的食品全部在智利(离南极最近的国家之一)采购,始终是新鲜的,我们的食品则全部是在中国预备,靠雪龙号两年运送一次,因此基本是过期的。在仓库里看见,大米是1995年到期的陈米,有少量今年五月到期的智利大米则是韩国站遗弃给我们的。”(《南极无新闻》P22) 周老师2000年末去南极洲,他在长城站的仓库看到却是1995年到期的大米 !我们国家GDP不是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吗?我们的中央政府不是世界最有钱的政府吗?我们的科研投入不是在年年增加吗?为什么我们科考队员的生活如此寒酸?!也许是2000年时我们的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我们的科研投入比例还不够高吧!我想现在跨入了2014年,我们的南极科考队员应该不会再吃20世纪的大米了,因为我们的国家在不断的强大。于201428正式建成开站的泰山站,已经设置了简易的洗澡装置,另外,也有专门的厨房,具备开火看来科考人员们的生活水平会变得更舒适了。

和——和谐相处的地球村

“在岛上未被冰盖覆盖的地区内,分布着若干个国家的站。在这些站与站之间,没有国界,来往无须签证。据我不多几天所见,站与站之间的来往十分频繁。 我们站常有别站人员成群结队来吃饭,来得最多的是智利人和俄罗斯人。”

(《南极无新闻》P35

在我的印象中,虽然各国都打着科考的名义来到这块了无人烟的地方,其实皆是为了各国的利益:在这广阔的地域占据一席之地。因为白茫茫的冰盖下面是丰富的矿藏。既然是为了各自利益而来,为什么他们还能如此和谐的相处?

他们应该是为了生存与寂寞填平了国界与意识形态划下的沟壑, 201312份俄罗斯南极科考船被困事件相信大家不会忘记,接到科考船被困信息后,在中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南极科考队员积极联手救援下,最后船上74名俄罗斯队员全部成功获救。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国与国,我们的人与人之间如果都能像南极人那样不分国度,不分种族,能够和谐相处该多好呀!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心中还有很多疑惑。去南极不是挑战生命极限吗?为什么周老师说“谁都可以去南极”?为什么一个七岁的女孩也能在南极生存下来?如果您是一位七岁女孩的父亲或母亲,您会让她去南极吗?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叶片水滴 2016-3-10 19:39
如果把书里的片段截取出来,让学生思考原因,然后再来解说,那么就可以把读书用到教学里了吧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2 20:33 , Processed in 0.07520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