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芮妮6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32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唱歌来摸天心肝 -----谚语中的气象知识

热度 2已有 536 次阅读2016-1-15 16:54 |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唱歌, 气象, 知识

    谚语是劳动群众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后的口头总结。谚语内容丰富,包括了方方面面,有政治、经济、家庭生活、人际交往、人生哲理、道德情操、风情民俗、时政世态、天文地理、气象农事、卫生体育等等。它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华夏文化和地方文化交融的结晶。就谚语的实用性来说,气象方面的谚语是最为直接和好用的。

天气谚语又称农谚。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各种有关天气变化的俗语。人类在千百年来一直想制造准确的天气预报。口述与笔记的历史充满韵文、轶事与谚语来指示明日天气是天朗气清还是风雨飘移。在水银晴雨表发明以前,最可靠的预测天气的方法仍是人类的经验。气象谚语或天气谚语,就是以成语或歌谣形式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天气变化的经验。是人民群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千百年积聚下来的宝贵经验。气象谚语一般都口语化,押韵上口,多用方言词语。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天气气候有所差异,因此天气谚语流传于全国各地,北起黑龙江南至南海诸岛,东起东海西至新疆、西藏,到处都有天气谚语。也由于其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内容丰富,其中很多可以用来制做长、中、短期天气预报。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仔细观察风、云、雷电,雨、雾、冰、霜,日、月、星、雪,不停地思索它们活动的规律,以简明概括的语言,准确生动的形象,描绘它们的千变万化,预测它们的来龙去脉。正是因为这样,人们经常说“唱歌来摸天心肝”,就是说,从气象谚语入手就可以很准确预见未来天气状况了。

老天爷是一位喜怒无常的古怪老人。一年四季十二个月,晴雨冷热,千变万化。因此,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中,曾产生过“天机不可泄漏”,“听天由命”等悲观论调。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几千年来一代代的劳动、观察、总结,逐步探摸老天爷的脾气,将“他”的诡秘行踪编成歌谣、谚语,进而入册,如春秋时代的《天论》东汉的《论衡寒温篇》以及《相雨书》、《田家五行》、《十二月令歌》、《九九歌》等传遍市□村巷,成为后人观察天象的有益借鉴。据了解,唐朝的《相雨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气歌谚集,收罗了169条气象谚语,至今全国各地流传的气象谚语,大概像河里的沙,天上的星一样多,数也数不尽了。

“唱歌来摸天心肝”,民间气象谚语是一种极受人们喜爱的科普文艺形式,它具有三个特点:一定的科学性、鲜明的地方色彩、语方简练音调成韵,易学易记。就流传的气象谚语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自然界风云雨雪等的天气变幻与谚语。

俗语说:“天有不测风云”,风云变幻是天气变化的重要征兆。 风是流动着的大气,大气就是我们俗称的空气。风有从北方来的,有从南方来的,也有从别的方向来的。因为各方面的地理属性不一致,所以不同来历的风有它多样的特性。有冷风,也有热风;有干风,也有湿风。沙漠吹来的风,挟带着沙尘;海面来的风,就含有更多的水汽。因此,我们在不同的风里面,就有不同的感觉,可以看到不同的天空景象。更进一步的,如果两种不同的风碰头,就极易发生冲突,这时就可以看到天气突变的现象。风是最容易觉察的现象,所以关于风的谚语很多。分东风、西风、南风、北风及其他几大块。 “南风怕水溺,北风怕日辣”,大南风时只要下几滴雨,就杀住;北风在晴朗无云光照强烈时,气温迅速升高,其力量就要减弱,正是“好天狂风不过日,雨天狂风时间长”。 南海的西沙群岛有不少关于台风的天气谚语,如“古龙晒太阳,不久台风狂()”,“古龙晒太阳”是指在太阳下方有一束橙黄色的黄带;东海同样有很多关于长、中、短期天气变化的谚语,如舟山群岛的“上灯遇风暴,稻花风吹落”是说正月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如果遇上偏北大风,则预示着67月早稻扬花或收割的时候会有台风影响。新疆、西藏也都有不少天气谚语,如新疆南部的“冬雪大,来年春暖多风沙”,西藏的“春天风沙大,夏天雨水少”等等。一日南风三日爆,三日南风狗钻灶。说的是春季,当南下的冷空气减弱,暖空气便乘机北上,转吹偏南风。天气有一段回暖时间,故有一日南风三日爆。当连续吹了几天南风后,又常是冷空气南下的预兆。四季东风是雨娘。(湖南),东风是个精,不下也要阴。(湖北枣阳) 温带区域和它的北面--就是约在30°N的地方--的雨水,主要是由于气旋带来的。气旋的行动,老是自西向东的,在它的前部,盛行着东北风、东风或东南风。故气旋将到的时候,风向必定偏东的。所以东风可以看做气旋将来的预兆。因为气旋是一种风暴,是温带区域下雨的主要因子,所以我们看到吹东风,使知是雨天的先兆。

关于云的谚语,有“朝怕南云涨,晚怕北云堆”,“清早起海云,风雨霎时临”,“天早云下山,饭后天大晴”,“日出东边白,雨停云消散”等等。作者解释说,早晨东南方灰黑云层势如海潮汹涌而来,或大清早就有对流云出现,都是坏天气;如果东南云层起托或开裂,天脚白里透光,天顶开,有雾气,都是天气晴好的征兆。 “春争日、夏争时,”说明,春天虽是万象更生的季节,但气象变化复杂,一到夏季,作物大多成熟,经不得大风大雨的摧残,所以人们以时日的紧迫感来注视云的形状、颜色,雾的范围、时辰、雷的打法和距离。所谓“棉花云,天放晴;鱼鳞云,雨淋淋。”“云白招凉风,云红迫热雨”,“十雾九晴”“蒙雾不见天,今日锅里煎,”“一雷打九台”就是较好的写照。烧红到顶,下雨满井。(河北威县) 火烧乌云盖,大雨快得来。(河北)两句都说天顶有红云,就要下雨。这种云必定是积雨云或雨层云。因为它们都带着粗大的冰滴,所以很易下雨。既在天顶,当然雨就下在本地。

天上落下的雨、雪、冰雹和地面凝成的露水、白霜,虽然同是气界水态的变化,但是各有它的气象成因,同时也表示不同的未来天气。因为这些现象是最易观察的,也是和人类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所以这类谚语相当可靠。关于雨的谚语有:“细雨没久晴,大雨无久落”,“一日到暗,雨不断线,大雨明日见”,“天乌地黑无风发,大水落得阔”,“大水无雷,浸崩屋”等等。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浙江),十里不同天。(江苏无锡)我国气候大陆性显著,夏天的雨大多属于热雷雨或阵雨。热雷雨的发生,基本上是因为地面受热,发生对流运动,把地面的水汽送到高空,凝成雷雨云而发生的降水。但是由于地面各部分的物理性状不同,对于热力的反应也不同,因此地面上的气温有高有低。例如森林草原地区温度低,不毛之地温度高;柏油大道温度高,煤渣马路上温度低。所以在极小范围之内,空气对流的强弱,可以有很大差别。这里的对流,可以发生雷雨云,那里就不可能。再因为雷雨云的面积,普通不过几平方公里,所以我们常看见城南下雨而城北未必下雨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十里不同天”。到了秋天,还留着些夏天的景象,所以还有“秋雨隔灰堆”之说。“春霜不隔夜”春季天气多变,一个地方在高压控制下形成霜,但这高压很快会移走,高压后面阴雨系统接着移来,所以。。。

二、有关生物反应、生活习性与天气的谚语

提到气象谚语,不能不想到竺可桢。他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气象日记,终于创立了物候学,为我国气象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通过物候学,我们对民间口耳相传的物象谚语、天象谚语、雷雾露霜谚语有了科学的了解。竺可桢认为:生物预报提供的线索,往往比目前的科学仪器复杂、微妙得多。以人为喻,平时常听到关节炎病人自嘲为气象站,就是一例。而动物在许多方面比人类更有先见之明。如蚂蚁搬巢雨淋淋蝼蛄出洞坏了天螟蛉沾满灯,大水在眼前蚯蚓上路蛇过道,风雨就要到。等谚语,都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征兆。因为大雨在即,气压降低,一些依靠皮肤帮助呼吸的小动物产生了窒息感,纷纷自我表现。相反,知了鸣,天放晴。”“蜜蜂花间走,红天赤日头。” “畏痒草(含羞草),不畏痒,正是出门天。预报一个生机勃勃的环境到来。除了动植物,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充满气象员,如水缸穿裙,大雨淋淋。烟囱灰扑地,雨声嗒嗒滴。例如“泥鳅跳,风雨到”,我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原来,晴天泥鳅潜伏在水底的泥浆里,呼吸水中的少许氧气活生。如果天气反常,气压变低,温度增高,水中氧气减少,泥鳅只好升到水面上吸取氧气;它长时间移动,暴躁不安,甚至跳出水面,预示不久将下雨。 泥鳅静,天气晴。 青蛙叫,大雨到。 鸡进笼晚兆阴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蜻蜓飞得低,出门带斗笠。 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扑地烟,雨连天。咸物返潮天将雨。 柱石脚下潮有雨。 草灰结成饼,天有风雨临。 水里泛青苔,天有风雨来。燕子低飞蛇过道,鸡不回笼喜鹊叫。蜘蛛结网兆天晴。蜘蛛挂网,久雨必晴,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蜘蛛能预测天气,蜘蛛对气压和湿度的感应很灵敏,在阴雨时,如果气压上升,湿度减小,昆虫高飞,它就张网捕食,预兆天气会转阴。当气压下降,湿度增大时,昆虫低飞,它无法捕食,同时雨会把网打坏,它就收网了。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三、对天气的长期预报

许多谚语是关于长期、中期、短期天气变化的,在长期天气变化的谚语中又有关于旱涝、降水和冷暖趋势的,关于降水过程和冷空气活动的,以及关于大风、冰雹、台风的等等。比如水九旱三春。水九指从冬至日开始的 数天雨水偏多,说明南方暖湿空气活跃。这是不正常的。当入春后,暖湿空气反而容易减退,冷空气相对加强。本地被西北气流所控制,形成旱三春。 立春雨淋淋,阴湿到清明。表明暖湿空气较往年提前,活跃,出现阴雨天气,这种阴雨过程持续时间较长,阴阴湿湿的天气较多,一直持续到清明。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在副高脊线附近,高空下沉气流最强。地方风速最小,天气晴朗,气温剧烈上升。若梅雨结束较早或副高势力较弱强,小暑节气节气副高脊线移到了长江下游上空,出现高温天气。但是,到了大暑节气,随着副高再次北跳,长江下游处在副高南侧的东风带里,地方盛吹从海上来的凉爽的偏东风。同时,随着副高北跳,南风也开始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所以,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了。

晴朗冬至,阴雨年;阴雨冬至,晴朗年。冷得足,晴得长。

还有比如:寒水枯,春水铺;春水铺,夏水枯。指雨水较正常年份偏少。则反之。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则春雨将偏多。若春雨偏多,则夏雨将偏少。由于大气处于永不停止的运动中,所以一定时期内的 大气环流相对稳定的形式总要被破坏。

天气谚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关于气候描述的,不少地方都有“十二月歌”、“九九歌”。如“上看初二三,下看十五六”。农历每月初二三,十五六正是月球的吸引力最大的时候,在月球引力作用下,海水每月由两次涨潮。同样大气也可能造成周期性波动,使得以本月为周期的天气变化明显起来。因此,上半月天气主要看初二三,下半月天气主要看十五六。

“二月干一干,三月宽一宽。”阴历二月少雨,三月雨水要多。这种情况,每年是由于各年大气环流特点八同造成的。有的月份,由冬入春的季节性转变较迟,虽到农历二月,但东亚上空仍似隆冬,为西北气流控制,雨水较少;到农历三月,东亚上空逐渐转为西南气流,南方暖湿空气开始活跃,雨水增多,但有的月份情况完全相反。

一九二九,在家孤朽(不舒服状);三九四九,冻破茶酒;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路的人儿把衣袒;八九连九九,从此犁牛遍地走。(河北)一九至二九,相逢不握手;三九二十七,锭糖挂半壁;四九三十六,方才冻得熟;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河北)冬至起九,一九二九,就是1222日到18日,这时候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南纬23.5),斜射北半球最低,即使在正午时间,太阳高出地面的角度也很小,同时昼极短,夜极长,天气渐冷,以致口中嘘嘘,似吃了辣椒的样子。这时地面受热虽最少,但是因为夏天去了不久,地面积热还有,所以还不是天气最冷的时候;三九四九,就是19日至26日,太阳虽已渐渐高起来了,但是所达的高度,还是很低,同时地面热力的亏耗已达极点,所以达时天气最冷,茶酒冰冻,只得闭门烘火了;五九六九,就是127口至213日,这时候太阳高度渐高,昼间渐长,夜间渐短,最冷天气行将过去,天气慢慢回暖了,所以见得柳树发青,大地回春的景象;七九八九,就是214日至33日,太阳更高了,昼夜几乎等长,天气更暖,路人的衣服穿不多了,杨柳开花,絮絮儿满天飞扬;九九就是34日至12日,太阳更高,天气更暖,寒冷天气已经过去,农耕开始,农夫犁牛要忙着工作了。

因为大多数天气谚语生成时科学知识并不发达,因此其欠缺了科学的求根精神,其只是对现象作出描写,而没有作出解释,因此其没有理论支持。然而,天气谚语在经过不断实践后已是具有足够的可信度,并足以在日常使用。今天,在雷达、火箭、卫星协同测天的时代,许多气象工作者仍注意运用民间的大量谚语来配合分析天象,以便更准确认清老天爷的庐山真面目。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蒸湘回雁 2016-1-15 17:08
  
回复 芮妮6 2016-1-15 19:03
蒸湘回雁:   
  
回复 geonet 2016-1-16 18:49
谚语是对现象到现象的表面规律的描述。有很强的地域性。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0 12:41 , Processed in 0.08085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