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说来是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学生能选择的面很小。政策和执行好很大的距离。走读是新事物,初衷是好的,但是真正“走”的还是少数,多数还是选择固定的组合,即使“走”也是少数人和少数学科。
教材的多版本也是如此,说什么自主选择?!学校和教师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权利。新教材千呼万唤始出来,但是能够选择心仪的那一种是不可能的事。在港台一片乱的情况下,这种自主选择似乎就更不可能。这种无奈是使用哪种版本的都有怨言。
看到湘教版的新教材,的确有所改观,尤其图片,漂亮了许多。但是整体思路没改,弱项依然如故。“为实验而实验,为活动而活动”, 真正有价值的实验和真正有效的活动,少之又少。更主要的是仅仅从内容上呼应了新课标,而对于四大核心素养却看不到体现。这在以新课标修订领头人做主编的湘教版不相符的。是否仅仅因为这点儿的权威才保住了没被“统编”?看了新人教版教材也是乏善可陈,没看到鲁教版,但看了一眼中图版新教材,失望之至。看来当初对新课标的担心不是杞人忧天。
有足够的理由说“用教材教”,有足够的说辞做地方教材“校本教材”,但这是初衷吗?
如果不是因为有学考,有一大帮选择地理的学生(比以往选纯文科的肯定要多)要高考,那么着急找新教材干嘛?网上已经有人在售新人教版教材,比定价高了一倍。嗨,搞教辅或许更是心急的很。不得不想到当初的甲种本乙种本,或许历史重演也不是不可能。向来选修就没有真正成功过。上一轮编选修的人们拿到报酬没有?很多选修教材都只有样本没有正式印刷过吧。这又怎么说呢?课标大纲可以挂着,这一轮看不到落地的选修教材还值得编不?怎么会有编写的动力呢?据说为了编写新课标买了很多国外教材做参考,这些书是不是早就束之高阁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