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fahai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40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转)

已有 368 次阅读2011-7-9 22:19 |个人分类:转载|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科教兴渝”步伐、建设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重庆市教师教育工作实际,制定重庆市中小学(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一、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的基础。

“十一五”规划期间,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一是师德建设形成新机制。颁布《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实施《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评选“感动重庆十佳教师”等先进典型,开展《国学经典与教育》网络培训和考核,增强了教师人文素养,规范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二是总体数量达到新规模。幼教、普通中小学、中职教职工总人数增至31万余人,基本适应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三是学历层次有了新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以上。四是职称结构有了新改善。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中小学教师比例达到45.5%。五是能力训练实现新进展。组织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基本功大赛,全市高中起始年级教师参加了高中新课改远程培训。六是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增强,承担完成的课题中,88项研究成果获市政府颁发的重庆市中小学教学成果奖。七是城乡统筹取得新突破。在全国率先解决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19万农村教师参加了新课程读本及视频讲座培训,8.6万人次农村教师参加了各种市级专项培训、转岗培训、远程研修,组织实施“顶岗实习支教”、“库区对口送培”、“专技人才三支行动”等计划。八是“双师”素质取得新成效。设置中等职业学校“特聘教师岗位”,组织实施新技术培训、职教师资能力标准推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双师型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以及技能大赛,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达到38.4%。九是名师梯队呈现新结构。确认市级骨干教师3543名,评审认定学科带头人及后备人选45名,命名首批5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启动“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十是工资待遇兑现新政策。率先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为全国提供了经验。

(二)面临的形势。

站在新起点,把握新形势,明确新目标,是推动全市教师教育实现城乡统筹、均衡协调、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实现社会转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决策,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的重要阶段。未来五年,是重庆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全力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五个重庆”、内陆开放高地、两江新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当前全市正大力实施“科教兴渝、人才强市”战略。科教兴渝,教育是基础;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面对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抢抓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遇,全面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是重庆打造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必由路径。

重庆教师教育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有待进一步落实,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地区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二是师资规模与在校生规模未能同步协调发展,中小学生师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数,两翼地区生师比明显高于一小时经济圈;三是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还不高,学历、职称、年龄、学科结构、职业素质有待改善,师德师风建设还需加强;四是高层次教育人才仍然不足,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高知名度、高认可度、高影响力的教师数量偏少;五是教师教育资源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师资资源、课程资源、基地资源以及远程平台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为此,必须进一步增强抓好重庆教师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优先调整教师队伍结构,优先保证队伍建设资金,优先创新教师教育模式,逐步建立科学的教师成长长效机制,努力使我市“十二五”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不断顺应新形势、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和重庆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南,以“强师兴教”为行动战略,统筹城乡教师教育改革发展,为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奠定坚实的教师资源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师德为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南,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导教师在教风、学风、行风建设中自觉增强师德修养,争做学生爱戴、群众满意、社会尊重的好教师。

2.能力为要。树立“能力本位”的教师教育观念,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专业阅读能力专业写作能力校本研究能力建设,切实提高教书育人队伍、管理育人队伍和服务育人队伍的专业能力水平。

3.活用为本。把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师的作用作为教师教育和师资建设的根本任务,积极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活力。

4.结构优化。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结构体系的战略调整。提升学历层次,加强薄弱学科、紧缺学科教师培养培训,改善教师整体专业结构。改革单一的“分科”教师培养模式,建立“综合型”教师培养新机制

5.城乡共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制定都市发达经济圈、“两翼”地区的教师教育发展规划。按照“以城带乡、区域联动、共建共进”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主城区优势教师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教师教育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

经过未来五年的努力,全市加快统筹城乡教师教育改革试验进程,“一小时经济圈”达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教师教育水平,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达到中西部地区教师教育先进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构建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建设,健全以本科师范院校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先导,中专(幼儿师范学校)、专科、本科、研究生四个层次协调发展,职前与职后教育相互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机制,构建“四级衔接、三类结合、五方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四级衔接”即国家培训作示范、市级培训抓重点、区县培训保全员、校本培训重教研,“三类结合”即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三种方式,“五方联动”包括高水平综合大学、本科师范院校、市级师训基地、区县研训机构、教师培训实践基地。)

——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全面提升。2015年,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培训机构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幼儿教师60%达到专科及以上学历,小学教师90%达到专科及以上学历,初中教师80%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高中教师5%以上达到研究生学历水平。普通高中、中职教师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达到25%,普通初中、小学、学前教师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上的比例分别达到40%35%30%

——名师队伍建设形成梯级结构。按照“骨干教师打基础、学科带头人作支撑、名师工作室搭平台、未来教育家展风采”的思路,实施名师梯队建设工程。通过名师梯队建设,营造有利于教育名家名师脱颖而出的环境,发挥名师名家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提升全市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教师教育保障机制有效完善。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体系;加大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建立教师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制定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师教育标准和中小学教师能力建设标准,完善教师进入、培养、退出机制;加大教师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力度,发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支撑与服务作用,打造一批优质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基地。

——教师教育优质资源不断丰富。继续完善重庆市教师教育专家资源库;研制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开发多样化、多层次、多序列的模块式课程资源,打造一批教师培训精品课程;加强教师教育市级培训基地建设;提升教师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推进“重庆教师研修网”质量建设。

三、重点工程

今后五年,围绕我市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组织实施以下五大工程:

(一)师德师风建设工程。

始终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队伍建设的首位,全面提升新时期人民教师良好形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每年确定一个师德师风建设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师风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教师把“树优良师德师风,做人民满意教师”要求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强化师德师风考核,以落实《重庆市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为抓手,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终止聘用。要弘扬师德建设典范,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感动重庆十佳教师”,定期评选表彰一批师德标兵、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长效机制,开展中小学师德建设示范学校创建活动。

(二)教师培训质量提升工程。

探索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创新教师培训方式方法。依托市内外高校、教师培训基地和校本教研体系,引入民营培训机构等开放性教育资源,建立高校、区县和中小学之间的协作培训机制。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调研,不断优化培训内容,扎扎实实将培训重心下移到基层学校和参训教师,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倡导小班教学,采取菜单式、联动式、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效益。加强对教师培训的督导评估,确保各类教师培训取得实效。

(三)城乡教师统筹共进工程。

健全“以城带乡、对口帮扶、结对发展”的城乡教师统筹发展工作机制。落实“县镇、农村学校统一教师编制标准”政策,加大农村中小学音、体、美、劳、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补充力度。建立和完善区县内义务教育教师校际交流制度,促进教师资源合理流动。抓好“以城带乡、城乡共进”的“领雁工程”,深入推动“一小时经济圈”区县对口支援“两翼”区县教师教育行动计划。选拔优秀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改革市级教师培训机构“送教下乡,扶贫支教”项目活动,推广城乡学校师资队伍“捆绑式”建设经验。开展“农村学校优秀教师”、“农村教师特别贡献奖”评选活动,对长期在农村从教、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

(四)教师教育资源建设工程。

组建全市幼教、特教、中小学、中职等各类教师教育专家资源库。实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工程,建构起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编辑出版具有重庆特色的教师教育精品教材。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加大对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指导力度,督促未达标教师培训基地验收达标。启动区域性教师培训中心建设,进一步增强重庆教师研修网的培训功能。加强师范院校建设,支持综合大学和其他院校参与教师教育,建好新成立的重庆学前教育学院。提升区域性中等师范学校办学水平,发挥教师进修学院示范辐射作用。建成一批市级示范性农村教师发展学校和区县级示范性片区教师研修基地。

(五)教育技术能力提高工程。

以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以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目的,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按照“总体规划、分布实施、学用结合、注重实效”原则,深化推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微软“携手助学”项目培训,建立适应我市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规范化的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和认证制度,全面提高广大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四、行动计划

以实施“五大行动计划”为抓手,着力构建职前职后相互贯通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一)实施高素质师范生培养“春森计划”。

改革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跨专业、跨院系选课制,建立健全第二学士学位、主辅修制,大力培养专业硕士。推进实践取向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聘请熟悉基础教育的教研员、一线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参与师范生的培养与指导;加强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把顶岗实习、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制度化;严格师范生基本功达标训练与考核。进一步完善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就业机制,鼓励、支持免费师范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加强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探索农村小学复合型教师培养模式。积极推广幼儿教师“3+2”衔接培养模式,试点开展幼儿教师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为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提供师资储备。

(二)实施幼教师资全员培训“春苗计划”。

按照《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要求,开展幼儿教师全员专业技能提升培训,将民办、公办幼儿教师培训纳入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体系,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通过电大、函授、离职进修、自学考试等形式,努力改进幼儿教师的学历结构体系。每年按4:6的比例安排公办、民办幼儿教师参加市级培训,将岗位培训作为幼儿教师资格认证的基本条件。开展幼儿园园长层级培训,针对未参加岗位培训的幼儿园园长开展任职资格培训,选派参加过岗位培训的园长在市内高校接受提高培训,选派市级示范幼儿园园长赴市外名校从事高级研修。

(三)实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春蕾计划”。

围绕统筹城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深入推进全市新一轮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采取“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等多种有效方式,确保每位教师5年累计接受不少于360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继续实施“国培计划”,大力提升农村薄弱教师群体的教育教学能力;逐步推行城区教师置换脱产研修,每年遴选一批教师,接受一学期左右的系统培训。制定校本教研的长效机制,评选一批校本教研示范校。集合优质资源针对边远地区开展远程研修,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平台。实施培训者培训计划,充分发挥培训者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市、区县教师联动培训机制,区县申报需求,市里评审立项。鼓励农村中青年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历水平。

(四)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升“春笋计划”。

研究制定中职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改革中职教师补充和准入制度,完善待遇、职称评审和奖励等配套机制。创新中职师资培训模式,新建、新增一批教学实践基地和教师培训基地。持续开展以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培训,开展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骨干教师提高培训、“双师型”教师培训、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德育教师及班主任培训。选派教师深入企业接受实践培训,组建专家讲师团,分片区或直接到校开展送教上门培训。加强区县专职职教教研员配备,逐渐形成整合“高校专家、职教教研员、一线教师、企业培训师”资源的职教培训师资团队。结合中职教师能力标准,首批开展计算机、旅游、电子、机械制造四个专业的培训课程及资源建设。

(五)实施巴渝名家名师培养“春耕计划”。

按照名师队伍培养思路,到2015年,新增市级骨干教师1500名,评选重庆名师、特级教师、中小学学科带头人300名,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0名、巴渝教育家3-5名。按照“立足本地、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三大原则,围绕“培训模式创新、成长规律研究队伍整体发展”三大重点,依托“管理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三大创新,优选全国高水平大学、名优中小学校、国外培训机构三大主体,培养造就一支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名师队伍。鼓励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创新,支持教育教学、办学模式和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实验,设立“巴渝名师”、“巴渝名校长”、“巴渝教育家”等荣誉称号,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创造名家名师的成长环境。

五、保障机制

(一)以科学发展为统领,完善教师教育运行机制。

逐步完善“国家、市、区县、学校”四级教师教育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教师教育总体规划,强化宏观统筹与系统设计功能。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各地区教育发展与教师队伍实际,精心制定各区县教师教育发展规划。各学校要按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培训。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围绕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轮训目标,形成“统筹规划、全员参与、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的教师教育运行机制。

(二)以三级联动为取向,完善教师教育管理体制。

建立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机构和中小学校“三级联动”的管理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完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教师公开招聘、流动调配、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考核奖惩、申诉与仲裁等职责的体制机制。加大城乡教师教育资源统筹力度,探索中小学教师“县管校用”机制。教师教育机构要加强教育宏观决策和教师发展策略研究。各级各类学校要落实专门领导和工作人员负责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实施校本学习校本教研和校本科研为主要形式的教师校本研修。建立片区内学校间的联片合作教研机制,定期开展片区教研活动,搭建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平台

(三)以服务能力为重点,建好教师教育培训基地。

逐步完善以全市教师培训机构为主体,高等院校、教科研机构、电教部门、基地学校等密切合作的开放式教师教育培训基地体系。加强各级培训机构建设,重点加强培训者队伍打造和精品课程开发,实现基地软硬件协同发展。加强教师教育资源联盟和研修共同体建设,促进高校、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合作。提升教师教育机构信息化水平,加强重庆教师研修网与全国、区县教师培训机构网络的对接,形成全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的管理信息库。

(四)以公共财政为主导,保障教师教育经费投入。

进一步加大对教师教育的投入,逐步健全以政府财政为主导的教师教育多元投入机制。市级要安排教师教育专项经费,保证各重点工程与行动计划的实施。区县按照不低于本地区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纳入财政预算,有条件的区县达到2.5%,并将其中的50%划拨区县教师研训机构;严格执行农村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用于教师培训,根据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安排专项培训经费;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需要将专项经费的一定比例安排用于教师培训。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的监管和督查,杜绝截留、侵占、挪用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确保经费的使用效益。

(五)以落实地位为基础,健全教师教育激励制度。

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待遇,设立边远农村地区、艰苦地区和民族地区教师特殊津贴,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补贴标准。设立农村教师奖励基金,对长期在农村从教、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奖励。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将农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支持农村偏远山区在学校及周边建设一批教师周转宿舍。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按照国家和重庆市职称改革政策的统一部署,逐步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六)以提升质量为核心,落实教师教育督导评估。

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质量督导评估体系,强化教师教育督导和检查。要把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的督导评估纳入区县教育督导检查评估内容,把教师教育纳入教育先进区(县)评估条件。要加大对教师培训机构的督查力度,建立健全教师培训项目的效果督导机制。要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强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学分年度与周期审核制度。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考核评价,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评聘、岗位聘任和评优评先的必备条件之一。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3 02:25 , Processed in 0.07479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