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xhxjh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476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读仲丽娟《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有感

热度 5已有 412 次阅读2013-12-17 08:24 |个人分类:教学反思|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教师, 专业

今年8月,读了仲丽娟《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一书,想到了两个问题。

1.在社会转型时期,尤其是近20年,课程改革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并且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怎样深刻的变化?

2.职业生涯中期的教师充满了动荡。被暗示在职称和职位上还有发展空间的教师,他们干劲比较足。但是,对于“上不去”的教师,他们可能停滞不前或开始产生职业倦怠。我们一直提倡教师是一种事业,而不是职业,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教师仍然把教师当作职业。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层面可以有哪些作为?比如:师资力量雄厚的重点中学怎样使教师的专业素养更上一层楼?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怎样提升他们的教师群体?

叙事研究,是最近十多年被我国学者关注起来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它通过对教育事件的提炼和表达,挖掘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教育行为,揭示其中的教育价值。它有利于创造教育事件的教师本人自我反思,也有助于读者融入到教育事件之中,体悟其中蕴涵的教育原则和方法策略。当然,并不是课堂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成为教育事件,如何撰写教育叙事故事,有很多具体的要求,在本书中多有介绍,这里就不赘述了。

下面谈几点感想:

一、学校的科研工作不太好做

在学校里,进行教科研的工作比较难。尽管大家都知道教育科学研究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但在考试成绩就是一切的评价机制下,从学校领导到基层教师,对科研的态度都是比较暧昧的。领导需要科研成果,以便让自己的教育管理插上“科学”的翅膀;教师需要科研成果,以便在评职称、获取荣誉的时候拿得出材料。但从内心中,大家对科研又是不重视的,认为科研太花费时间,又不能让学生的考分提升几分。所以,每每在布置任务时,被搪塞的机会很多。时间长了,也就认命了,知道胳膊扭不过大腿,干脆不去麻烦教师了,自己闭门造车,炮制一些研究的成果提供给学校交差。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些学校或者区域获奖的科研成果很多,但这些成果被学校和教师利用的很少,学校和区域并没有因为这些成果而提升教育的水平,科研和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愈来愈突出。

仲老师是一位科研室主任。如何让自己分管的工作与别人不一样,让教师通过课题研究真正获得专业的成长,从而提升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是她一直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她非常细心地对学校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教育科研的认识,鼓励他们开展校本课程的建设、在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确立研究的课题,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每周二的课题组例会制度,逼着承担课题的老师在平时里都要思考课题的事情;遇到实践中的困难,仲老师总是主动帮他们分忧解难;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给老师们打开了更大的一扇窗;与评优挂钩的激励制度,使得老师们不敢怠慢……。她对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有自己的整体设计和规划,这些规划又源自学校的办学目标,因此得到了校领导的支持和肯定,在学校层面确立了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作为一个老师,最保守的做法就是领导说什么我就做什么,永远跟着领导走,肯定不会出差错。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还真是不少。但每一个岗位的教师,只有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体现自身的价值,才能够得到群众的认可,也才能够使自己的专业得到发展。科研室主任能够做到的事情,学校的其他中层干部同样可以做到。

二、学校的课程建设任重道远

在回答仲老师“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哪些方面的机遇和挑战”这一问题时,我给出的第一个机遇和挑战就是课程建设。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的角色,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将教材呈现的内容讲清楚,让学生学的明白。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建设者,国家课程要进行校本化的处理,使之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同时还要建设一批学校课程,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但现在大多数的师范院校,并没有给在校的学生讲授课程建设方面的内容,当这些学生成为今天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时,他们对建设什么样的课程可谓一头雾水。要他们来建设学校课程,真的是非常有难度的一件事情。这就带来了一些问题:第一,教师自己喜欢什么,就去建设什么样的校本课程。对教师来说,建设校本课程是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而不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第二,将一个个比较散乱的活动当成课程,对课程的基本要素缺乏理解;第三,课程建设受考试成绩的制约太多,当一位老师因为参与课程实践而导致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尽理想的时候,会受到来自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家长多方面的压力,导致教师不敢再去尝试……。在仲老师的教育叙事中,上述这些方面的教师案例都有,应该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

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我们应该怎样做?不要轻易地批评老师做的不到位、不理想,只要他们敢于去做,本身就很值得赞赏。当然,分管学校课程建设的负责人自己要明白,这样的现状长期存在下去,学生会感到无趣的,老师也会厌倦。要将学校的课程建设与教师的课程培训结合起来,让老师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明确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一点一滴地去完善;要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聘请校外的专家给学生开课,同时指导本校的教师建设课程。仲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值得各个学校借鉴。

三、教师的成长历程值得借鉴

《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一书,介绍了十个教师的成长故事,其中包括初入校门的青年教师、风华正茂、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也有在学术和管理上有特长的特级教师。既有校长、中层干部,也有教研组长以及普通的教师,可以说涵盖了学校教师群体的方方面面,整体勾勒了不同层面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最为难得的是,作者本人既是研究者,也是故事的讲述者,她通过自己的故事告诉大家学校的中层干部可以怎样去做,怎样在岗位上获得成长。我曾经在中学做过两年的科研室主任,承担着和仲老师一样的工作任务,因此读她的故事感同身受。

虽然和仲老师未曾谋面,但通过这本书,对她的工作和追求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热爱,使得她每天有使不完的劲头;把科研工作做好的信念,让她克服了很多困难坚持不懈。我曾几次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大多数的成功,就是因为比别人多坚持了一会儿。这点在仲老师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十位教师中,刘布谷是一位比较典型的教师。他经历坎坷,性格复杂,虽然人到中年,依然只具有中级职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因为学科教学方面的一点失误,被领导认为基本功不扎实;换了单位又自我感到深受同教语文的副校长的排挤;虽然在区里举行的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中获得一等奖,但两次评审高级教师都与他无缘。……究其原因,有时单纯、有时猜疑、有时倔强、有时嫉妒,这种复杂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他的职业发展。仲老师在书中说:“性格即人生。不一样的性格导致不一样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对此,我是赞同的。在我曾经的同事中,这样的事例也不是个案。

特级教师常毅,从外地回上海的时候,带回来最多的东西就是他的读书卡片。随着电脑的普及,他又在自己的电脑中建立了电子档案袋,根据语文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原则、教学内容、过程与方法、教学评价等分门别类地建立文件夹,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这样厚实的积累为他后面投入“新基础教育”的实践奠定了基础。重视资料的积累,相信很多人都明白其价值,但真正坚持不懈地去做的,又有多少人呢?常毅成为特级教师的缘由,由此也可以窥得一斑吧?还有,有关作文的整体设计,从预备年级和初一“珍惜生命的赋予”,初二“领悟生命的真谛”到初三“升华生命的价值”,将人文关怀落到了实处。这样长远的目光,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还有那位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的校长陈时序,也让我感慨很多。读他的故事的时候,我也在找寻自己当年做校长的足迹。他取得的成功和面临的困境,有不少我也经历过。太书生气的人是不大适合搞管理的,而我恰恰就被领导界定为书生气十足的人。

读别人成长的故事,反思自己教师生涯的点点滴滴,不论是谁,总能获得一些感悟和启迪,找到自己进一步发展的方向。这不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吗?

我的书橱里、我的电脑中,收集了工作以来所获得的大量一线资料,有课堂教学方面的,有学校管理方面的,有教师培养方面的,有课程建设方面的……。我一直想做一件事情——将这些材料进行一番梳理,但总有些畏难。就在这个过程中,资料进一步丰富了,整理的难度更大了。我在想,将十个人的资料收集起来,那是多大的工作量;每个人最终在书中的呈现只有几页纸厚度,其中又经历了怎样的筛选和斟酌。但就这一点,我就对仲丽娟老师相当佩服了。

从书中得知,仲老师还有进一步的梦想——继续开展叙事研究,从学生的角度出一本书,再从家长的角度出一本书。我期待着她新的研究成果。

 

《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一位中学教师的亲历亲闻》  仲丽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7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回复 ppzys 2013-12-17 12:14
感谢老师分享
回复 geonet 2013-12-17 16:11
有思考才会有思想,向徐老师学习了。
回复 洋洋洒洒╮ 2013-12-17 22:40
向老师学习
回复 庆龙梦幻之地 2013-12-18 23:12
建华兄最近“井喷”了,佩服,分享学习!
回复 易石2 2013-12-23 19:47
写的很有水平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9 01:35 , Processed in 0.07676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