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人,诗意地看着别人,不是太难,而看后因了那无望,不断地拷问自己,则是难过的事。
——孙郁《思于他处》
近半年一直在翻这本孙郁先生的书。
书中内容,都是写一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当然也包括作者自己。文字的褶皱间,有着对故人书事的熟稔与温存,却也有裂隙存在,透出冷峻与沉静。"在嘈杂声四起的时候,沉潜于思想之海的文字,像珍珠般含着无边的精华。而这些精华的存在,才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有趣起来。"(82)
世界的有趣,当然也可以来自世俗的喜乐,只不过,这些喜乐转瞬即逝,或于习俗情理间转化成恩怨,长期流转于人和人之间,让世界变得复杂。而那些“沉潜于思想之海的文字”,揭示着纠缠与本质,给人看到寻常所不能看到的,让世界变得简单而又丰富。
身为师者,常以“为人”的眼光看着别人,成为习惯。 “而看后因了那无望,不断地拷问自己,则是难过的事。”甩手而去,于良心不忍;投入其中,于精力有限——不止于时间,还包括情感。美国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通过对德尔塔航空空乘人员的分析,提出情绪(情感)劳动(Emotional labor)的概念。教师由内而外的积极情绪,成为周边人被吸引和感化的力量,这是情感劳动的正向作用。但当认识到“用爱发电”并不能形成共情,却仍旧需要一如既往时,这种精神的内耗,将成为一种无尽的伤害,情感劳动的负向作用由此显现。教育界对教师情感劳动的研究,该有更深入的探寻——分析其利弊影响,界定其行为范畴。
期中考试后,拟于教学楼的橱窗,挤出一个版面,定为“书式生活”,名称来自朱晓剑在2012年的一书名,用以推荐读物。 “好的书大多是寂寞的。我们今天的色调大约还是单一者多,故偶读与世风不同的书、才像吸到湿地的风,爽而欣然,庶几不被干燥之气所扰。”(247)
“阳光下的迷失之哀,有甚于暗夜里的走失。” (7)当教育或成长的方向不清晰时,读书或许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法,于日积月累间形成见识,使一些朦胧的想法有了佐证,让突然的冲动与规律契合。
所以, 思于他处,是一种静悄悄地茁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