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个星期,基本上都是在参加教研活动。先是参加省教育厅组织送教下乡培训,后是参加学校的学术年会。这其中有两堂课让我感到很震撼:一堂是在省教育厅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中由彭州中学的贺开伟老师于10月18日执教的关于气温变化的一堂课;另一堂则是在我校第六届学术年会中由来自华东师大附属东昌中学的傅亚维老师于前天(10月21日)执教的《锋与天气》一课。今天我先谈谈傅亚维老师这堂课给我的印象。
傅老师的这堂课在多方面给我留下了较深印象,其它的我不打算多说,这里我想说的是傅老师的课堂给我的最深印象:傅老师太善于把地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了!粗略总结了一下,具体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1.用成都天气变化过程引入课堂
傅老师的课一开始就是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从视频上可以看出10月13日—14日成都的天气变化过程及原因;然后是一个表格继续展示10月12日—14日成都的天气变化。
2.教给学生分析卫星云图和地面天气形势图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当中,傅老师还向学生展示了13日、14日全国的卫星云图和地面天气形势图,并且教给学生分析卫星云图和地面天气形势图的方法,与学生一起就卫星云图和地面天气形势图分析成都及全国其它地区的天气变化。
3.让学生找寻诗句、歌词中的天气
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傅老师在课堂上还即兴为学生轻歌一曲,换得学生一阵阵掌声。不得不佩服傅老师的多才多艺。
4.教给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源寻找地理学习资源
课堂上,傅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中国气象局的网址,并且告诉学生在很多气象类网站上都可以找到与天气有关的学习资源。
5.强调地理知识可以服务于生活
在课堂的最后,傅老师安排了一个活动,要求学生合作收集、分析资料,预测双休日(课后的第二天和第三天)的天气形势,并对双休日的旅游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
由于我们学校一位年轻老师在学校学术年会活动中也被安排以同样的课题进行课堂教学,所以对于这一内容的教学我也有一些思考。记得当时我对这位年轻老师的首选教学设计建议是:就以上研讨课前些天成都的天气变化引入教学,然后与学生一起探究成都的天气为什么会这样变化,进而继续展开进行本节课其它内容的教学。也就是说,实际上在我的教学设计当中,这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仅仅体现在分析成都的天气变化过程上。而这,仅仅是我总结出的傅老师的课堂与生活相联系的五个方面中的第一个。5∶1,差距太明显了!当然,在我的教学设计当中本节课的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仅仅是体现在一个方面,或许有我本身并没有承担研究课任务,且在这次对年轻老师的研究课指导过程中我仅仅起辅助作用的原因,但我不得不承认,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如傅老师那样把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在这堂课当中体现得如此完美!特别是傅老师在课堂最后安排的对双休日旅游活动提出建议的活动,我更是无论如何也设计不出的——因为在我的头脑中,从来只有“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概念,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说法。5∶1!这不能完全反映教学理念上的差距,但无疑:我与傅老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差距是明显的。其实这不仅仅是我与傅老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差距,也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教学理念上的差距!
还有一个值得一说的是:傅老师这次赶来成都上的仅有的一堂课在教学引入时是联系的成都天气变化过程。尽管我曾经猜想傅老师可能这样做(因为成都是听课学生生活的地方,相对于其它地区,学生对成都的天气变化无疑会更感兴趣,而傅老师是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成都的天气变化的),但当在课堂上看到她真的这样做的时候我仍然有些意外——毕竟傅老师的生活和工作都远在几千之外的上海!
我不敢说学生们从此会因为傅老师这堂课就喜欢上地理,但我敢肯定:至少有部分学生从此会因为傅老师这堂课就变得开始关注电视当中的《天气预报》节目里面的天气变化分析。
“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我想:傅老师的学生若干年后或许会忘掉傅老师教给他们知识,但他们一定还会记得傅老师教给他们的在哪儿怎样获取他们需要的知识。傅老师从事的便是真正的地理教育了;而我们做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只能称为地理教学。
2011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