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个在农村土生土长的济源人,高中之前没去过市区,大学之前没出过济源。偏偏又喜欢地理,做了地理老师。上了大学,去过一些地方,开阔了一下眼界,回到自己的家乡反而很少出去,也许真的是身边没有景色吧。近期读了熊老师的《为你行走》,颇有感触。这个出门在外不舍得花时间睡觉的老师,用他坚实的脚步、动人的文字和柔软虔诚的心深深打动了我。虽然没有熊老师的慧眼和质心,但我希望能追随熊老师的脚步,为自己行走。先从身边开始,以一个初出茅庐的地理老师视角,感受身边的风景。 周日没课的早上,偷闲睡个懒觉。起来洗漱吃早饭,骑着我心爱的电瓶车赶往济源汽车老站,在这里有直通小浪底风景区的班车,30分钟一趟。小浪底位于济源西南部,从南环路出来穿过坡头镇就到了,非常方便。11点50班车发车,约一个小时后到达小浪底风景区。这个季节不是小浪底排水排沙的时候,所以游客稀稀落落,班车上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到达景区时只有2人了。倒是路旁招揽生意的本地村民,一待游客下车,便蜂拥而至,有的问吃饭了没,有的问买票了,十分热情。一位村民更是热心地要用车把我送进去——只需30元,一半票价,我知道肯定是不走正规门道的。想想小浪底本就是自家后院,所以没有拒绝他们的好意,打算逃个票。送我进景区的正好也是一个济源人,白天在这里拉客做生意,晚上回到济源市区,一家人都在这里做生意。还让我留下他的电话,有事可以咨询,也算厚道。
从隐蔽的小门进入景区后山,看到园内本没有路的地方硬生生被踩出了一道明晃晃的小路,看来“不走正道”的人不少呢。顺着小路往下走,下山就是坝下湿地公园,坝上的展馆也在这附近。要看会馆,需要先攀爬石阶,来到坝上。这点台阶对我来说不算什么,而且身旁就是小浪底雄伟的坝体,在它气壮山河的雄姿面前,深觉自己的渺小。来到展馆,保安大叔在门口的椅子上打瞌睡,游人寥寥无几,目光被墙壁上无声的图文吸引。小浪底的修筑历程、建成后发挥的效益、淹没的库区、修建的难度、进水排沙的原理等,这些宝贵的图文资料静静地诉说着小浪底的丰功伟绩。
出了展馆,站在坝上眺望被小浪底收服的黄河。今天天气多云,太阳时隐时现,十分凉爽,坝顶更是春寒料峭。只见库区清冽的河水在峡谷里缓慢穿行,没有张牙舞爪,没有波涛咆哮,小浪底水库就像一个张开双臂的母亲,将黄河水揽入怀中。远处,些许雾气笼罩,朦朦胧胧,整体库区看起来庄严而活泼。惊叹于大河穿山越谷的力量,更惊叹于人类治水的智慧。
坝下是湿地公园,有黄河故道、竹林溪瀑、九曲桥、雕塑广场、黄河微缩景观、黄河索桥等可以游览,景色甚为雅致。
从展馆下山来到湿地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道路两旁陡峭的红色砂页岩大山。横切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沉积岩层,是绝好的地理素材。山体上全都包着铁丝网,防止散石掉落。看到远处2条白色的绳子从山顶垂落下来,于是顺势向上望去,便看到几位工人正在忙着清理被铁丝网拦截的“危险份子”,心里暗暗为他们点赞。
继续向前,沿一条窄小的石阶下去,可以看到一个很小的瀑布隐藏在幽幽竹林里,这就是竹林溪瀑了,瀑布太小,没啥特色,可是这片竹林深深地吸引了我。顺着砂页岩石板铺就的小路一直走,不知不觉就来到竹林深处。初春的竹林依然郁郁葱葱,富有生机,细长的竹叶随微风轻轻摇曳,发出低低的娑娑声,引人遐想,而且目前几乎没有游人,我便独享了这一片幽深,拿着手机尽情拍拍拍。对一个北方人来说,竹子本就少见,更没看过像样的竹林,此时此刻,这片绵延不绝的竹林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
再来就是九曲桥。九曲桥是在黄河故道上用一米见方的砂页岩石块间隔铺成。站在桥的中间,看远处黛青的山、近处碧绿的水、水畔冒芽的嫩柳、水中自在的野鸭,真想化作飞鸟或者游鱼,与这美景融为一体。
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微缩黄河景观。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在一座小山上被完全复制。途中经过的大坝都被模拟呈现,十分逼真。这个创意我给满分。
夕阳西下,我也该回去了。最晚的班车是5点半,只好向出口走去。还是在不经意间瞥到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真实写照。来之前还担心不到排水排沙的时候,没啥好看的,现在却觉得这一趟来得真值。一个人,一个包,一部手机,为自己行走,不再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