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宋代著名政治家司马光的这两句诗,高度概括了洛阳作为举世闻名的古都,在华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身为与洛阳只有一河之隔的济源人,对洛阳一直有一种“近乡情更怯”的想法,所以一直也未亲临洛阳一探究竟。这次学校组织研学旅行,正好给了自己一个非去不可的理由。
出发的前一周,为使此行有更多的收获,我自己先粗略学习了洛阳的历史演变和地理特征,并为学生印发洛阳的相关资料介绍。对这样一座令人尊敬的城市,既想尽快一睹尊荣,又怕自己太渺小太卑微,不能深入其中与历史对话,不能由表及里与文明共舞。在了解洛阳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比较好的纪录片,例如《天地洛阳》、《龙门石窟》、以及《地理中国》对龙门石窟的探秘等等,这些纪录片详尽地介绍了洛阳的相关知识,非常全面,收获很大。
5月10日清晨,14辆大巴车载着济源四中高二师生奔向洛阳,大巴车似乎与我们一样兴奋,一路马不停蹄地跨黄河、穿邙山、越洛河。一进入洛阳市区,真切地感受到了“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山水洛阳”的魅力,虽然已过花期,但公交站牌、公园设施、居民小区等等,随处可见牡丹的名片;穿城而过的洛水自西南向东北注入黄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大大小小的遗址遍布洛阳东西南北,无声地诉说着洛阳辉煌的过去……。
上午的行程安排是参观洛阳博物馆。博物馆的外观高大气派,停车场、草坪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排队过安检后,迎接我们的是志愿讲解员——一名退休的知识渊博的历史老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洛阳出土的从先秦到魏晋的各种历史文物。玻璃橱窗里一件件或精美或粗糙的物品,就这样静静地看着来往的行人,好像在用自己的沧桑讲述一个个历史故事,又好像在说:时光虽然改变了我的容颜,却改变不了洛阳的历史……
午饭是烩菜,出自洛阳三宝之一的洛阳水席,可是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味。不过,洛阳水席制作技艺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国唯一以整套宴席入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
下午的目的地是龙门石窟和白园,二者分列伊水两侧,隔河相望。临近伊水,顿觉凉风习习,酷热消了一大半,心生暗自感叹:古人真会选地方,这里真是个好所在!虽然天气炎热,但游人依然络绎不绝,时不时还能碰到外国友人。西山上的一尊尊佛像都栩栩如生,面带平和的微笑,有着慈悲的胸怀。我们被巧夺天工的石窟艺术所折服,但想想当下的时代,身边信仰佛教的人并不多,甚至和尚都可以成为一种带薪职业。在这普遍缺乏信仰的时代,龙门石窟的价值也就仅限于观赏了吧。而这是否是开凿者的本意呢?
作为一名地理老师,研学过程中我特地留意了一下这里的岩石。大部分为石灰岩,层理结构非常明显,而且东山和西山的岩层倾斜方向竟然完全一致,可见是伊水硬生生地切分开了东山和西山。根据《地理中国》对龙门石窟的探秘,我知道这里有许多溶洞隐藏在山里,而龙门石窟的开凿工人竟然懂得利用地势,引水排水,尽量减少对佛像的流水侵蚀,所以最大的卢舍那大佛完好无损!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容小觑!
白园是香山居士白居易的长眠之地,园内建筑古朴典雅,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曲径通幽,是避暑的好去处。白园占地44亩,分为青谷区、墓体区、诗廊区、管理区四部分。青谷区丛竹夹道,悬瀑飞洒;墓体区有半球形墓冢、古碑、自然石卧碑、乌头门、登道、碑庐及翠柏、牡丹等各色花木,设计独特,肃穆典雅;墓区北侧是诗廊区,道时书屋、翠樾亭均在该区。这里集中展出当代书法家、画家书丹的白氏诗作,刻石嵌于壁上,还陈列有白氏著作的各种版本及生平事迹。白园背山面水,景色秀丽,是洛阳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高二各班学生在山下进行了白居易的诗词背诵,朗朗书声此起彼伏,使本次研学活动达到高潮。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次亲近洛阳,为我揭开了这座千年古都的神秘面纱,让我更有勇气去求知求真。想必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收获满满吧。真心希望研学不仅是一股热潮,更能成为一种常态,走出课本,走出校门,让大自然成为我们最好的老师!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2:23 , Processed in 0.07475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