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星韵阳光 http://xingyun.org.cn/?26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转)王奕标 是问题还是困难?——论如何看待翻转课堂实践中遇到的挫折

已有 243 次阅读2015-2-8 06:51 |系统分类:教育技术| 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 广东省, 带刺的玫瑰, 文章

是问题还是困难?——论如何看待翻转课堂实践中遇到的挫折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90b8be2a0102vegi.html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员王奕标
近日通过王竹立老师的博文《直面日常教育的“真相”》读到华南师范大学汪晓东老师和他的妻子李月霞老师联名撰写的文章《翻转课堂:一朵带刺的玫瑰――一节 微课的多重叙事》(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14年第12期),两文引发了我关于如何看待翻转课堂实践中遇到挫折的思考。
汪老师的文章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坦诚的态度、自嘲的语气,不仅原汁原味地描述了李月霞老师与其他两位老师试验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全部过程,而且毫不隐瞒其中 的失败与挫折,比如教师制作微课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甚至发出“我不想再做了,这个东西很烦!”的感叹;学生上课看微课竟然“睡着了”、或者玩起了扫雷 游戏;多次的试验效果并不理想等等。
竹立老师读了汪老师的文章,兴奋不已,不仅发了短信给汪老师,表达他对汪老师文章的赞赏,而且写了《直面日常教育“真相”》一文,表达他的兴奋。所以兴 奋,不仅因为汪老师和李老师如此的实事求是和严谨认真态度让他肃然起敬,而且似乎汪老师的文章正好证明了他的对“微课和翻转课堂”的预言和观点:“微课的 应用主要在网上、在课外,而翻转课堂只是众多的教学模式之一,并不是对所有课程所有情况都适用,在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下,更难普遍推广。”在竹立老师看 来,汪晓东老师是微课和翻转课堂的专家,他妻子也是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加上其他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可以说在国内并不多见。这样一个专业团队在中小学 研究微课与翻转课堂都不太成功,可见这种模式想要推广与普及的难度。
难道这就是微课教学与翻转课堂的“真相”吗?在翻转课堂实践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到底是翻转课堂本身的问题、缺陷,还是由于对翻转课堂内涵、本质、理念理解 不到位和翻转方法掌握不熟练、准备工作不足,学生对这样新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带来的暂时困难?搞清楚这个问题,对寻找翻转课堂实验失败的原因并对进一步实验 加以修正和改进,甚至对正确判断翻转课堂的前景,引导翻转课堂健康发展,都非常重要和必要。
细读汪老师的文章可以看出,李老师和她的团队所做的翻转实验的失败,显然不是翻转课堂本身存在什么缺陷造成的,主要原因还是准备不够充分,仓促开展实验,包括微课设计存在一些问题。
一、翻转教学存在不足
(一)缺乏专业指导
虽然作为丈夫的汪老师是高校里研究微课和翻转课堂的专家,但并不意味着他能给作为妻子的李老师给予更多的微课开发与翻转教学的专业指导。从案例来看,显然他既没有直接参与翻转实验,所能给予的指导也非常少。
(二)缺乏微课开发与翻转教学方面素养,试验目的不明确
显然,李老师和她的团队严重缺乏微课开发与翻转教学方面素养,开展翻转实验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市里培训班要求完成的作业。虽然两年前,李老师就知道“微 课”一词,并看过一些微课,甚至还与人讨论过它的价值及应用前景。不过终究没有付诸实践。现在,为了研修班的结业证书,需要提交三个微课并用于课堂教学。 这样的知识准备怎么能保证翻转实验的成功呢?
(三)对学生的学习缺乏引导
事前对学生没有任何形式的培训和指导,在课堂活动中也缺乏任务单(导学案)的引导,学生对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老师安排的活动也不明就里。由于缺少任务单的引导,学生看微课目的不明确,也缺乏动力,更不会自己提出问题。
(四)缺乏对翻转课堂活动进行科学合理创意的设计
对自主学习后的翻转课堂活动进行创新教学设计是翻转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案例由于对翻转课堂缺乏科学合理创意的设计,学生看完微课后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五)对教学环境的考虑和准备非常欠缺
本案例提供的教学环境是这样的:信息技术科专用电脑机房因已经排满了课无法借用,学生电子阅览室有30台电脑显示器坏了,只有语音室可以借用,但据说有几 十台学生机接收不到教师机发出的文件。结果是要么音箱的声音太小,学生听不清楚;要么干脆音箱出了问题,微课无法播放,改为常规上课;要么通过教师机发送 至学生机的微课,有22台电脑是播放不出来的;要么将微课上传到学校的服务器,让学生进入服务器去看微课,很快,发现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翻阅服务器里的众 多资料,局面很难控制,只有带了耳机来的少部分学生在学习,整节课算是报废了。
二、微课质量存在欠缺
学生对她们做的微课的评价是:声音小、语调平淡,没有抑扬顿挫,画面单调,没有变化,知识讲解少。结论是:不感兴趣,看不懂。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微课受到时间的严重制约
微课选取的都是主干知识,仅仅抓住核心问题去分析,成了平时教学的“压缩饼干”。虽然老师自己觉得挺好的,对思维的锻炼也很有帮助。但学生觉得怎么平常老师用40分钟讲完一节课,现在用十几分钟就讲完了?虽然微课可以反复播放、暂停,但因为经过多次重播,没有先前的那种激动。于是乎,有的在玩扫雷,有的在玩蜘蛛牌,有一个同学竟然还在睡觉。
(二)微课缺乏互动
同学晓蕾认为:“在平常的课堂上,老师和我们会有很多互动,会用不同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思考。不懂的时候,老师会通过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及时帮助我们解答疑惑。但是这次的微课,我只是麻木地抄笔记或者呆呆地听老师在电脑里的声音。”
(三)缺乏问题导学策略支持
本案例缺乏任务单(或导学案)配合微课使用和引导,学生缺乏心理准备,也不是带着问题去看视频。看完后老师也没有提出问题,仅仅问学生看懂了没有?学生怎么判断看懂了没有?学生虽然有许多问题,但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
三、结束语
因此,不得不说一句,翻转课堂,东西是好东西,只不过是还不会用,或者没有用好,而不能否认它是好东西。虽然敬佩汪老师和李老师的诚实、勇气和实事求是的 精神,但并认为他们提供的失败案例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更不能以此证明翻转教学模式不适合在我国中小学推广应用。事实上,不仅是美国,就是在国内也已经 涌现了许多翻转的成功案例,如重庆市聚奎中学、山东省昌乐一中等。笔者相信,只要大伙携手努力,必能让翻转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汪老师以“玫瑰 很美,小心有刺”作为文章的结尾。笔者借用并略作修改,作为结束语:玫瑰有刺,但很美!
更多交流请加入广东省优课评审与培训群241499734、翻转课堂实践研讨群 69747468或经常光临“王奕标的教育时空”(微课与翻转课堂学术交流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428026410




直面日常教育的“真相”
王竹立
汪晓东是我的朋友,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他和我在个性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就是有自己的想法、爱较真、爱琢磨问题。我们在观点上常常不尽一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友谊。
有次在谈到他最近的研究重点――微课与翻转课堂时,我给他泼了点冷水,我认为微课的应用主要在网上、在课外,而翻转课堂只是众多的教学模式之一,并不是对 所有课程所有情况都适用,在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下,更难普遍推广。晓东不大同意我的看法,他举出自己在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取得较好效果的例子来反驳我,还 说他正在鼓动妻子――广州某高中教师也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翻转课堂的试验,对此,他显得信心十足。我听了只笑了笑,以“过来人”的口吻告诉他,在个别课程 和教学的个别阶段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普及推广,开头的新鲜感与长时间后的厌倦感可能会同时存在,我相信他试验一段时间后会慢慢接受 我的观点。
一个多月前,我收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去年的第十二期杂志,打开目录看到晓东和妻子李月霞老师联名撰写的文章《翻转课堂:一朵带刺的玫瑰――一节微课 的多重叙事》,立即先睹为快。看完后我很兴奋,发短信给他,表达对他这篇文章的由衷赞赏;文章中发现的问题,果然不出我的预料。
这篇文章属于典型的教育叙事研究,有故事情节、有戏剧冲突、有学生反馈、也有教师和研究者的反思。文笔生动还带点幽默,我甚至能从某些典型的汪式对话中看 到晓东那略带嘲讽的笑容。但最令我欣赏的还是作者的坦诚与实事求是精神,文章不仅原汁原味地描述了试验的全部过程,而且毫不隐瞒其中的问题、失败与挫折, 比如教师制作微课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甚至发出“我不想再做了,这个东西很烦!”的感叹;学生上课看微课竟然“睡着了”、或者玩起了扫雷游戏;多次的试 验效果并不理想等等。而且,在第一次让学生写上课体会时,面对学生在文章中一味叫好、“歌功颂德”,晓东立即看出其中的问题。他把学生找来交心“表白”, 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说真话,终于“挖”出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如此的实事求是和严谨认真态度,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在文章最后,晓东总结道:“所以,我并不太愿意‘忽悠’其他教师去做微课和翻转课堂,因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需要教师自己投入,还需要找到恰当的方 法,甚至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都会产生影响。我能做的就是动手去做些微课,然后拿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试用,再把我的经验教训分享给其他人。”这就对了,这才是一 个学者应有的态度。晓东是微课和翻转课堂的专家,经常去各地和香港讲课;他妻子也是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加上其他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可以说在国内并不 多见。这样一个专业团队在中小学研究微课与翻转课堂都不太成功,可见这种模式想要推广与普及的难度。希望他们的研究对读者有所启示。
教育现象学和教育叙事研究有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要“回到事实本身”,将事实作为认识事物的不动点,消除抽象理论、抽象概念对人们认识的影响,直面日常教育 的“真相”。我们看多了各种布道式的宣讲、大而不当的口号、用数据堆砌来显示其“科学性”的论文。我是学自然科学出身,我知道数据不会骗人,但人却可以用 数据来“说谎”。因此,我更希望读到“原汁原味”地描写日常教育“真相”的教育叙事,因为只有“真相”才能作为一切理论应用的起点,只有“真相”才是检验 一切理论是否有效的标准。
【附:以下是晓东给我提供的原文,由于是PDF格式,我只能重新进行了排版,如有错误概由我负责--竹立附记】
翻转课堂:一朵带刺的玫瑰
—— 一节微课的多重叙事
李月霞 汪晓东
李月霞:这扇门开关都不容易
课间,一个高个子男生来到办公室,在门口和徐老师低声说了些什么。他离开后,徐老师走进来,笑着说:“这个男生问我,刚才那节课到底讲了什么,他一点也不 明白!”我很诧异。徐老师说:“这可是我班上历史成绩最好的学生,这次月考91分呢。”从窗子望出去,那个略显单薄的身影正消失在走廊的尽头。我转身对他 说:“我感觉自己在‘祸害人间’!”
六天前:要交作业了
今天终于找到了组织——“微课研修班”QQ群。上学期末,参加了市教育局举办的微课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上得知,课程都安排在周末,专家将面授高招。高三 这个时段很多事情,我能去听课的机会也就很少。在QQ群看到同学们议论交作业的事情,这才跟上节奏。对呀,要交作业了。其实两年前,我就知道“微课”一 词,并看过一些微课,甚至还与人讨论过它的价值及应用前景。不过,我终究没有付诸实践。现在,为了研修班的结业证书,我需要提交三个微课,并用于课堂教 学。
五天前:我的团队
我对汪晓东说,我要做三个微课。这是作业,组织要求的。他问我:“要不先在你任教的四个班中做一个实验研究?”这个提议我很感兴趣,因为感觉这不是难事, 而且做好一个微课后,在两个班上放一下,这样上课多省事啊,我对可以偷懒又高效的事情向来是不拒绝的。这个学期,刚好历史学硕士研究生亮亮在高二跟岗实 习。我又试着询问高二备课组的徐老师,他表示愿意参加实验,我们的团队就组建起来了。
根据实验计划,我现在需要去找电脑机房。学校有三处电脑机房可以上课:一是离教室稍远的两个信息技术科组专用机房;二是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三是离教室最近的语音室。我先咨询信息技术科组的蔡老师,他说,那两个教室都排了课。
四天前:热身运动
偷得浮生半日闲。上午无课,我在研修班上传的作品中翻来翻去,惊讶于他们制作技巧的高超。这些有难度的画面是信息技术老师所为,还是找到了好使的软件呢?几年前,我用过“屏幕录像专家”,对于我这个技术盲来说,越简单越好,它正符合我的要求。
在百度的帮助下,我还锁定了几个软件,陆续在电脑上安装上了“格式工厂”“视频转换”“视频合并”等软件。剪辑视频,学习各种技巧,然后心满意足地欣赏着 自己在各种工具的帮助下获得的成功。我打算用上课时用过的PPT,使用“屏幕录像专家”,录制两个微课:《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古希腊人文精神兴起 的背景》。
汪晓东问:“电脑机房安排好了吗?”我说:“信息技术课室无望,学生电子阅览室有30台电脑显示器坏了,只有语音室可以借用,但据说有几十台学生机接收不到教师机发出的文件。”
三天前:魔镜,魔镜,最好的微课在哪里
关上门窗,深夜时分,万籁俱寂。第一个微课《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录制下来,用时11分23秒!会不会时间太长?
录第二次,说错话了,再一次,忘记词了……第六次,正在准备完美收官时,楼下疾驰而过一辆汽车,让即将到来的成功化为乌有,我瞬间崩溃。
关上电脑,对着漆黑的屏幕,脑袋里翻滚着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翻滚着不断按下的F2录制健,忽然想到培训班讲台上的那些微课专家们,他们的各种理论像电影画面般快进。假如让他们来制作一节微课,不知道他们有什么体会呢?
可能是我想多了。
两天前:“产前”的阵痛
中午,我宣称:“一定要做微课,而且不止这三节,要把高中历史的内容全部做成微课。但在早上上班之前,我还对汪晓东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很多老师不愿意 自己制作微课,太麻烦了!微课不是对着PPT讲就行了,而是要在设计、录制、语言表达、选材等方面下很多功夫,最后才磨出来的。哪里有拿支粉笔或做个 PPT去上课方便啊!我不想再做了,这个东西很烦!”
对于我的风云变幻,汪晓东表现淡定。他说:“你受了什么刺激?”
的确,上午办公室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思维交锋——对专业呈现出不同的认知,对教法、学法也是意见不一。这场探讨在备课组内最终没有达成共识,出现了路径分 歧。我对汪晓东说:“你是对的,若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去实现专业发展,其过程是漫长的。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是教学设计:由各方面专业人士组建的团队,为短 时期或者根本无法提升学习能力的教师提供一个合格的课堂教学的产品。”
这样的产品从哪里来?也许,各路优秀的专业人士组建的团队,集结集体智慧,历经反复试错,最终形成的微课就是优质的产品?
下午,在办公室见到亮亮。她问:“李老师,微课做出来了吗?”
“生产中,待产。”
“李老师,快点生啊,来不及了!”
一天前:任何一个微课制成品都是“优秀”的
“任何一个微课制成品都是‘优秀’的,只要能做
出来。”我说。
“又受刺激了?”汪晓东问。
“此优秀并非质的界定。自己操作下来,感觉每一个作品都是作者付出心血和智慧的结果,实属不易啊。”我敲击键盘,望向他,“专家非鱼,焉知鱼之难?”
今天的任务有两个,一是精简PPT,缩减时间;二是写一个脚本,便于明确“台词”。上课用的PPT,材料很多,每个环节并未经过精细的思考,语言表述随意 性很强,问题的过渡、幻灯片之间的逻辑关系不那么考究,用时多少老师是可以自我掌控的。这些“模糊”堆积在一起,就构成了11分钟的自说自问。虽然自己之 前也知道“在微课中,设计是核心”,但若没有亲身经历实践,这种认识只是停留在理论上。
在剔除了繁杂,抓住主干知识,简化问题,直指核心,注意问题的过渡和逻辑之后,我的体会愈加深刻。现在,打印出来的脚本,字字珠玑。再录,“朗诵体”出来了,对着电脑,如何失去了平常的自己呢?
再一次录制微课。这一次,8分31秒。
实验日:有学生睡着了
10月22日,下午2点20分,高二(5)班,徐老师在课堂上播放微课。我们的实验正式开始。
有学生睡着了,亮亮发现。徐老师在播放的过程中,走过来问我:“播放之后怎么办?还要做什么呢。”按照计划,我们的程序是:课前预习→产生疑问→微课学习解疑→疑问并未消除→老师解疑→学生做测试题检验学习成果。
我们三个在教室门口紧张部署,有看得走神的学生揭开了靠近走廊的窗帘,观察我们。
微课终于播放完毕,徐老师问:“有看不懂的地方吗?”茫然的学生居多,“音箱的声音太小,听不清楚”“不知道视频在说什么”,零零星星地有学生反馈。徐老师于是把内容重新讲解了一次。
傍晚,亮亮打来电话:“李老师,我们的实验又失败了!”她告诉我,因为六班的音箱出了问题,微课无法播放,改为常规上课。
你真来劲
10月23日一早起来,我重录了一次微课,这次时间是5分44秒。我让汪晓东看,他说,算是及格。但是在我心中,我的这个“孩子”眉清目秀、气质出众,怎能只是及格呢?
上午,徐老师带班级来到电脑机房,我们要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课内翻转。很不幸的是,通过教师机发送至学生机的微课,有22台电脑是播放不出来的。学生已 经陆续来了,宣称没有带耳机来的学生有一半以上。一时半会儿找不到电脑室的专管老师,我把隔壁办公室的邹老师请来,他帮忙将微课上传到学校的服务器,让学 生进入服务器去看微课。很快,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翻阅服务器里的众多资料。局面很难控制,只有带了耳机来的少部分学生在学习,整节课算是报废了。
下午还有两个班,为了避免再一次出现这样的局面,对于不能收到微课的学生机,我们打算用U盘一个个地复制粘贴。考虑到工程量“浩大”,我们放弃休息,去学校饭堂解决午餐,然后迅速回到机房“奋斗”。
在饭堂遇见崔老师,听完我的“曲折”过程,她说:“你真来劲!你是上公开课吗?”我说:“只是做个微课实验。”她说:“这些事情做起来太麻烦,没有学校的行政支持,没人愿意折腾。”
回到语音室已是中午一点。我们将微课一个个复制到那些“不听话”的电脑上,直到所有的机器都可以播放。
这扇门开关都不容易
下午3点,八班学生来到语音室。由于科代表再三叮嘱,学生几乎都带了耳机来。亮亮建议我先给学生进行微课学习上的指引,如带着问题去看微课。她提醒我的时候,学生已经都戴上耳机开始学习了,我决定不打扰他们。
15分钟后,他们很安静地看完了微课。“看懂了吗?有无解决课前预习时产生的疑难问题?”回答出乎意料,他们大多数说课前没有预习。“那现在呢,看完微课 之后,有没有问题产生?”按照我预想,他们看完之后,微课可以解决他们预习课文时不懂的难点,然后又有新的思维方向和存疑。但是,显然他们并没有朝我设计 的方向走。在我提问之下,全场一片死寂,这些平时上课很活跃的孩子,像被施了魔法,一言不发。
接下的九班,由亮亮老师上课。几个学生表示,看了微课也不明白,问哪里不明白,说不出来。亮亮老师于是把部分内容再讲了一次,学生有些沉默。亮亮老师问: “都明白了吗?”没有回应之下,亮亮老师说:“请大家拿出练习册,做1-6选择题,检测一下学习的成果。”我站起来,发现有学生打开了纸牌游戏。我在她身 后问:“带练习册了吗?”她摸出练习册,问我是哪一课。看来,神游已经很久了。
下午5点,课程结束,王同学在我面前晃来晃去,并不像其他学生一样急切地出去放风。我忙着收拾东西关电脑。她看着我,反复翻书本。“老师,你为什么要这样 做呢?我觉得这样不好,没有互动,无聊,我都没有学到什么。”我抬起头来,教室厚重的遮光窗帘全部都拉上了,亮亮老师正在逐次关灯,一盏一盏灯灭,室内暗 黑。
“以后你都这样上课吗?”
“只是尝试一下,不会总是这样的!”
王同学欢快地笑了,“那好!我还是喜欢老师您正常上课。”
“砰”地一声,亮亮老师用力地把教室后门关上。黑暗中,她说:“李老师,这扇门开关都不容易啊!”
汪晓东:微课的“汉赋体”
两年前,我就开始“忽悠”李月霞做微课,但她只试做过一节就放弃了。今年她在高二任教,比她在高三时空余时间多了一些,加上又被指派参加市里组织的微课培训,要提交作业,所以终于肯做几节微课并在课堂中试用。
我帮她策划了微课教学实验的安排以及效果检测和分析反思的框架。经过讨论,我们确定了基本的实验框架:三位教师(她自己以及另两位教师)、七个班,三种应用方式——不用微课、课上放微课和机房翻转课堂,主题选定当周教学内容——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
首先得解决资源的问题。为此,她用了几天来设计PPT和录制微课。显然,资深教师遇到了新问题——她大大低估了微课制作的难度。几易其稿,总算在上课前一刻完成了两节微课并传给同事。她说:“以前我看别人的微课,总觉得很烂。现在才知道,能做成那样也是不容易的。”
第一天的实验没有得到激动人心的结果。她告诉我:“今天课堂播放的效果不理想,很多学生都开小差了。”
“那你还继续试吗?”我问。
“试,不过我在考虑要不要重录一遍。”尽管我建议她不必重做微课,但第二天一早,她还是重录了一个。
第二天效果依然不好。虽然经过上午失败的教训和中午的努力,下午上课的两个班基本解决了学生无法观看微课的问题,但课堂观察到的现象依然表明,学生并没有被微课吸引,也未能按预设的进程开展学习。
第三天我出差了。晚上我在宾馆收到她发来的课后测试的结果统计以及对学生调查的结果。不出意料,表现不佳。
“学生对我做的微课不感兴趣。觉得声音小、语调平淡,没有抑扬顿挫,画面单调,没有变化,知识讲解少。”她说,“可是,我选取的都是主干知识,抓住核心问题去分析了,我自己觉得挺好的,对思维的锻炼也很有帮助。”她有些困惑。
她向来在自己的课堂上都是自信满满的。这一场滑铁卢,我以为她会说暂停和告别微课之类的话。这次,在我预料之外,她说:“下周让亮亮老师做一个微课,我们再实验一次!”
我建议她写写这次实验的经过。她说:“不如,我们来个多重叙事吧。”她把历史研究的视角搬到了微课实验观察中。我们于是商讨要写一组文章,包括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各角色分别从自己的视角去叙述。
中午,李月霞拿回学生写的文章笑逐颜开地说:“我的课代表了当今教育的方向,正在朝着未来大步前进!”五位学生的文章,竟然有四位在大唱赞歌,只有一位稍微写了几句建议,但这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我们做的调查完全不符。
“有必要访谈一下学生”我说。“好,晚自习我找他们谈谈!”李月霞很是积极。
晚上回来之后,她和我描述了谈话的过程——我把五位给我写稿子的孩子叫出来,最后出来的同学笑嘻嘻地说:“老师,是不是我写的文章很棒啊!”我说:“是 的,文章结构合理,语言表述流畅。”受到了表扬,小伙伴们都很高兴!我问他们,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是怎么分析汉赋没有被选进中学语文教材,而且喜欢它的人 又那么少的原因吗?他们说知道,文学价值不高!为什么不高?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我:“文采华丽,大量采用排比句式,内容多为歌功颂德!”
“你们给我的文章和汉赋差不多,老师那节课真的有那么好吗?还认定我代表了中国教育的方向!”他们不好意思地笑了。我说:“老师觉得那节课有很多问题呢,看到有的学生都无聊得睡觉了,还有玩扫雷游戏的,看英语听力材料的,我有挫败感。”
听我这么“表白”,他们似乎放下了“枷锁”,开始控诉这节课的“罪恶”了。
我说:“好,刚才就讲得很好,把它写下来,老师要的是最真实的感受。”
学生:扫雷游戏及其他
润娟
一开始,看得很入迷,也感觉很新颖。过了几个页面后,发现老师已经讲完了。“啊,这就讲完了?”内心很奇怪,怎么平常老师用40分钟讲完一节课,现在用十 几分钟就讲完了。然后我重放了一遍,这一次我睁大眼睛,更仔细听,但是一会儿又播完了!再放一次,我不时用鼠标按停,做笔记,一边听一边飞快记录。因为经 过多次重播,没有先前的那种激动,我看了看旁边的同学,震惊了——有的在玩扫雷,有的在玩蜘蛛牌,有一个同学竟然还在睡觉。老师说拿出练习册做题,6道选 择题我错了3道!
嘉雯
点开第一个视频,是讲希腊的地理位置。一开始有点不知所云,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了。看的过程中,我把视频上的要点都写在本子上。不过,我写了也不懂,又不 能问老师,就先记着以后慢慢看。两个视频很快看完了,之后要干什么呢?无聊的感觉越来越强烈,看到周围有同学点开了电脑上的英语口语听力,我也禁不住诱 惑,玩了一下扫雷游戏。
晓蕾
在平常的课堂上,老师和我们会有很多互动,会用不同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思考。不懂的时候,老师会通过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及时帮助我们解答疑惑。但是这次的微课,我只是麻木地抄笔记或者呆呆地听老师在电脑里的声音。
逸轩
视频的内容似乎很丰富,精美的图片吸引了我,我突然萌生了无与伦比的学习兴趣。打开视频,一秒、两秒、三秒……我大失所望,这根本就和平时上课没有什么区 别嘛!我带着困意,还是坚持把两个视频看完了,但是似乎效率不高,我只能记住少部分内容和一些关键词。可能是视频声音太平淡,吸引不了我的兴趣吧!我想, 如果它像我们平时玩的一些电子小说那样,到了某个情节,还可以让我们选择接下来发生的内容该多好,或者弄得像个剧集一样,再传上网让我们平时阅览,用略带 幽默的形式就更不错了。
嘉豪
刚听说历史课在电脑室上,我第一反应是可以玩电脑。上课后发现无法上网,就开始看视频了,我才发现五分钟是如此漫长。一个短短的视频使我的态度发生了如下 转变:饶有兴趣——兴趣——无语——无奈——不耐烦。老师像机器人一样在喃喃细语,而且语速实在慢,语调平淡,所以在我看来就像是和尚在念经。等我看完第 一个视频之后,四处张望了一下,只见旁边的几个同学兴致勃勃地盯着屏幕,时不时傻笑两声,原来他们正在玩四维弹珠!我受到了惊吓,随即陷入了沉思,然后也 忍不住玩了几把。不一会儿,老师喊停。开始提问了,只见全场万籁俱寂,老师为了hold住全场,毅然把身为科代表的我点了起来。问题比较简单,我两三下就 解决了。
晓洋
刚到电脑室,我们兴奋地冲到电脑前,插上耳机,在老师的指引下,打开视频,一幅地图便呈现在我的眼前。我满心期待地凝神听,可没过几秒,兴致全无。声音好 平淡,语速好慢!不得不说,我在看那两个视频的时候,按了无数次快进键,无奈这项功能好像失灵了,我只能乖乖把视频看完,但看完之后便无所事事了。老师终 于叫我们停下来,我以为要正式开讲了,但是老师只是问了我们有没有什么不懂的,觉得这节课怎么样。同学们都没有举手提出问题,但是我想他们一定有很多问 题,因为我也有很多不懂的,但是不知道怎么表述出来。课堂的小测我做得不错,不过我认为大部分都是好运撞对。
结语:一朵带刺的玫瑰
作为一名“号称”从事教育信息化研究工作的高校教师,我当然希望李月霞做微课、搞翻转课堂,但作为一名教师家属,我并不会特别鼓动她去开展这些实验。因为 我知道,那样首先倒霉的可能就是我——当她关起门来录微课的时候,我就得放下手头的工作去照顾小孩,当她一早爬起来修改微课的时候,我就要面临早餐怎么解 决的困境——在奉献青春和舒适生活之间,我无耻地选择了后者。
更麻烦的是,有些东西看起来很美,也确实很美,但要获得这种美,却需要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也需要较为完整、可操作的方案——这些烦琐的技术性工作远比 欣赏美丽要复杂、困难得多。微课也好、翻转课堂也罢,都只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成现实,需要一节课一节课地去设计、需要一次课一次课地去 操作,只有不断尝试、总结,才有可能发挥它们的效果。
还有更麻烦的,即使付出了努力,也不一定能收获美好。无论是设备的状况还是学生的状态,任何一个教学环节中的细小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教学的失败,特别是头 几次尝试的时候。李月霞的这次实验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如果把付出、风险和收益放在一起评判,又会有多少教师在微课和翻转课堂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呢?我不 知道。
所以,我并不太愿意“忽悠”其他教师去做微课和翻转课堂,因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需要教师自己投入,还需要找到恰当的方法,甚至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都 会产生影响。我能做的就是动手去做些微课,然后拿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试用,再把我的经验教训分享给其他人。有可能的话,和感兴趣的教师一起在他们的课堂中去 尝试,再把更多的经验教训拿出来分享。这正是“中小学微课应用”这个系列文章的目的——只有帮助教师们不断改进操作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感受到 微课或翻转课堂的作用,在成功中获得高峰体验,微课和翻转课堂才有可能落到实处,最终达到变革教学的目标。
微课很美,翻转课堂也很美,一如芬芳的玫瑰。当你伸手去摘的时候,获得的可能不是芬芳而是刺痛——玫瑰很美,小心有刺。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南海艺术高中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geonet 2015-2-8 06:53
微课、翻转课堂讨论再起波澜
阅读:152015-02-08 12:27
标签:转载       
(1)王奕标:是问题还是困难?——论如何看待翻转课堂实践中遇到的挫折_王奕标的教育时空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egi.html向竹立老师学习。
原文地址:微课、翻转课堂讨论再起波澜
原文作者:王竹立
“王老师好,明晚有空?”
“张局好,有事吗?”
“黎老师明晚想见您,在珠江新城,黎老师向你问好,焦院也来。”
“好,一定来”
“要带N本书”
“书还没到手哦,还在邮寄途中”
“黎老师还想你搞个新书发布会”
这是我和天河教育局的张伟春在微信里的一段对话。听说加厚老师来了,我当然得去。张局提到的我的新书,就是刚刚上市的《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
原以为就我们几个人陪黎老师吃一餐饭,没想到来了一大帮人。有知名企业家,某大学的校长,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发起人付彦军,还有90后创业者、超级课程表的余佳文等。
吃饭时,我坐在黎老师和余佳文这一老一少之间。大部分时间,黎老师在跟我谈他今天培训的主题,就是围绕我那篇《直面日常教育的真相》博文,和汪晓东、李月霞合写的关于翻转课堂的教育叙事展开的大讨论。我那篇博文对汪晓东、李月霞的教育叙事进行了点评,没想到黎老师会如此重视,把它作为培训的主要案例进行剖析。
吃得差不多时,张局过来对我说,我们几个先走,到黎老师住的酒店再聊聊。我也正有此意,因为席上人多,我和黎老师聊得还不尽兴。
于是我们坐焦老师的车来到了黎老师住的酒店。一进房间,黎老师就问我今晚住哪里,最晚几点要走。我说住番禺,地铁最晚开到十一点。张局说,还可以谈40分钟左右,黎老师说那抓紧时间马上工作。于是立即打开电脑,先将今天培训的内容拷贝给我,然后开始详细描述培训的过程:首先把我那篇文章和汪李的叙事作为案例,通过扫描微信二维码形式,让参加培训的中小学老师在手机里阅读,并发表自己的评论。黎老师给我看了老师们的评论,然后对着汪李的叙事,逐字逐句地进行评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建议我告诉晓东,能否把他们当时做的微课与教案上传到土豆网,让大家共享。因为没看到微课视频和教案,很多问题只能靠猜测。焦老师也在一旁不时插话补充。
最后,张局提醒说,还有3分钟时间就必须走了,否则赶不上地铁了。黎老师才不得不终止谈话,并坚持送我们到楼下。告别时,张局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竹立,你知道今晚的目的是什么吗,就是为了给你“洗脑”,因为只有你这个“问号”也转变了,微课与翻转课堂才能向前发展。我这时才恍然大悟。
因为我近两年围绕微课与翻转课堂发表过几篇文章和谈话,提出了一些反思与自己的观点。教育技术圈里的人都知道,我曾经用标点符号比喻黎老师、焦老师和我自己,黎老师是逗号,焦老师是感叹号,我是问号,这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学术倾向。
黎老师建议围绕我的文章和汪李的叙事展开一次全国大讨论,甚至提出可以由我们几个人连同汪晓东、李月霞围绕那篇叙事逐字逐句进行分析点评。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不知有没有杂志愿意就此做一个策划,并刊登我们的文章。
回到家里已近十二点了,稍事休息即上床睡觉,但翻来覆去一直到凌晨三点多钟都睡不着,索性下床打开电脑先把这件事情记上。今晚的讨论内容太丰富了,我发现自己与黎老师他们的观点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有小小的区别。至于这些异同点到底在哪些地方,还需在进一步思考消化后再专文讨论。
黎老师是我十分敬爱的师长,焦老师、张局也是我非常尊敬的朋友,就像黎老师说的那样,我们几个人在一起,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也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只是对学术问题感兴趣,有很多共同的话题,每次一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谈不完的问题。今晚也是如此。
张局告诉我,黎老师在我上厕所的时候,对我有一句评价:王竹立是一个很沉静的人,很有独立思考,高尚,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除了“高尚”一词(如果我没听错的话)我绝对配不上之外,其他评价我都认可。
直觉告诉我,关于微课与翻转课堂的讨论,可能会再掀起一个高潮。
回复 geonet 2015-2-9 20:02
王奕标:对于“竹立老师关于翻转课堂能否发展与普及的回应”的回应
阅读:2452015-02-09 13:40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90b8be2a0102vek1.html

对于“竹立老师关于翻转课堂能否发展与普及的回应”
的回应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员王奕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是指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主要原因是,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熟的,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又吸收和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还添加了一些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翻转课堂有没有发展前途,主要看它是不是新事物,是不是有生命力,是不是代表了教育教学变革和发展的方向。若是如此,即便发展的道路迂回曲折,其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也不可逆转甚至上难以阻挡的。
翻转课堂在克服传统工厂式灌输教学方面的弊端,在个性化学习和创新教学方面的优势,已经有许多论述文字,本处不再赘述。网络时代的教学变革是竹立老师研究重点,对翻转课堂的优势和变革作用也没有异议。因此,翻转课堂的发展和普及也不会因为“它对普通教师要求太高,技术壁垒高、条件要求高或操作成本高”而改变。更何况,事实上,它对教师的技术和操作的要求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高。
因此,希望竹立老师及持相同或类似翻转观点、态度的老师,能用乐观主义的精神看待翻转课堂与微课发展。
附:竹立老师关于翻转课堂能否发展与普及的回应
这位老师的观点在支持翻转课堂普及化的人中具有典型性,那就是不是这种模式本身不好,而是我们没有正确理解和使用。也许这种说法是对的,但我有个基本观点,就是不管一种技术或模式有多好,如果它对普通教师要求太高,技术壁垒高、条件要求高或操作成本高等等,都会导致不容易普及。我曾经有个“名言”,就是革命性技术(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技术)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能解决教育教学瓶颈问题,二是具有跨越式进步,三是技术壁垒低、信价比高,易学易用,其中第三条是决定一种技术或模式能否普及的关键。
来源: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bff4c090102v8yt.html?vt=4
回复 geonet 2015-2-9 20:03
王奕标:关于翻转课堂理论基础的探讨
阅读:12272015-02-07 01:15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90b8be2a0102vee3.html

关于翻转课堂理论基础的探讨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员王奕标
翻转课堂的基础理论(基本理论)是指关于翻转的其本观点和看法,包括翻转的概念、本质和原则等,而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是指支持翻转理论的理论,一般指已有的、成熟的、对翻转有指导意义的学习理论,如精熟学习理论等。近日在翻转课堂实践研讨群里聊到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发现大多数老师除了能说出掌握学习理论,其他不甚了了,甚至有老师一口气罗列一连串学习理论。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是翻转课堂得以合法存在和有效发展的理论依据,是指导翻转课堂实践与发展的指南。因此觉得有必要对此进行一番探讨。由于翻转课堂的研究是先实践,后理论,因此目前为止,关于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还没形成统一的认识。广义地看,不少学习理论或多或少对翻转课堂实践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指导意义,但笔者认为如下四种学习理论对翻转教学的影响是主要的:
一、掌握学习理论
翻转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在知识传授阶段,让学生可以自己掌控学习。翻转课堂后,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时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教师和同伴寻求帮助。因此,翻转课堂的两位创始人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认为,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不是别的,而是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the Theory of Mastery Learning)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和课程论专家布卢姆(BLOOM)提出的学校课堂学习理论,集中反映了布卢姆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观点。掌握学习理论被介绍到世界各国,并运用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布卢姆因此而享誉世界。所谓'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布卢姆认为只要给与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能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不能决定他能否学习要学的内容和学习的好坏,而只能决定他将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达到该内容的掌握程度。换句话说每一位学生掌握同样的教学内容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学习能力强的学习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对该内容的掌握水平,而学习能力差的学习者则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掌握程度。因此,掌握学习理论不仅是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而且对翻转课堂的实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学校和老师应该创造条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掌控自己的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解释了在知识接纳阶段学生是如何掌控学习节奏的,但知识的接纳和记忆仅仅是翻转学习的初级阶段,还有一个更重要、更高级的阶段是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掌握学习理论并不能解释翻转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和所有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个更重要的理论假设,自然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
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从建构主义的视野来看,翻转教学视频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知识传播步调一致所带来的无视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使得部分因跟不上集体的步骤而掉队,部分理解力特别强的学生则觉得过于浪费时间。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此,学生的学习就是毫不意义的。学生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能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显然,创设情景、协作探究、展示交流和意义建构,构成了翻转课堂的主要活动内容。
三、自组织学习理论
翻转课堂得以展开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和前提是承认学生可能不依靠教师的灌输,而是依靠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通过自我教育和互助教育,学习任何东西。这个理论假设就是自组织学习理论。
自组织学习理论是印度教育家苏伽特•米特拉(Sugata Mitra )通过著名的“墙中洞”教育实验而总结得到的教育和学习理论。苏迦特·米特拉在印度山区的偏远小村,放置“墙上的电脑”并装上摄像头对孩子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发现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组织行为”,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任何学生可以教会自己和同伴任何知识和技能(Kids can teach themselves),从而进一步推进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实践;机器和技术不仅能替代教师的部分作用,而且在某些方面会比教师做得更好;学习的最大乐趣和动力是可以教会其他人学习。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教育资源的开放,人类的学习必然由“他组织”向“自组织”发展。自组织学习将成为人类的主要学习方式。翻转课堂本质上就是一种教育技术支持的自组织学习,借助教学视频的支持,学生可以自己组成学习小组,不仅完成对知识的个性化学习,甚至通过协作探究,展示交流,意义建构,完成自己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主要是就智力而言的,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阐明了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起源,突出了教学的作用,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彰显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者;明确了同伴影响与合作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启发了对儿童学习潜能的动态评估。
“教学应当是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是维果茨基对教学与发展关系进行深人研究后所提出的最主要的结论。因此,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之一。翻转课堂教学起点的设计只有落脚于通过视频学习,基本掌握本课基础知识后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翻转后的课堂教学必须在课前视频学习的基础有所拓展与创新;拓展与创新又务必以课前任务的完成为前提和依据。拓展与创新的问题如果偏离了“最近发展区”,就难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果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丧失信心;问题如果太容易,学生则失去探究兴趣。
更多交流请加入广东省优课评审与培训群241499734、翻转课堂实践研讨群 69747468或经常光临“王奕标的教育时空”(微课与翻转课堂学术交流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428026410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6-29 17:05 , Processed in 0.07914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