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星韵阳光 http://xingyun.org.cn/?26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再读王竹立博文(我的慕课学习41)

热度 1已有 327 次阅读2015-3-7 13:19 |系统分类:教育技术

 
围绕他的新书《碎片与重构
 
 
 
 
 
 
附录 1
林建祥
 
 
附录2王竹立
王竹立,1963年生,祖籍湖南,毕业于中山医学院,曾任中山医科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现为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其研究横跨医学、文学、教育三大领域,近年来主要从事网络时代的学习、远程教育、教学设计和创新思维方面的研究与教学。主要学术贡献是创立网络时代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容性思维方法和知识嫁接学说。
 
目录

1 被打碎的花瓶:复原还是重构 / 1
从一个小故事开始 . 2
谁打碎了花瓶 . 3
如何整合碎片 . 5
学习的三种模式 . 6
2 学校教育:课内还是课外 / 8
学校是怎么来的 . 9
数字时代的变化 . 10
教育真的是保守的吗 . 11
教育信息化误区 . 13
电子书包热 . 17
微课 . 22
精品课程 . 25
李康之惑 . 28
资源利用率低的原因之一 . 30
资源利用率低的原因之二 . 32
可汗学院的启示 . 34
从翻转课堂到翻转学习 . 36
未来,学校还会存在吗 . 41
“第二人生”中的虚拟学校 . 45
3 网络教育:希望还是泡沫 / 49
梯子网,在线教育的风向标 . 50
网络公开课 . 51
TED 视频 . 53
慕课 . 56
网络教育面临挑战 . 62
网络课程的特征 . 64
网络教育应扬长避短 . 68
网络教育如何创新 . 70
4 网络学习:如何整合碎片 / 77
知识变样了 . 78
知识就像一棵榕树 . 81
把网络看作银行 . 86
博客,你的“银行账户” . 87
学会零存整取 . 89
积件式写作 . 91
个性化改写 . 94
创造性重构 . 99
写作即思考 . 106
写不出来怎么办 . 108
写作不分文理 . 112
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用于零存整取 . 115
一句话定义网络学习 . 117
5 信息超载:连通还是建构 / 119
什么是意义建构 . 120
连通,还是建构 . 124
只强调连通是不够的 . 126
选择、选择、再选择 . 129
选择需要洞察力 . 131
福尔摩斯的知识面 . 133
知识结构:从金字塔向蜘蛛网转变 . 134
如何看待这位“辍学者” . 136
6 包容性思维:如何统合歧见 / 140
批判性思维 . 141
平行思维 . 144
包容性思维的基本内涵 . 147
包容性思维的六项法则 . 149
包容性思维的基本步骤 . 156
包容性思维的价值和意义 . 159
7 学习与创新:如何开启心智 / 161
今天,人还能干什么 . 162
知识与创新的关系 . 165
心智模式与心智枷锁 . 170
转变思考方向 . 173
软性思考 . 176
强制联想 . 182
创新思维的过程 . 188
教学是一门艺术 . 189
知识创新与模式识别 . 197
如何识别模式 . 199
知识创新与顿悟 . 202
创新并不遥远 . 205
8 知识嫁接:如何重塑教育 / 209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 . 210
教育是一个“嫁接”过程 . 212
影响知识嫁接的因素 . 216
嫁接成功的标志 . 219
学习: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 221
让学习与思考可视化 . 223
信息技术对知识嫁接的影响 . 227
网络对知识嫁接的影响 . 230
模仿与复制也是一种嫁接 . 232
分享也是学习 . 234
后记 / 238

时代真的不同了!

时代真的不同了,这一点连变化最慢的学校里的老师也已经感受到了。

每年,我都要给很多研究生讲课。他们中有不少是来自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他们都问我同一个问题:学生上课玩手机,不听讲,怎么办?他们都想看看我有什么好办法。

我发现学生上课玩手机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不仅在中小学有这样的问题,那些中高职院校有这样的问题,即使在许多名牌大学里也同样有这样的问题。

我听说在一些名牌大学里,每当讨论教室里要不要配备Wi-Fi 的时候,就有些教授非常反对配Wi-Fi。他们说:“不,不要,不能装Wi-Fi,否则学生们都不会听我讲课了。”

我这才发现原来我们的大学教授那么害怕网络,好像网络是自己的敌人一样。后来我上网查资料,发现这个问题居然成为国际难题,连人民网对此都有报道,手机居然成为课堂上打不退的“第三者”,全世界的教师都把手机视为自己的敌人,而且不是一般的敌人,是“情敌”,这可怎么办呢?面对“第三者”,中小学老师的对策是没收!看到一部没收一部,看到一台没收一台。但有中小学老师告诉我,没收的效果好像也不大好,有些学生刚被没收了手机,过不了几天又买了另外一部。网上有报道,某大学对待课堂上这种“低头族”,也采取没收手机的办法,不过大学老师“文明”一点,他们没收一个月后会把手机还给学生。

大多数大学不会没收学生的手机或笔记本电脑,但会反对在教室里安装Wi-Fi。可即使教室里没有Wi-Fi,学生们也会用手机流量上网。

在我的好朋友焦建利教授的博客上,我看到过如下这幅图:课堂上老师在讲课,每个学生面前都放着一部笔记本电脑,每部电脑的屏幕上都播放着不同的画面。我在大学讲课时也经常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当人手一部电脑时老师该怎样上课?

引自焦建利博客:教育技术自留地 http://www.jiaojianli.com/1982.html面对这种情况,我自己的对策有三招:新、奇、实用。“新”,就是我保证自己所讲的内容是同学们在网上看不到或者不容易看到的,一般是我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心得体会;“奇”,就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新奇有趣、富于变化,让同学们有点意想不到;“实用”,就是我保证自己所讲的内容尽量符合同学们的实际需要,对他们有帮助。现在同学们都很现实,如果你讲的东西太过抽象,太过理论化,他们就不爱听。

我这样做有一定的效果,课堂上低头看手机的现象少了,课堂气氛与互动也比较热烈。这样上课对老师的要求太高了,老师不好做了,难度加大了,工作量提高了,但报酬并没有增加。

我常常会让我的研究生为我做助教,他们也看出每次上课前我都很焦虑,尤其是上新课,我总是要准备很长时间,甚至在走进课堂前的最后一分钟还在构思这堂课该怎么讲,第一句话该讲什么?我的研究生不明白我为什么那么焦虑,他们说王老师你身经百战,还怕上不好一堂课?

他们不知道,我做的所有这一切只为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学生上我的课时,不要看手机或笔记本电脑!我希望牢牢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有一次我做完讲座,一位老师向我提问。她说:王老师,我觉得现在老师的地位越来越低了,以前,老师地位还挺高的,学生们很尊重老师,现在好像不是这样了。这位老师的感觉是对的,因为今天老师们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互联网。互联网是一个知识的宝库,网上有很多东西,老师有的,学生们基本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说不定老师没有看过的,学生们也可以先从网上看到。如果网上的课程比你的课讲得还要好,还要有趣,学生们为什么还要听你讲课?如果你讲的东西网上都能找得到,学生们为什么还要听你讲课?这就是老师们今天遇到的严峻挑战!

那么,对学习者来说,互联网是否就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呢?也不尽然。

我常常听到学生们有这样的困惑,通过网络确实能够学到很多东西,但从网上学到的东西大都是零零散散的,不系统,好像学了很多东西,又好像什么都没学到,或者学过之后又忘了,这该怎么办?

还有一个困惑,现在网上的东西太多了,学习者根本看不过来,而且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不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该怎么取舍?如何鉴别?

这就是学生们遇到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该怎么办?

这本小书,就从这里开始讲起吧。

碎片的呢喃

邹景平 中国台湾著名教育科技专家

认识王竹立教授好多年了,虽未见过面,但我们从彼此的博客中相互学习。这次王老师说要出书,我非常高兴,因为正好有机会,比较一下碎片与大树的不同。

博客上的一篇篇文章,好比碎片。这本书经过王老师精心整理后,会怎样呈现出来呢?我非常好奇,同时我也很需要这本书,因为我在台湾文化大学信息管理研究所教课,课名是“教学设计与多媒体应用”,非常需要一本好书作参考,并推荐给同学。

收到王老师寄来的电子稿后,我特地把它打印成纸本阅读,我总认为要好好读一本书,还是看纸本最舒服,可以翻阅、前后对照、画重点、写心得,以及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以利后续的探究。

西方人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虽然书中很多内容,我都似曾相识,但汇整成书之后,气势和力道都强大许多,碎片究竟难敌整体,尤其是经过王老师的“个性化改写”与“创造性重构”之后,碎片已化生为生机盎然的大树。

王老师以身作则,用“新建构主义”的原则,写成了这本书。它跟一般教育科技书籍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作者从切身经验出发,兼具理性与感性,对很多教育现象有深入的探索与思考,以朋友分享的心情来述说,而非一般教科书充斥许多抽象干枯或过时的理论,也不是经由抄编、翻译或组合他人的文章而成书。

王老师对于加拿大学者西蒙斯提倡的“连通主义”,也有深入的剖析。他把西蒙斯所说的“连通”分为“弱连通”和“强连通”两种,“弱连通”是指“知道在哪里”和“知道谁”,“强连通”则除了前两个“知道”外,还包括“知道什么”和“知道怎样”,而建立“强连通”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靠整合碎片的新建构主义。

我从事数字学习的工作近20 年。多年来用“弱连通”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但我越来越怀疑“弱连通”的必要性,因为我发现多年累积下来的成果,未必能发挥作用,反倒是真要用到时,上网及时搜寻一下,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而“弱连通”中却有许多冗杂的、老旧的杂讯。

王老师说未来的慕课,会往慕秀的方向发展。这是肯定的,慕秀秀什么?秀的就是学习者的创作。各式各样的创作,文字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图片、声音、视频、肢体、雕塑等,这也揭示了评估学习的方式,从分数主义进化为一系列的创作成果。

其实,我上史丹佛大学的慕课《创造力速成》,《创造力速成》里就有慕秀的特色在内。学生不但要自己创作作品,还要以小组方式集体创作,作品上传之后,因为Novoed 平台的优异功能,让每个学生或小组的作品,都能被其他人看见。但这点在Coursera 或edX 平台上还做不到。

王老师书中提到山东一位辍学者,放弃高中学业,要到北京去上北大青鸟,学程序设计。这个孩子的胆识和勇气,是可佩的。只是他虽然喜欢计算机,但网络学习的能力还不够强,否则就能上网自学了。

现在国内外的慕课平台非常多,其中最多的课程就是各种程序语言的教学,包括C、C++、Python、Java,等等。而TED 上也有一个短片,是一个十二岁的手机APP 开发者Thomas Suarez 现身说法,短片名称是A 12year old app developer《十二岁的手机应用开发家》。

他目前就读于美国加州LA 南湾的一间中学,他还没进幼稚园之前,就对计算机有兴趣,喜欢玩游戏,自修学会写Java 程序,还在学校成立“Apple APP Club”社团,教同学写APP。他还说服父母投资99 美元,让他在苹果网络市集(Apple)卖APP,歌星贾思丁的APP 卖得最好。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目前学校的体制与教学内容,已无法满足年轻的孩子。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未来的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他们需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除了知识之外,他们还需要培养哪些能力呢?

王老师的书,教我们如何在碎片纷至沓来的环境下,培养出自己的、独特的知识大榕树,以致连绵成为知识森林。主轴还是知识,是偏重左脑的;我们还需要右脑的艺术能力的培养,诗人就是天生的艺术家,王老师是诗人,我们期望他的下一本书,能在未来人才的艺术与创新能力培养上有所发挥。

我很高兴有此机会对此书先睹为快,这本书表面看起来文字浅显,其实外圆内方,是非常扎实的原创作品,富有生命力,有很高的含金量,是王老师多年辛勤耕耘的结果,许多地方都可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与对话,做深度的探索与思考。

我也期待这本书出版之后,大家能有后续的读书会,好好的、深入的、一起读这本书,以构建出一个持续的对话与深化的空间。

邹景平 中国台湾著名教育科技专家

2015 年1 月6 日

科技,深度理解教育后的殊途同归

陈向东   跟谁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自2400 多年前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创建学院以来,面对面的学习方式一直保留下来。然而,这种学习方式在今天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21 世纪的高度网络化和各种技术汇聚在一起,使人们接受教育的途径和范围极大地拓宽了,学习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我们开放,它为传统教育的变革带来了机遇,为现代教育的未来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扑面而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的新浪潮中,网络改变了人类延续几千年的教与学的模式。比如翻转课堂,新技术的应用为学习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的方式方法,信息革命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一.网络技术带给教育的变革显而易见

今天,当我们看到学龄前儿童都拿着iPad 玩游戏,通过触摸来感受和认知这个世界的时候,毫无疑问,技术革新带来的变化让教育变得更加平等、更加便捷、更加高效、更加个性化,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正在影响并重塑人们的学习方式。这是一个任何能接入互联网的人都可以享用的学习大课堂、教育大世界,遍及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如此空前地彼此相接相连,从陆地到天空到海洋,从火车到飞机到轮船,随时随地都可以向任何人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与任何人分享,即自我学习和帮助他人学习。

网络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革有以下10 个方面。

1.教育变得更加开放包容。人们不仅仅是向同种族、同地区或文化的人学习并分享,也向来自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地区或文化的人学习并分享。

2.教育变得更加公平公正。共享全球巨大的知识资源库,贫富差距不再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包括那些最贫困地区最贫困的人也都享有学习的机会。

3.教育变得更加便捷灵活。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接入互联网就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如同移动的身边课堂,使碎片化学习成为可能。

4.教育变得更加注重个性。根据个人的节奏来学习,而不是人为规定统一的进度,通过学习过程中数据的存储和分析,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5.教育变得更加智慧智能。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载体,不需要空间的在线课程,提供了人们进入一个虚拟世界或模拟场景之中与任何一位大师互动的机会。

6.教育变得更加高效透明。成本降低、费用降低,用最经济的方法为人们提供高质量教育,比如不走进大学也能够系统地接受高等教育。

7.教育变得更加形式多样。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特别是研发出了许许多多具有拓展或者变革学习潜力的技术工具。

8.教育变得更加灵活互动。通过交互界面和环境,实时或者是异步的人与人、人与信息交流,比如评价,包括学习者评价课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估,双方相互适应和相互影响。

9.教育变得更加快乐有趣。教育的“娱乐化”、“游戏化”唤起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在教育中传递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10.教育变得更加宽阔广博。某些学习领域的受众面非常小,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无法形成规模,而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形成长尾的聚合。

学习是人生中不变的一个常数,信息革命成功地将学习推到了人生的极致。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了连接世界的中心、世界智能的超体、个体智慧的延伸、快速决策的依靠、生活方式的映射。依托移动互联技术,我在去年创办了跟谁学,一个O2O 找好老师的学习服务电商平台,这个平台实际上已经展现了王竹立教授在《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中所阐述的网络教育的“淘宝模式”的概念。我们希望所有有知识、技能、才华的人都能够在这个平台上成为老师,让所有需要知识、技能、才华的人都在这个平台上找到他们学习的榜样,从而改变每一个人影响世界的方式;我们希望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每次拿出手机打开APP 或者打开计算机登录网站时,就如同是开启了一段专属于自己的学习和探索世界的快乐旅程。

二.技术的现代化不能替代教育的现代化

技术革新和科技进步在改变全人类教育的方式方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教育的初衷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技术的确很重要,技术是手段,但不是本质,技术的现代化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现代化。“教育是帮助受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归根结底,人还是要守护他的精神高地、守护他的内心。一个人的内心感觉是否幸福、是否宁静、是否有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最终还要回归教育本质、回归幸福本质、回归爱的本质,而这一切都不是依靠技术革新能够解决的。

在谈到科技和教育相结合的时候,许多人都试图通过这种结合对社会有所改变、对人类有所影响,试图通过科技手段推进教育变革。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还需要思考的是,我们如何能够为每一个学习者可持续的幸福人生奠基,我们如何能够成为榜样,让学习者愿意去效仿,并且成为

学习者追求美好生活的快乐源泉。

三.积极拥抱教育新时代的变化

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教育将这种潜能挖掘出来,促进个人成长,从幼稚走向成熟,造福于人类社会。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如果我们因为恐惧变化而视而不见,我们就会被变化抛弃。这就像科技改变我们的生活一样,如果我们恐惧技术,就会被技术抛弃,我们就可能被动、就可能落后。身处这样一个极具变革的时代,在积极拥抱变化的同时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要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实现教育梦想。

最后,我想说,传统教育模式正处在千载难逢的变革之中,《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探索了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新模式。这些教育教学新模式正在改变世界千千万万学习者的学习方式,那些致力于推进教育变革的人可以读一读这本书,这是一本能够让你汲取灵感的书。瞬息万变的世界从未停止过革新的脚步,我们处于一个在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转折点,就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趋势来看,它必定会加速变迁。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随着时间勾画新的年轮,必定会有无数的惊喜等待着我们。(陈向东   跟谁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跟凌乱较真,追求真知

郭文革(全国教师网联平台建设专家组专家,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规划专家组专家,GCCCE2010、ICHL2010 等亚太地区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专家,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副教授)

“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狄更斯这句话,已经被中国网民玩坏了,但它依然是对这个时代最恰当的描述。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没有一个人不是在繁荣和泡沫,在最好和最坏的思考中,纠结着、凌乱地前行。历史让我们这代人碰上了一个大时代……

同样,对教育行业的从业者、创业者和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教育的繁荣,目不暇接的概念创新,已经让教育实践者无所适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连通主义,可汗学院,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电子白板、Pad 课堂、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电子档案待等,一系列的新名词,让一线教师眼花缭乱。再加上中国特有的大一统教育管理制度和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容易简单粗暴地肯定某种主义,否定另一种主义,全然没有耐心在教学流程的细节中,去寻找好的教学和坏的教学,有爱的教学和应付差事的教学之间的差别。结果,理论越来越多,教学的实际效果却越来越差。我无数次遇到老师小心翼翼地问,“这样做,是不是行为主义呀?”你想想,一个人在起步的时候,总是犹犹豫豫地问别人,到底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这路还怎么走?!

在一片喧吵中,到哪里去寻找真知?亲爱的读者,作为局内人,我的建议是,不要去找那些声名显赫的学术大佬,而要去听那些喜欢跟凌乱较真,追求真知的、稍显边缘化的学者。作为这个时代的成功者,大佬们都是灵活的顺应形势的人,在顺应中得到了今天的声名和利益。他们应该对今天中国教育的问题负责!而那些执意跟凌乱较真,追求喧嚣后面的真知识的人,才可能给你提供不一样的观点。在我眼里,王竹立就是这样一位跟凌乱较真,追求真知的学者。所以,我要向读者隆重推荐他的这本新著。

在这本书里,竹立老师对于教育信息化、电子书包、微课、精品课程、教育资源、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第二人生”、网络公开课、TED 视频、慕课、连通主义等热点话题,都有分析和思考。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点都没有人云亦云,他提出的观点,都来自于他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一手实践。

在且行且思考的教学和学术研究过程中,竹立老师也着力于建构新的解释理论,这本书里介绍的基于博客写作的零存整取式的新建构主义学习观,包容性思维的6 种法则,知识的一二三级结构、知识嫁接理论等,都包含了他多年的认真思考。虽然我不是全部同意他的观点,但是,这些观点都是他长期思考和阅读的结果,对任何一个关注和思考教育问题的人,都是非常有启发的观点。

我跟竹立老师是多年的好友,但我们其实只是N 年前在南京大学见过一面,一见如故。他是一位勤快的写作者,他的博客在教育技术圈内有很大的影响力,我一直是他博客的忠实读者。蒙他不弃,曾在他的博客上大力宣传自己的小文《教育的“技术”发展史》,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项研究。这次有机会读他的著作,我才知道他还是一位诗人,诗写得非常好,曾出版诗集。作诗的创新型思考过程,也被他写到了书里,成为创新型思考的研究素材。他阅读广泛,专著中对福尔摩斯知识结构的分析,读来既新鲜又有趣。他也花了很多笔墨记录他在教学设计中的神来之笔,对一线教师来说,很容易借鉴,又引人思考。书中这类新鲜、有趣、有料的小故事比比皆是,读来很有趣味。

我猜在竹立老师的眼中,我也是一位跟凌乱较真、追求真知的人,不过我不像他这样勤奋著述。我猜,催着我这个懒人交稿,一定让他着急了。好在我是认真读了,认真写的。

郭文革(全国教师网联平台建设专家组专家,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规划专家组专家,GCCCE2010、ICHL2010 等亚太地区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专家,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副教授)2015.1.12于燕园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hzgui_001 2015-4-6 22:11
学习了,谢谢推荐!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6-29 17:17 , Processed in 0.0797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