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星韵阳光 http://xingyun.org.cn/?26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43王爱民地理学思想史第四篇第十五章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的感应--行为交流与行为论

已有 281 次阅读2019-6-27 16:58 |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P300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的感应一—行为交流与行为论


   人类空间行为及其特征是地理学关注的基本问题。受实证主义、自然科学研究模式的影响,不管是决定论、或然论、景观论和区域论,在地理学传统研究中只是把人类活动加以抽象化、概括化和唯物化,而“忽略了‘人与环境接触后表现出的行为’之间经历的过程,以致形成真实世界和理论隔离的缺点”(王洪文,1988)。人本主义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克服了传统地理学的“抽象人”与忽视“个体和群体行为决策的人”的不足,两者企图从更贴近现实世界的角度揭示地理环境(区域或景观)与人类行为之间关系的奥秘所谓行为论,是指地理学本身作为行为科学的组成部分,利用心理学、行为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文环境之间的感知感应、行为方式、行为过程、行为特征、行为原动力、行为环境、意境地图等总称。

一、地理学与行为科学的关联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心理学、社会学等科学越来越关注于人类自身行为特征和规律的研究。到40年代,随着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历时8年的“霍桑实验”和“人际关系学说”的提出一门以人类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一行为科学诞生了。行为科学的发展又反过来在地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中掀起了一场“行为”革命。
    卡·海耶尔主编的《管理百科全书》(1982)给行为科学下的定义是:“行为科学是指运用类似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和低级动物)的行为的任何一门科学。公认的行为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以及其他科学中在观点和方法上相仿的部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给行为科学下的定义是:“以人类行动为课题的科学一般包括:社会学、社会和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的行为问题、经济学、地理学、法学、精神病学以及政治学。”
   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极其复杂。概括而言,存在四种基本研究途径和视角:一是基于基因、细胞、血型、器官、身体和身体需求,从生物生理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对此有基因决定论(基因差异决定人未来的地位与成就)、血型论(血型不同影响人的个性、气质、情趣爱好和思维方式)、性行为论等。二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心理需求。而心理过程由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喜、怒、哀、乐、爱、恨、欲)、意志(果断、自制力、目的性)三个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部分组成。这部分与地理学的结合则构成了感应或知觉地理学,与区域地理学结合则构成人本主义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三是从社会科学角度(包括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伦理学、经济学等)研究特定社会组织结构、经济组织结构、文化制度组织结构中的人类行为方式与特征,构成了个体行为、群体行为、企业行为、组织行为、政府行为、经济和政治行为、区域与国家行为以及全球化中全球人类行为的研究。社会科学的这部分研究内容与地理学形成了复杂而广泛的联系。四是行为地理学和感应地理学视角,侧重于研究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互动关系。感应地理学研究人们的环境认知特性,行为地理学研究人们对环境发生知觉感觉后的行为特征。人类生存于地理环境之中,人类与环境同属于“人类行为体系”,不能脱离地理环境而孤独地考察人类及其行为,而应当把人类看成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人类在对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人类及其行为也深受环境的影响,我们可将这一视角称为“人类行为环境论”。

二、地理学“行为论”思想的演进
   19世纪3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在德国发展起来,形成了对应于原子论的联想主义认知理论。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感知并不简单地是感觉的集合,这些感觉要组织成为整体。其中每一部分的感知都是由环境决定的。由此提出“行为环境”(behavioural environment)这一概念,它是内在的或感知的环境、其中每一一部分的感知都是由环境决定的,并由处于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个人赋予意义和价值这一概念极富地理学意义,对地理学思想的发展产生持续影响:成为行为地理学、感应地理学、人本主义地理学重要的理论基础。行为环境形成了环境决策或区位决策的基础,与地理环境或现象环境互为对照。柯克(Kirk,1952)在“历史地理学与行为环境的概念”一文中率先将这一概念引入地理学,并在其后的“地理学问题”(1963)一文中,试图统一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在对环境决定论与可能论两个极端加以调和时对“行为环境”概念进行了扩展。柯克对这一概念的应用被认为是在人本主义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开了先河(约翰斯顿,2004)。此后,行为地理学在多个领域展开研究。
   1)环境灾害与人类行为。怀特(White)在《人类对水灾的调节》一书中开展了对环境灾害反应的行为地理研究。后来芝加哥大学的追随者在研究人类对自然灾害的反应的一系列调查过程中,将决策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并使用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由于决策者最终会做出的决策是以自己所感受到的为决策基础而非环境要素本身,所以描述决策者个人的感觉比描述区域内实际物质和经济条件更为重要(White)。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环境灾害研究中,关注于环境感知(理解特定环境内支配其行为的方式),将占据灾害泛滥平原之类的非理性行为,解释为占据者对其感知的机会和信息不完备的局限的反应,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和其他一些不发达国家,环境恶性循环形成的“环境难民”更多的是源于基本生存行为的驱动。
2)区位论和空间分析中的行为决策修正。古典区位论和经典的空间模式分析皆基于“经济人”和空间决策“理性人”的假设前提。这一前提为“满意化行为”、“不完备性行为”提供了修正的空间,西蒙(Simon)、西尔待(Cyert)、沃尔伯特(Wolpert)、普雷德(Pred)等将行为决策引入区位分析中,提出“区位满意化”“区位偏好”等概念。普雷德将区位空间决策理解为满意化、适合需要的艺术,描述了集体决策和与之相关的地理学模式,对传统空间分析的核心进行了修正。因为空间不能看成一个独立的因素,沃伦(Werlen)宣称将行为而非空间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焦点。但是行为是空间中的行为,不管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空间上的不同会影响社会和自然的进程。
3)人地关系和文化生态学的环境感知。与人类学、文化生态学等研究相关联,行为地理学关注于人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的行为特征、行为方式和人对环境的适应性中的文化特质,布朗、赖特、洛温塔尔等非常重视人类与环境感知的多样性及其对地理学思想的重要性。斯图尔德(Stewarg)在《文化变化》书中通过对文化的环境适应性探索,认为社会进化并不是所有社会都需要经过一系列发展阶段,而是某种环境适应不同模式的多线性发展。这一观点很有价值:人类文化的环境适应性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多元化。现代生态学理论提出了这样一种规点:生物进化不是目的,也不是必然。生物生存发展的基本策略是适应环境,环境的变化触发进化,而深海环境或海底火山环境更突出了生物适应性的本质。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结构相似的环境趋同于功能因果关系相似的社会组织。文化生态学在原始文化、土著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环境适应性和文化价值研究上富有意义。
4)空间环境感知与景观意象。相当多的学者将“行为环境”和“环境感知”的理念用于空间与景观研究中,这种研究也可视为对实证主义、模型主义的“空间分析”和“客观景观”研究的反思与批评,但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大致上仍保留着实证主义的构架。在林奇(Lynch,1960)的《城市意象》、古尔德(Gould)所著的《意境地图》中建立了“环境意象”、“意境地图”等核心概念,推进了对空间形态的深度解构,引发了地理学对特色性空间一购物中心、娱乐场所、开敞空间的感知研究。
5)行为地理学的界定与评述。随着行为地理学在各个领域研究成果的积累,一些地理学者把“行为地理学”纳入人文地理学的分支科学体系中。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地理学的行为问题:专论集》、《重新考虑地理学的行为问题》。这些著作标志着行为地理学的研究逐步走向成熟.
阅注
意境地图(mental map) 是反映人脑对地理环境记忆能力和联想状况的地图,又称印象地图或心理感知地图,构想地图。主要反映个人对他生活圈内环境的认识水平,有时也泛指某一民族(或文化)所掌握的地理知识的范围。意境地图最明显的特征是详近而略远,即图中心部位较为详实,图边远部分较为疏虚,反映作者地理空间的圈层概念。
原始的地图大都属于意境地图。如古代埃及人用彩色描绘在纸、草、叶片上的金矿巷道;近代太平洋南部岛屿上的渔民,用椰枝椰壳编织的岛屿分布和航线图形;北美洲爱斯基摩人在皮革上描绘的海湾地图等。现在,意境地图被用于教学和智力测验。其功能为:1.为陌生者指引道路;2.重现已知环境的空间位置,属性和影像;3.作为辅助记忆的工具;4.构成和存储地理知识;5.反映联想或虚拟的世界。通过意境地图的测试,可了解旅游者的爱好,地理教学的效果,探索意境地图与认识论和心理学的关系。

三、地理学行为论思想评价

  随着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发展逐渐成熟,在地理学中兴起了一场行为革命。行为地理学的发展对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人地关系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①通过研究人类的环境知觉和空间行为来透彻地了解和检验人地之间的关系。用人类的行为感知过程把人类与环境关联起来,克服了传统人地关系研究中只“把人类活动加以理性化、概括化,只注重人类活动和环境后果”的倾向。②通过人与环境间的知觉、认知、激励行为和行为方式、行为原动力、行为决策与反馈等方面研究,并融入心理因素,将地理学对人的行为的思考推向深层次领域从而为人地之间的协调或调控提供了又一支撑体系。③采用行为透视与区域透视相结合的方法,把人文地理学与同源的社会科学各分支区别开来。这种透视使地理学用一种新颖的方式来分析、解决人地问题,拓展了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④环境适应、环境感知、文化环境、环境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摒弃了“抽象”的人地关系或“决定论”的人地关系研究范式,把“活动的人”、“行为决策的人”、“具有情感偏好的人”引入地理学研究中,这对理解地理学的内涵、活力和地理学思想的发展有重大意义,③实践中,行为地理学在多领域得到广泛实践应用。诸如人口移动的行为决策与环境质量、环境对人类所施加的压力以及感受程度;企业、工业区位选择中的行为因素;景观、灾害、都市印象、市场、宗教等环境知觉、感应研究;农户行为、企业经营行为、城市规划行为、环境行为、地方行为、国家行为在土地利用、区域规划、地缘关系、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为特征,然而,迄今为止,地理学的行为研究远未达到理想的地步。其主要原因有:一是行为科学自产生以来尽管发展很快,但至今仍然还不是一门成熟的科学,只是许多学科和概念的混合产物,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二是人类行为受众多的自然、人文要素的关联影响,复杂易变,难于测度,同时需要更成熟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法原理的支持

本章小结


   推进地理学的科学化一直是一代又一代地理学者们的理想与追求。洪堡、李特尔的开创性工作实现了从古代描述性地理学向近代解释性地理学的转变。20世纪40年代以后,计量革命、空间运动、行为革命相继兴起,推动了地理学科学化、理论模式化进程。计量方法、空间分析、行为方法及其新技术工具的应用,成为现代地理学的主要标志,然而,地理学特有的科学结构,使得地理学的科学化进程陷于困境和争论之中。这些争论涉及:地理学是区域的(独特的)还是系统的(普遍的)、地理学研究是实证的还是人文的、地理学理论法则是精准的还是类似法则(解释的略图)等。从更高层次上看,这些争论实际上是在哲学、科学层次上悬而未决的问题在地理学中的体现。或许,我们对此最好理解为:独特性与普遍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本身就蕴含于地理学的本质之中,正如莫里尔(R.1.Morrill,1987)所说的那样,独特性与普遍性两种状态交织并存,这也许是地理学的最一般原理。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geonet 2019-6-29 10:44
速读王爱民 地理学思想史
地理学思想史(王爱民)

第十六章回到地理学本身:地理学思想纵览
第三节回溯:地理学的基本特点与基本思想
http://www.xingyun.org.cn/blog-266-13888291.html
王爱民地理学思想史附的参考文献http://www.xingyun.org.cn/blog-266-13888610.html

王爱民及地理学思想史
http://www.xingyun.org.cn/blog-266-13888615.html
王爱民地理学思想史1-1-1地理学的对象及其基本特性
http://www.xingyun.org.cn/blog-266-13888621.html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7-4 08:22 , Processed in 0.07625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