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星韵阳光 http://xingyun.org.cn/?26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全球变暖:巨大的挑战

已有 208 次阅读2007-4-22 07:52

应对气候变化将有“根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3日08:43 问天网

  3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时说:“虽然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还是根据国际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公约,制定了中国气候变化的应对方案。”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这一方案就是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下简称国家方案)。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

  “这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是纲领性文件。”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教授说,“国家方案即将发布,它对中国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将起到指导性作用。”

  这位联合国气候公约谈判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与了国家方案前期编制工作。专家编写完成的方案,后来经过有关政府部门长时间认真的会商、评审、会签,这使得邹骥甚至记不太清楚开始编制方案的具体时间了。打开电脑,他查到自己参与讨论方案大纲时所写的建议——上面显示,那是2003年3月10日。

  在那以后的4年多时间里,科学家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热得烫手的话题。中国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上升至约占全世界排放总量的16%,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遭遇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显著增加,仅去年至今,一些地方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台风、干旱以及50多年不遇的特大暴雪。

  邹骥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将进一步明确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国家姿态,举世瞩目。

  把国内发展目标与保护全球气候目标有机结合

  邹骥说,国家方案提出的目标将是方向性的,与国家大政方针一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较快增长,不仅努力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同时降低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方案还将强调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等具体措施。“把国内发展目标与保护全球气候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并不需要承担定量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但在制订国家方案的过程中,专家们专门讨论过是不是要提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定量目标。

  “结论是还不具备这个条件。”邹骥说,一方面,能源消耗等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很难定量。另一方面,国家方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方向是很清晰的,但并不适合规定定量目标。

  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吕学都认为,这绝不意味着中国会无节制地排放温室气体。中国政府发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要求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成效,还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20%的约束性指标。

  “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如果能耗降低20%的目标实现,仅这一个行动,就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2亿吨!此外,中国还会继续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进一步发展风电、水电、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利用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吕学都说。

  “减缓”与“适应”两手抓

  国家方案将进一步明确:“减缓”与“适应”两手抓,双管齐下应对气候变化。专家们强调,“适应”这一手不能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不能过多强调“减缓”而忽视“适应”。

  “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长期性,即使人类从今天开始不吃不喝不烧,气候变化效应也会持续几百年时间。”吕学都说,“未来全球气候仍将持续变暖,我国面临的形势将相当严峻,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努力,适应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各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吕学都说,中国有着长达1.8万公里的海岸线,超过一半的经济总量在东部及沿海地区。不要说海平面上升淹没一些地区,仅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海水侵袭、风暴潮、气象灾害加重,损失就会非常严重。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让人惊讶,在某些沿海地区,未来可能需要采取建造拦海大坝等防御措施。

  “就如同洪水已经来了,现筑堤坝肯定来不及,只能先躲避。” 邹骥说,“地球的气候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未来还将继续变暖,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同时,每个国家、每个人都要尽量适应这种变化。”

  据中国气象局预测,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类似最近东北大暴雪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将增加。邹骥说,加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提高灾害天气的预警预报水平,完善应急预案,迫在眉睫。此外,一些地区应当根据气候变化,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开发新的农作物品种。

  吕学都强调,无论“减缓”还是“适应”气候变化,科技进步都非常重要。加强科研能力,才能帮助中国从根本上找到应对气候变化的办法。由于气候变化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对科技有很强的依赖性。尽管中国每年在气候变化科研方面的投入不少,但是,与这项工作迫切的需求相比,科研投入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有关行业及各省(区、市)也将制定各自方案

  专家们认为,国家方案发布后,将使领导干部、企业家、学者等更加了解气候变化,更加重视气候变化。

  吕学都兼任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英文缩写为CDM)执行理事会委员。他说,“前几年谈到CDM,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应该是CDMA(手机网络)。甚至还有人问我,CDM的产品是不是用船装了运出去?”实际上,CDM是《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合作减排机制,指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最近几年,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地方政府、学术界、媒体的认识也增强了,但还有不小的差距。”吕学都说,“国内了解CDM的企业,肯定不会超过10%。”

  国家方案还将为有关行业、各个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指明方向。“气候变化不只是中央部委的事情,还要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千家万户。” 邹骥说,国家方案发布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行业也将制定各自的方案及规划,把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与各地实际相结合。

  “国家方案要落到实处,落实到人、财、物,落实到资源配置,需要一个过程,很不容易。” 邹骥说,目前国家发改委与有关国际机构合作,正在吉林、陕西、湖北、云南四省开展试点,分别编制各省应对气候变化的实施方案。

  什么是温室气体(链接)

  指大气中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气体。直接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这类气体可以使地球表面升温,这一作用与“温室”的作用类似,称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气体则被称为“温室气体”。(来源:新华网)

 

全球变暖:巨大的挑战

  嘉 宾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潘家华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徐华清

  清华大学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所副所长刘德顺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黄 耀

  问:今年是《京都议定书》签署10周年,议定书的宗旨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肯定,但仍然存在一些现实的困难,您认为主要问题是哪些?

  潘家华(以下简称潘):首先,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使发达国家率先减排的诺言部分成为空话。

第二,在发达国家人均排放为发展中国家数倍乃至10倍的情况下,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诺减排,打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使其难以接受。第三,一些发达国家的减排绩效并不理想。第四,发展中国家得到的减排资金和技术非常有限,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减排积极性。

  徐华清(以下简称徐):一是占发达国家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近40%的发达国家尚未批准议定书,部分发达国家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至今仍未取得明显进展,有些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还在不断增长,令人十分担忧。二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还比较弱,有关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和进行资金援助方面进展缓慢,特别是具体行动更难令人满意。

  刘德顺(以下简称刘):世界上最强大的发达国家及其政治伙伴依然游离于《京都议定书》之外,至今未见有“回归”的迹象。这种不顾国际责任及自身减排能力的单边主义行径,也对后京都议定书体制的国际谈判进程产生种种消极影响。有的发达国家就扬言,如果上述国家再不承担第二承诺期的减排义务,他们就拒绝承担进一步的减排义务。

  问: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75%以上,但是,某些发达国家却从一己利益考虑,拒绝加入旨在要求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这是为什么?

  黄耀(以下简称黄):在工业化阶段,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呈同步快速增长的趋势。因此,对于某些发达国家来说,要实现《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现有的市场经济机制不可能自动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干预。

  潘:一些发达国家不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际上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为了使自己的经济利益不受或少受损失,这些发达国家要求发展水平仍然十分低下的发展中国家承诺减排。但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一旦受到限制,其发展空间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必然受到严重制约。温室气体排放空间是全球公共资源,需要按照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发达国家率先减排,并帮助发展中国家走低碳发展之路。

  刘:国际政治、经济利益方面的利害关系和冲突可能是真正原因所在。某些发达国家声称承担减排义务将为国民经济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带来重大影响。对此,我们不想具体争论有没有影响或影响程度有多大,我们只想指出欧盟在减排义务方面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指标和相应的行动措施,表现出应有的国际政治责任感。相比之下,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在减排义务问题上“诉苦”,其理由显得苍白无力。

  问: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世界各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气候问题甚至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您认为国际社会应采取何种政策来应对这一难题?

  潘:国际社会需要增进理解,深化合作,有效减排。由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较强,发达国家需要加大减排力度,做出示范,表明温室气体减排不会影响经济发展,不会影响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做不到的,发展中国家要做到,绝非易事。发展中国家需要优先发展,但可以通过低碳途径实现发展目标,这就需要发达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帮助。

  徐:各国应本着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负责的态度,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加强在气候变化上的国际合作,一是要坚持发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指导作用;二是要牢固树立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内应对气候变化的观念;三是要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加快有关科技尤其是能源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黄:当前,发达国家应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继续率先采取减排行动,切实履行《京都议定书》的承诺,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增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发展中国家则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推进技术创新,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问: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中国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您认为中国下一步该采取怎样的对策,与世界一道遏制全球气候变暖?

  黄:根据最近出版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我国将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能源结构为核心,发展高效、清洁的化石能源技术、先进核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减少碳排放强度。

  刘:我们的对策就是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纳入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尤其是能源政策战略中。此外,还要适应气候变化的事实,如沿海经济发达的低洼地区如何适应海平面上升等等,都将在我国的可持续城市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规划、全国绿化规划以及干旱地区防沙漠化的生态保护规划中给予充分考虑,防患于未然。徐: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在即将对外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具体目标、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将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了解,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8 16:55 , Processed in 0.06803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