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
路国春老师(习惯称其路老)的博客、QQ日志每次看都能有所收获,今天看完路老写的《防止地理教学碎片化》受到启发,新课也好,复习课也好,应当用线索串联,而不是碎片化。如果学生没有一个线索,没有种一棵“树”,知识就跟落叶一样。
我拙见解的“种树”,树干就是一节课标题,比如“中国的疆域”就是树干,树枝就是:中国的地理位置、优越性;海陆兼备的大国;行政区划。而知识点就是树叶,只有用生长在树枝上的叶子才会变绿,而零零散散,碎片化的知识点,我称为“落叶”,这就是我的拙见。
上学期由于每个班一周的课比较多,与学生接触的多,很深刻感受到他们的知识脉络是没有建立起来的,就算每次复习我都在上面讲,自己在上面“种树”“栽树”,每次都跟他们说要先“种树”,心里有“树”,树根牢固了,多浇浇水,树叶就绿了。但是效果并不大,学生依旧没有掌握。寒假有个想法想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建立知识脉络,刚好今天看到路老的这文章,第四节课决定就用不是很规范美观的“思维导图”与学生一起来写人教版八上第一章的知识脉络。
第一节《疆域》可以分三块:在哪?(地理位置、优越性);多大?(①陆:面积多大,地位 大到哪里?四至点 国界线多长 有多少个邻国?②海:面积多大,四个海域自北向南,两个内海,最大的半岛,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怎么管理?行政区划。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5-11 15:56 , Processed in 0.06422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