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
这节课在讨论的过程中,觉得星韵人讲的很多点子很好,也有借鉴意义,遂把聊天记录呈现出来。
汤江波老师语录:
@东莞余彦琼 难度大了。从初中备考的角度来看应该是根据已经考过的题目反推他们需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所以你首先要改变的是素材来源。
将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连接起来,没有问题。但是要分出几个层次。首先是位置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这其实就是气候分布的问题。第二呢就是,地理特征,气候特征,和位置的关系。这需要转换。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和气候特征之间进行转换。就是需要训练的。第三个城市,就是农作物的粽子,你还必须要把它转换成,相应的气候特征,相应的,地理位置特征。
最后呢这个所选的地区,应该尽可能集中。以免在空间尺度上产生混乱。选择的办法就是,预测,今年可能考的地区。
一家之言。区域地理务在理路清晰,复习课不求体验,层次较浅,陈老师那种新课难度要高些。
南开中学高中地理教研组长杨清老师:“越是常见的地区案例越是不好讲,越是平淡的话题越考验课堂的设计,要想得高分就得出亮点。”
题目就用考过的题目,示例也可以。。。前面还是改成填空题+简答题,在全部简答,三个简答,三个题目足够了。一堂课最佳数量PPT只要18屏!18屏!做减法吧。
闲哥短评:我们都想构建一个精彩的课堂,都想让自己的课看上去与众不同,但是有些规律必须结合具体的处境来运用。应试教学可能不好、学生基础也可能不好,但不妨碍一个教师的成长,换言之,好的课堂关键不是内容而是展开的方式,也正是异彩纷呈的打开方式,让一些有天赋的教师即使带着镣铐也能把舞跳好。
闲哥短评:区域地理从知识结构上是八股文,结构化很严重,我们从教学思维上一直是希望首先要讲全、其次要讲活,这就难了——讲全势必枯燥,讲活可能深浅难以拿捏,最重要的是初中生本不具备系统地理基础,分门别类的往往有深刻科学道理的地理特征学生缺乏缺乏足够的储备,你想活也活不起来,而且学生没有挑一挑摘苹果的内在需求(他们的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局限了心理建构动力)。对于高中生我们可以运用好“整体思维”,让他们去寻找地理特征的环境条件、或者地理特征对环境的影响,两个维度都是整体思维的运用,所以最好的方式也许是以地理特征为核心向上(成因)、向下(影响)演绎;对于初中生,他们不具备整体思维的逻辑基础和知识储备,最好是以活动为基础,深入挖掘位置和特征、特征和位置的灵巧转换,适当的时候加入体验性元素。受陈老师启发(尽管他自己也不记得了)我觉得景观解读初高中皆宜,大家是不是可以思考富有体验性的、小尺度的景观照片如何与大尺度的、抽象概括的区域地理特征联结起来呢?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将景观照片与某地区地理特征对应并形成“地理名片”资源库呢?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5-11 13:57 , Processed in 0.06071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