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时代对教育的思考
一、学习方式的变化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老师在网络上抱怨,课堂上学生睡觉,强压愤怒,上课看闲书,强压不满。学生为什么会睡觉,为什么看闲书,一定是老师上课的内容和方式没有提起他的兴趣!
我是一名普通老师,当然清楚,造成这种现象并不单是老师的问题。同样的老师,为什么全班只有你是这种状态?学生无疑也该承担他自己无生命活力的责任。
但传统课堂效率低下也是时代发展带来的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过去教育存在的意义是害怕人们无知,过去教学基本上是属于灌输知识,我们把学生假定为海棉,让学生吸收尽可能多的知识。现在人们很难无知。大脑单位时间能处理的信息是有限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有些甚至是冲突的信息,网络上的信息对感官带来更多更强的刺激,对某些不感兴趣的信息大脑采取屏蔽策略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科学家用传感器来看人大脑的活动,大脑活动有非常活跃的时候,也有非常平静的时候。很遗憾我们会发现,当学生不用脑子的时候是在什么时候?基本上是在平时传统的课堂上。学生什么时候动脑筋呢?做实验、做作业、自学、考试的时候。
所以,在课堂上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增加探究,增加互动,是时代发展的必须。
另外,我们是否可以在正式课堂学习之余,通过布置合适的任务,多给一些时间,让学生利用网络,回到生活中、社会中,通过课堂分享他们的学习收获,增加他们的成就感,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内容的变化
我们培养的人是为未来的生产生活服务的,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科学家预测未来会需要10种技能。
第一是意义构建,第二是社交智能,第三是新颖和适应性思维,第四是跨文化能力,第五是计算思维,第六是新媒体素养,第七是跨学科能力,第八是设计思想,第九是认知负荷问题,第十是虚拟协作.
在长期的中学生心理咨询中,我对第一点和第九点特别有感觉。这里着重聊聊。青春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孩子们对人生有了很多深度的思考,他们需要得到指导和指点,但成年人可能自已也是迷茫的,却挟裹到竞争的洪流里,只盯着他们的分数和成绩。不仅是孩子需要生涯规划,教师更需要增加对人性的理解,对生命的把握!
最近有一本书提到了未来生存九大原则,其中一个是“指南针优于地图”,地图很容易找到,我们现在用大数据、互联网很容易到一个地方。但你到底要到哪里去?选什么方向,这个取决于第一个能力,意义构建。如果你对生存没有意义构建,你就不知道朝哪走,你可能就迷失在这样的世界里。现在有很多的中学生学习没有动力,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甚至还有一类孩子退缩回家庭,拒绝社会化,心理圈给他们一个新名词“茧居族”。我曾有个本校的来访者,他说,我感觉什么都没有意义,以前还想着玩游戏有意义,谈恋爱有意义,现在连这些也觉得没意思。北大心理学教授针对北大新生的这种无意义感,提出了“空心病”现象。这也是一种时代病吧,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很容易得到满足,人们更关注内心精神世界的安宁与祥和。人生有很多苦,有生老病死带来的生理之苦,有精神需要不得满足带来的心理之苦,人还有更高层面的灵魂追求不得满足带来的存在之苦。
1990年,信息架构大师理查德。索尔,威曼写了本《信息焦虑》的书籍,指出《纽约时报》每周特辑所涵盖的内容比17世纪英国一个普通人一生所能接触的信息总量都要多。当时,互联网尚未得到长足的发展,知识大爆炸时代尚未到来。因为信息超载,现代人一心两用的能力比过去强,但专注力却显著下降。2012年英国一家保险公司报告注意稳定性:大脑的专注力已由10年前的20分钟陡降到5分7秒。海量信息,白天处理不晚,晚上继续,失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我到底是谁?我要什么?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对自己的准确定位,最后你只能被掩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你活着,却如咸鱼一般,“死”无葬身之地。
借用大家的名言:“唯一的焦虑,我们过完了这一生,却活得不象自己”
“这个世界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你用你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
简单技能性、重复性的东西,机器人能够帮你做。但是你怎么样能够借助机器人的帮助,让你的生活更丰富多彩?从教育者角度来讲,高尚的品格和素养,将会成为未来世界里非常重要的东西,通识教育、素养教育、艺术教育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学校教育的价值在哪里?
《零边界成本社会》这本书的作者在里边提了两个词,这个词很有意思,未来的社会可能主要是“共享”和“共生”。我们通过网络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通过人类供应链系统,整合碎片式的资源,我们可以让碎片式的需求得到满足。
很多研究表明,常规性、重复性的工作,如收银员、话务员、股票交易员等,将最先被取代;而2013年牛津大学学者经检验得出结论,认为美国将会有47%的工作面临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危险,在英国这个比例是35%,日本是49%。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由于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美国高盛投行纽约总部的股票交易员已经从2000年的600名缩减至2名,高盛公司纽约交易员被替代的经历,只是很多行业被代替的一个缩影。
就连情感领域,机器人也开始涉足,文学、艺术领域与人类作品真假难分,甚至比一般的人类作品还要出色。2017年5月,微软在北京发布了人工智能小冰的诗集《阳光失去了玻璃窗》,诗集内含139首现代诗,全都是机器人小冰创作的。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首先应该是提供建立关系的空间。人类生存的最大的动力是什么?经典的精神分析认为“性驱力”和“生存驱力”使然,也就是中国古人说的“食”“色”。后来的客体关系流派认为“寻求关系”才是人类存在的最大动力,因为一个彻底孤单的人面对的绝对是死亡。网络使人可以非常便捷与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发生关系。但这种虚拟的关系主要是建立在声像基础上,是生命发展不充分的条件,人格的完整需要在真实世界里,眼、耳、鼻、舌、身与外界充分联结,学校提供一种重要的场所和平台
其次应该是为我们的存在产生意义。学校不再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场所。 那就是人工智能信息储存海量,提取便捷,做事高效,在各个方面可能都优于人类, 人工智能和人类有一个决定性的根本性的差异。但是人类做事的目的不是为了做事,而是为了寻找意义,而人工智能做事并不产生任何意义。我可以做得不好,但我越做越好,带来一种成就感;我可能不太完美,但我竭尽所能为团队服务,带来一种价值感;我可能不太优秀,但你仍然喜欢和我呆在一起,带来一种存在感。。。。。在这里,在学校,我们相似,都在为了更完美而奋斗;在这里,在学校,每个生命因为差异而弥显珍贵;在这里,在学校,在彼此眼中看到不完美的我们,我们由衷欣赏对方为完美而做的努力。
在这里,在学校,“我”与“你”在一起!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9:07 , Processed in 0.06930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