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wanan镜子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184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4.2《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

已有 345 次阅读2018-6-5 11:00 |个人分类:教学设计|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学习内容分析

课标分析:

1、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课标解读

   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是“分析”,条件是“结合实例”,那么对学生的要求就应达到理解和应用层面,即学生不仅要知道地表形态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还要通过实例去感受到内、外力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综合”和“动态(变化)”是地理学看待问题的两个视角,这两个视角在本条标准中皆有所体现:地表形态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综合”视角;内力作用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高低起伏不平(一般是早期状态),而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起伏变得和缓——这是“动态(变化)”视角。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地表形态的观察及对观察到的地形类型从内、外力方面进行解释。可见,褶皱山只是一个载体或者说范例,学生要在学习褶皱山的过程中掌握观察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方法,并在方法掌握的过程中形成相应地分析地理事物成因、地理现象的能力。

 

教材分析: 

从整本教材来看,必修一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首先分章节讲述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个要素,如大气、水文、地貌等,然后在第五章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升华出地理学“综合性(整体性)”和“区域性(差异性)”的两个特点,回归到人地关系,强调尊地之规,建设美好家园。

从本章教材来看,本章学习内容为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貌”,共有三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山岳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材先总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包括其定义、形式、作用结果等,然后再以后两节为例具体分析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因此,本章第一节的内容贯穿于本章三个小节,教师在讲授时应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

从本节教材来看,本节教材以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来作为内力作用的实例。在褶皱山部分,主要讲述了褶皱的定义、褶曲的基本形态、褶皱成因和倒置地形,在活动部分里面还涉及到背斜、向斜的判断和应用。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倒置地形成因的理解,重点是褶皱山应用的探究。

、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规范术语说出褶皱山的形成过程;

2)能在地质构造图上区分背斜和向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实验和动画演示,理解并解释倒置地形的成因,感受实验演示法在地理学习中的运用;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褶皱山的相关应用,如找矿、找水、修建隧道和水库大坝等,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褶皱山的形成过程,体会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通过倒置地形的成因分析,认识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综合、动态”视角来看待问题;

2)通过分析褶皱山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体会地理的实用价值,增强地理学习的兴趣;

3)借助微课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决难题,增强地理学习的信心。

、学习者特征分析

1、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

   对于山体,学生并不陌生,而从成因上来学习和研究山体,学生接触得不多,对于一些地质地貌学名词,学生也不熟悉。因此,教师在讲授此课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山体或地方入手,逐步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此外,现今的地表形态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因此对于内、外力的综合作用,学生感受不深,教师可通过教具、实验等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此外,因为是针对本校彝族班的学生,学生基础较弱,因此借助教具和实验演示以及微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

2、年龄阶段特点

   高一年级的学生和初中生相比,思维逐渐成熟,更倾向于探究问题的成因和本质,也慢慢开始辩证地看待问题。然而,此年龄段的学生在宏观上的把握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应注重引导学生用长远的、动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同时,通过问题式探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适时引导。

 

在本节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已做的准备主要有:

1、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初步了解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本节内容是结合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

2、课前预习教材P73-P74内容;

3、观看微课视频《褶皱》,结合预习内容,完成基础知识填空,并思考本节课主要探究的两个问题:倒置地形的成因、褶皱山的应用;

课前任务设计

任务一:阅读教材P73,完成基础知识梳理   (难度系数:★,每个同学独立完成并提交)

1、岩层:岩石圈中的岩石呈现层状分布称为岩层。在正常状态下形成的岩层是____(“平行”或“垂直”)于地表的,而且越往深处岩层越___(“新”或“老”)。

2、褶皱:在_______产生的_______下,岩层会发生_______,产生一系列的________,叫做褶皱。

3、褶皱的基本单位是___,它有两种基本形态:岩层形态向上拱起的是_____,向下弯曲的是______

4、在地貌上,从理论上分析,背斜一般形成_____,向斜一般形成_____

5、请根据微课视频和你的知识储备,例举至少两座褶皱山。

 

任务二:观看微课视频《褶皱》,思考并和小组成员讨论以下几个问题:(难度系数:★★★,小组讨论后完成,每个小组提交一份结论

1、小明和小红在预习褶皱山这部分时,在一个问题上出现了如下争执:

小明:就地貌而言,背斜一定形成山岭,向斜一定形成谷地。

小红:就地貌而言,背斜可能形成谷地,向斜也可能形成山岭。

请问,你赞同谁的看法?_______

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来的你可能是一位地质勘探家,你需要思考一下在背斜还是向斜处更容易找到地下水?如果是要寻找石油和天然气呢?

(提示:可以从背斜向斜的结构和这些物质的密度来思考)

3、将来的你也可能是一位工程师,开挖隧道时你会将隧道选址在背斜还是向斜?那如果是修建水库大坝呢?

 

 

 

学生课前要做的准备:

1、预习教材P73-P74内容;

2、观看微课视频《褶皱》,结合预习内容,完成基础知识填空,并思考本节课主要探究的两个问题:倒置地形的成因(为什么背斜会成谷、向斜会成山?)、褶皱山的应用(找水、找石油和天然气、修建隧道、修建水库大坝应选择在背斜还是向斜?);

 

教师提供的资源内容:

1、微课视频《褶皱》

课上任务设计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4.2《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师:根据传统的山水审美观,人们喜欢将富有美感的自然景观形象地概括为雄、奇、险、秀、幽、旷等美学形象特征。比如,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黄山天下奇,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而当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山岳外表的奇特美丽与雄伟壮观时,大家不想用一双地理的眼睛来进一步地了解它们形成的原因呢?(停顿)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今天,我们要探究的就是其中的一种——褶皱山。

【课前衔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已经提前在平台发布了课前学习任务和相应的学习资源根据大家完成的情况,老师这里选取了几份具有代表性的作业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大家作业中存在的争议主要是关于褶皱山的应用,比如一部分同学认为修建隧道应该在背斜,也有同学认为应该在向斜;再比如,有的同学认为背斜处能找到石油天然气的原因是天然气最轻,也有同学认为原因是石油天然气形成的时间比较漫长,所以容易在岩层比较老的背斜处发现它们那究竟谁的看法更科学呢?别着急,我们待会儿一起来深入讨论这几个问题为了检测大家的预习情况,接下来请大家在你的平板上绘制一幅水平岩层和褶皱示意图,要求水平岩层要标出新老关系,褶皱示意图上要标出背斜和向斜的位置,限时1min

生:画图并提交)

【活动一:探究倒置地形的成因并了解背斜、向斜的科学判断方法】

师:刚才大家绘制了褶皱的示意图,而接下来老师要给大家展示的就是生活中的褶皱山。怎么样?大自然的力量真的是非常神奇,我们通过课前的学习知道了背斜会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但是去年国庆假期的时候,我去到了非常美丽的四姑娘山。当我去之前在网上查旅游攻略时,一幅这样的照片引起了我的好奇。大家看看这张照片,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展示图片:背斜成谷)

生:根据岩层形态,这个地方是背斜,应该形成山岭,但是照片上反映出来的却是一个谷地。

师:嗯,观察得很仔细。当我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也产生了同样的疑惑,而且我还在想,既然背斜可以形成谷地,那向斜会不会形成山岭呢?于是,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这样的现象是非常常见的。像这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貌我们把它叫做“倒置地形”。那为什么背斜会形成谷地,向斜会形成山岭(停顿)这个问题,大家可以从背斜顶部和向斜槽部的受力情况去分析。接下来,请大家在小组里借助道具演示,感受背斜顶部和向斜槽部受力的不同。

生:小组演示。一人演示,其他同学观察。

师:有没有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给大家一边演示一边分享你们的结论?

生:演示并阐述,注意演示时面向同学们,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阐述清楚哪里相当于背斜顶部,哪里相当于向斜槽部,从什么现象说明背斜顶部受张力、向斜槽部受挤压力)。

师:好,非常感谢这位同学的生动演示。那有没有哪个小组采取的道具二呢?来,这个组的同学。

生:同上一个同学的演示。

师:通过刚才的演示,我们知道了背斜顶部受张力,而向斜槽部受挤压。在这样的受力下,地表形态是如何发展成倒置地形的呢?我们再来看一个小动画演示。(看完演示后,请学生总结倒置地形的成因)

生: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山谷;向斜槽部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发育成山岭。

师:很好。地壳运动产生强大挤压,使得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这体现的内力作用,而背斜顶部和向斜槽部抗侵蚀程度不同,又使得其最后发育成倒置地形,这体现的外力作用。这说明了我们上一节学习的什么内容?

生: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师:嗯,那既然背斜也可以成山,向斜也可以成山,我们就不能“以貌取山”了,那地质学家们又是如何科学地判断一座山究竟是背斜还是向斜呢?

生: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师:背斜和向斜岩层的新老关系有何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在这一幅褶皱图上,有①到⑦这七个岩层,哪一层年龄最新,哪一层最老?

生:⑦最新,①最老。

师:嗯,也就是由⑦到①依次变老。那我们来看背斜,如果我从背斜横穿过去,我依次经过的岩层是由⑦到①再到⑦,岩层的新老变化是由新到老再到新。背斜的两侧我们把它称为背斜的两翼,也就是说背斜的岩层是中间老,两翼新。(边讲解边引导学生说出)那么向斜呢?请你自己画一画,并总结出结论。

生:中间新,两翼老。

师:嗯,非常好。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倒置地形的成因,并知道了地质学家们如何科学地判断背斜、向斜。那大家掌握得如何了呢?接下来,需要你来挑战一下!

【活动二:探究褶皱山的应用】

学生完成练习12(教师及时查看学生完成情况,给予反馈)

由练习3引出褶皱山的应用。

师:由此可见,褶皱山不仅带给我们雄伟壮观的美丽景色,也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具有指导作用。比如,我们如果要去寻找石油和天然气,应该在背斜构造还是向斜构造呢?如果是找地下水呢?(请在小组里面画图分享你的想法,然后抽一个同学上台一边画图一边说明

:由于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且油、气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应该在背斜处寻找石油和天然气,向斜的形态是向下弯曲的,类似于一个盆子,地下水会顺着岩层往这里汇集,所以在向斜处寻找地下水。

师:大家觉得他分析的有没有道理?嗯,不错,总结起来就是“背斜储油,向斜储水”。那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要开挖隧道呢?从理论上而言应该是选址在背斜还是向斜呢?选择背斜或者向斜,你的理由是什么?想想隧道一般容易发生什么事故?(展示新闻报道)接下来给大家1min30s的时间,请大家在小组里面讨论分享你的看法

生:讨论分析。

师: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分享呢?

生:……

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如果同意的话,请用掌声来表示。如果你上网搜索相关新闻,就会发现渗水和坍塌是隧道处相对比较常见的事故,如果我们在向斜处开挖隧道,就容易渗水,变为“水道”。加之,拱形结构相对比较稳定,比如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历史的赵州桥就是一座拱形桥。所以我们一般会把隧道选址在背斜。当然,任何一种选择都不一定是最完美的选择,我们修建隧道除了考虑岩性、坚固性、渗水率以外,还要考虑所选地址是否无破坏性地震历史、是否位于稳定地块而非活动带、周围是否无明显山体移动等等,所以即使是在背斜处开挖隧道也并非意味着不会出现坡体滑动或渗水等现象,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取人工加固等措施,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经过隧道时减速慢行,注意观察。所以,这一道题应该选择A好,我们的下一个挑战又来了,请听题: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图示方案中,最适宜建大坝的是?

同样的,给大家1min30s的思考时间,请大家将自己的思考和小组成员讨论分享。(谈论结束后,请小组成员分享,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水库大坝应该选址在向斜,因为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受侵蚀,坝基稳固,且易聚水)

【结束新课】

师:好,现在大家知道我们学习褶皱山有什么用了吧?大家一起来齐读这几句顺口溜,再次回顾一下褶皱山的应用。

生:齐读。

师:其实呀,褶皱山的应用远远不止这些,比如我在看大家的预习作业时就看到有同学写到可以在向斜处寻找煤矿。那这一看法是否科学呢?如果我们要建采石场又该在背斜还是向斜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思考

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褶皱山的相关知识,并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现在到我们最后的小组竞赛时间了,请你和你的组员就课件上的图提出一个问题,并邀请其他组的小伙伴来回答。

这节课上,我们感受到自然力量的神奇,也体会到小组合作的快乐,充分运用集体智慧去解决问题。老师希望你们继续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好奇,把你所学的地理知识充分运用于生活,让生活更美好!

 

 

教学设计反思

1课前发布微课、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初步理解部分知识。课前学习资源多样化,提高学生兴趣。同时通过ARCS四个维度分析学生完成课前任务的情况(AAttention 注意。课前采用时间较短的微课视频和歌曲方式来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RRelevance 关联。课前任务里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通过学生可操作的任务,把知识与生活经验关联起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价值;CConfidence 信心。课前任务单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要求,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鼓励采用小组探究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并呈现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增强学生的信心;SSatisfaction 满意/满足。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既有理论也包含实际问题,从易到难,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2、把学生课前学习的困惑、问题、典型错误,原生态截图的方式呈现在课堂,让学生存在的问题转化成为课堂教学的资源;

3、课堂以学生活动探究为主,提倡小组合作,增强学习信心;

 4、学生对于课堂探究问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探讨,可适当缩减容量,让学生的探讨更加充分。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2 07:15 , Processed in 0.07424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