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fahai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40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人格心理学》——人格的前科学理论及其与科学理论之关系

热度 3已有 196 次阅读2011-8-28 19:27 |个人分类:读书|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郑雪主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9.
        3天时间看完,囫囵吞枣,幸好我只是想要窥个大概,有感兴趣的才决定是否继续深究。
        首先就是概论啦,什么是人格,什么是人格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方法和内容等等。该部分我只对人格的前科学阶段理论(哲学范畴)和对科学的描述有点兴趣。在前科学阶段,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中关于人性的看法,有性善论(孟子、董仲舒)、性恶论(荀子)、善恶混论(扬雄)、无善无不善论(告子)、可善可不善论(世硕、宓子贱、漆雕开)等,西方对人性的看法比如苏格拉底及学生柏拉图主张性善论(需引导、启发),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批判地继承了老师的人性论,主张“中庸”、“适度”,认为人的灵魂中有理性和非理性两个部分,主张中性论。罗马帝国教父学代表奥古斯丁主张“原罪说”,后来文艺复兴时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在反禁欲主义基础上又回归主张性善论,17世纪时霍布斯主张性恶论,18世纪卢梭主张性善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艾尔维修和霍尔巴赫认为无所谓善或恶(环境决定论)。可见无论中外对人性的看法都存在善、恶和中性的理解,而且也是争执不下的。关于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建树,西方之后出现了精神分析论、特质论、生物学论、行为学习论、交互作用论、人本论和认知论等,但中国好像就没有再出现更具影响力的理论了。
        关于理想人格,中国心理学史学家燕国材先生将《周易》中对理想人格的描述概括为18种,而西方社会到20世纪中叶,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才提出自我实现者的15种优良人格特征。孔孟等儒家代表人物继承《周易》的观点,采用把古人理想化的方法,利用人们贵远贱近的心理,赋予了古人许多才能、功绩和人品,指称他们为所有社会成员的楷模,达到托古立言、传播自己思想的目的,如尧、舜、禹、汤、文、武、周等。先秦老庄学派的理想人格与孔孟儒家的理想人格相去甚远,儒家讲积极进取,而道家主张清静无为。无为不等于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指一切要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不强求,无为则无败,去掉智慧与欲望,过自然的生活,天下将大治;要达到无为的境界,首先要守弱,还要不积累,不争取……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的柔弱无为处世哲学和做人标准,提出了无情、无己、无所待、无用、不以人助天等理想人格的标准。
 
=======================================================================
        因为有童鞋对人性与人格的关系提出了疑问,所以我还是把本书对人格的定义列一下吧:郑雪认为,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当然,对人格的定义很多,不同学派以及同一学派中不同的人对人格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有的认识和出发点不同,有的则是定义方法不同,如有罗列式定义、整合的或完形的定义、层次性定义、适应性定义、区别性定义等。
       在我看来,人性属于人格的研究范畴,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决定了个人的研究重点不同。如古典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他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在他的理论中将前意识看作是破坏性的,再加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使得他将驱动人行为的动力“力比多”大多解释为性冲动;行为学习论者则主张中性论,他们更看重后天学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如华生的名言——给我一打健康且天资完善的婴儿,我能在自己设置的特定环境中将他们训练为任何一种专家(感觉有点像在驯化动物);人本主义者则认为人性本善,所以他们大都比较看重人性中的积极面,注重使人类获得充分发挥潜力的条件之研究。这三大派曾是人格心理学理论中的三大势力,与他们各自对人性的看法不无相关。
        但随着人格心理学的不断发展,门派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更愿意综合地来研究人格。由此可见,理论的发展总是不断有人提出新观点,不断有人去撼动它,所以理论才可以不断地被修正或被取代,然后越来越逼近真理,但的确是没有绝对的真理或绝对的科学,就好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取代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不是吗?
=========================================================================
        书中说到,前科学的人格理论大致包括三种情况:历史上的哲学家与思想家们通过思辨所获得的关于人格的理论与观念;江湖术士、算命看相者对人格心理现象的有关思考与总结;普通老百姓对人格心理现象的抽象与猜想,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有关人格的各种谚语中。人格的科学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和条件以及阶段性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引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和新方法。P27
        该书提到,科学研究其实就是假设检验的过程,假说通过实践的检验可能转化为科学理论,而假设的提出又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为依据饿,如果只是依据初步收集到的材料和事实,而没有已有理论的指导,就难以提出研究假设。所以我在想,之前听的一些小学科学课,以及地理教学中有时要进行探究性教学,仅有材料和事实还不够,或许还需要考察清楚该假设的提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理论基础,而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否则探究只能是低效的探究。
        评价人格理论是否科学的标准有:精确性、可检验性、概括能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有用性等。这也是评价科学理论的部分标准。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chinasun 2011-8-28 20:22
心理学之类的东西我很难看进去,不过心理学很重要,我来学习!
回复 刘登宇 2011-8-28 20:56
占个座位。
回复 海百合 2011-8-28 21:20
其实我一直没搞懂人格和人性有何区别···呵呵,初步接触了一些,觉得很有意思···人性真的是很奇妙的事~
回复 fahai 2011-8-31 09:01
chinasun: 心理学之类的东西我很难看进去,不过心理学很重要,我来学习!
这本书其实是为朋友看的,因为我觉得她的人格中存在很多消极因素,我很想帮她,所以想知道她的性格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事实上也找到了一些比较吻合的解释。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7 20:31 , Processed in 0.07172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