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jswxqhf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771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教育评价要回归教育的本源

热度 1已有 304 次阅读2015-9-14 15:50 |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内容提要:

  教改三十年,但中国教育之殇依旧,究其原因,与我们的教育评价制度有很大的关系,让教育评价回归到教育的本源,应该是解决教育之殇的最佳办法。

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举例说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年设立至2011年,共有19位科学家获奖,其中有16个是1951前大学毕业的。

1979年中美曾互派教育考察团考察对方教育,意识形态不同却得出了共同的结论:可以预测,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30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又培养了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和数以百计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还没有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作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美国的科技继续领先世界……两家的预言都错了,充分说明当时判断基础教育优劣的标准有问题,我们没有把决定人成功与否的基石量化成标准,这个标准,应该回归到教育的本源。

放眼当今我国教育,学生厌学教师倦怠现象比比皆是,偶有激情满怀的多为前途荣誉物质所囿,教与学的双方都很难真正享受到教育的乐趣,教学评价不回归到教育的本源,这种现象很难纠正。

什么是教育的本源: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就是好教育,教人变坏就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立足于人变好的角度,这是教育最根本的东西。教育必须为人的发展服务。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决定其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呢?人的生命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在影响教育价值的因素中,有一个规律是居于核心与灵魂地位的,那就是人的主动性,它是人的素质核心,是一个人的“脊梁骨”,没有它的支撑,人是无法“站立”的。主动性规律,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动要求发展的高级本能,那是一种人性,包括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人的主动性,表明了人的自由发展的程度,可以说,人类进步的历史本身就是主动性不断增强的历史。

纵观古今中外,在各行各业中凡取得成功的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具有积极思考和善于感悟的特点,他们都具有很强的主体性,并充分发挥其主体的作用。一个人的主体性是通过充分动脑、充分感悟的程度来体现,一个人充分动脑、充分感悟的程度越大,则说明其主体性越强。

教育的本源是培养人,其实质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自由成长。因此教育的本源应该是最大限度地无条件地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控制孩子。

为什么要回归本源:

中华民族是世界优秀的民族,建国60多年仍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出了问题。我国现实的基础教育不是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而是在消耗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最终没了主体性。

美国的基础教育课堂,固然有很多问题,但是有一点确实很值得我们学习:其教育不是以知识为教学目标,而是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课堂教学目标。尽管每堂课的知识不同,但培养目标都是相同的。他们所采取的各种方式、方法都是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服务的。一个刚到美国的中国学生无法理解自己准确无误的作业被判了低分,而答案做错的同学反而得了高分。教授给他的解释是::你尽管做对了,但全是老师讲过的,没有自己的见解和创造,而他们尽管错了,但其中却有很多自己的思考。正所谓“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美国教师所关注的不是学生回答的是否正确,而是其主体性是否充分发挥了,他们评价的不是内容的本身,而是以内容所反映出的主体性发挥程度。由于他们是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反过来说,当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培养,其对知识的掌握远远超越知识的本身,因为其生成了相应的隐性知识,使自己的知识、能力、意识、悟性配套发展,甚至意识、悟性超前于知识发展。他们逐渐地体验到学习本身的乐趣,能够感悟到学习的真谛,因此,在美国学生往往随着年级增高成绩由低到高,问题由少到多。由于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培养,在生活、学习中他们会产生许多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存在哪方面知识不足,从而主动弥补,进行自我因材施教。这也就不难理解美国基础教育学生在校时间短,并鼓励学生跳级。也正因为有的美国学生意识、悟性能够超前于知识积累,以致于他们年复一年基本囊括诺贝尔奖。诺贝尔获得者之所以能够创立知识,源于其对相应的超前意识、悟性进行逻辑量化的结果。

中华民族要再次崛起,离不开教育,我们必须重新确定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让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而不是知能本身,应成为教育的基调或教育的灵魂。

怎样回归教育本源:

学生的主体性并不表现在表面的活跃上,而是体现在充分动脑和充分感悟上。通过引导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和充分感悟,使其进入学习状态,产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同时,将学习过程等同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过程。

当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上,知识将成为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工具而不是目的,那么每课堂都在为学生的人生奠基。如果将学生的一生视为一座大厦,那么每堂课不应看成是构成大厦的一块砖头,而应该看成是决定大厦稳定性和高度的钢筋、混凝土胶注的过程,每堂课都要能体现出学生一生的基调。这就意味着每堂课都在塑造学生未来事业成功所应具有的各种可持续发展的品质。因此,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转向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意识观念的形成、学习态度的养成,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评价。班级学生群体的当下情况就是培养的起点,到形成未来事业成功者所应具有的优良品质之间,就需要每堂课去打造。

当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培养时,他学完某一知识时就会感受到该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使其体验到学习本身的快乐,从而发自内心地想学习。当学生能够发自内心想学习时,其效果可想而知,这将大大促进每位学生的自我因材施教,从而得到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

教育评价应该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纳入到评价范畴。同样都将题目做对,都得了满分,表面上看他们都一样优秀,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甚至是质的差异。同样做出题目,由于不同学生动脑层次不同,思维程度不同,在其内心积淀下来的东西不同,得到培养的力度不同,正因为这种不同的不断积累导致他们最终差异的形成。将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纳入到考试范畴,它将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可发展性,这种评价对学生对家长都是极具积极意义的。

总之,教育评价只有回归到教育的本源上,关注保护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取过程,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和老师。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geonet 2015-9-14 18:57
理是那么个理,但现实呢?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9 21:46 , Processed in 0.08556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