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教学的热情——记一堂公开课后的思考
热度 7已有 1185 次阅读2014-5-7 17:57
|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公开课, 教学
应学校五四青年节青年教师技能大赛的要求,今天上了一堂公开课,标题是《人口的数量变化》。作为一名已经有接近一年工作经验的我来说,上课的基本流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备教材,备学生,设计教学流程,做学案,思考教学亮点......总体来说,教学效果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可是,今天,上完公开课后,我就知道教学效果不理想,而这,一定是其中某个环节出问题了。
再次看自己的教案,应该来说,有很多地方时没有到位的。
一是缺少了最关键的一环——预练课。按照我们学校的要求,公开课都应该采用健康课堂的形式,即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展示-互评质疑-教师点拨这几个环节组成。我的教学设计中有1个自主思考,3个探究点,根据我上次公开课的经验,我想学案当堂发,讨论的效果会更好,课堂的生成性会更强,课堂氛围会更热烈。相反,如果课前发,课堂上只是展示答案,导致课堂不活跃。因此,我就没有提前发学案,只是让学生看了课本。结果上课时很多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时间失控,原本以为3分钟可以讨论出来的结果,学生用了5分钟甚至更多,本来探究点就较多,导致该重点分析的内容没有时间分析,设计的内容的也没处理完。
二是导入设计。可能平时上课习惯了,导入的设计没有花很多心思。事实上,一个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因为它会提高学生的兴趣,奠定整堂课的调调。作为一堂新授课,我的导入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人口问题入手,比如二胎政策之类的。然而,我却采用了总结必修一,开篇必修二的方式。学生本来就很紧张,很安静,这样一导入,学生基本上就没啥声音了。直到接近下课,学生的讨论氛围才真正调动起来。
三是基本概念的重视。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个知识点,概念是核心,因为它是所有关键词的浓缩。在《人口的数量变化》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只有真正理解它,才能在后面算出一个地区的增长速度;其次是人口自然增长,当我们说到人口自然增长时,要从人口增长的速度和人口增长的数量两方面分析,这样在后面的问题中,学生的思路才会很明确。遇到“说出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这样的提问时才有答题的方向。
四是口语化的表述。这是我的一大弊端。学生自主思考后,我提问“有没有同学写出答案了?”这种提问事实上是负面的。在后面的提问中,我也多采用了这种提问方式。如果我改成“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跟我们分享自己学习或者小组讨论的成果?”加上一定的音调,我想效果也会好一些。
五是关注学生不够。对于人文地理,一直觉得很头疼,因为发散思维强,很容易放出去而收不回来。事实上,本节课中还是有些亮点的,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对抗如果加以捕捉和利用,完全可以调动课堂氛围,但是,由于自己知识的有限,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就简单晃过去了。导致课堂比较沉闷。
可能针对这堂课,细节的问题还有更多,这是一堂失败的课。但它带给我的触动却很多。
事实上,我想,这堂课的失败早就在情理之中。回想自己整个备课过程,从开始熟悉内容到公开课,只有4天时间,如果认真准备,4天的时间是完全够的。但由于自己的重视程度不够,这4天的时间我也没能完全抓住,没有全力以赴,无论是教材,还是学生,以及教学形式,都没有仔细思考。
这里就有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没有高度重视这件事?对于一个新老师而言,单纯从教学能力上来说,公开课是一个很好的打磨机会。想想曾经在大学的自己,每次有这样的机会都会牢牢抓住。可是现在,那个上进的自己去哪里了?那个想要把自己奉献给教育的自己去哪里了?那个计划着丰富自己知识面的自己去哪里了?那个不断想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自己去哪里了.......从校园到社会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而就我现在的状态来看,好像过了近十年。是生活太安逸了吗?还是现实的学生情况打破了我曾经对教育的理想?不再花好几天的时间只为备好一节课,不再苦思冥想一堂课的组织形式.......
马上就要进入人文地理的学习了,这对知识面窄的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于是,我想着每天得多做练习、得多看中国国家地理、地理中国等等资料丰富视野.....但是,自己却很担心,担心这样的想法最终付诸流水。
曾经的教育激情,曾经的奋斗梦想,要怎样才能找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