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
我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后面有重庆地理教学的掌舵人张老师做系统总结。活动已经接近尾声,看大家这个精神状态都很好。眼前这个阶段是学校最忙的时候,其他年级的任教教师还要迎接期末考试,我们都知道学校里工作的节奏,开学和结尾阶段都是很忙碌的,很多老师在校园里面走路都是小跑步的节奏,脚跟不落地的。
我们会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和学习,在上海我们也要去参加市里的教研活动,自己也组织区域的教研活动,现在是在听“南开论道”。刚才看了“南开论道”的资料,前面有杨老师对活动的回顾思考。所有的研讨活动都朝着一个目的,让教师更好地成长。
一、我为什么来到了南开中学参加研讨活动
我今天来到这个地方有两个原因,都是人的原因,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强关联,地理就是分析要素之间的关联,我们星韵的会议组织有一个理念“强链接”,我和杨老师是十几年的朋友。2014年星韵地理的活动在重庆,2015年的活动在上海,前前后后我们就是保持一个做事情的方式,把细节考虑好。与杨老师好久没见面了,这次正好在重庆,正好遇到这次“南开论道”的活动。我还是2014年到重庆的,当时先是游览了武隆的喀斯特地貌,到了重庆市区以后就忙着参与繁琐的会务工作了,一直窝在酒店和学校会场,离开重庆时对这个城市仍然很陌生。作为一个地理老师,来到一个城市、一个地方还是要多做一些探究,所以我今天早上6点钟就跑到了一个至高点鹅岭。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一个高处,然后对照手机上的电子地图了解一下城市的主要地标。
重庆山水地理读书沙龙,这个名字是很有内涵的。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几组意味深长的词汇,放在一起体会、对比一下很有意思。有时候地理老师需要研究历史地理,研究人文地理,还有人文主义地理学。嘉陵江、长江都是江,为什么不叫江山读书沙龙?“江山”不能随便用,因为那是帝王、皇帝用的词汇,“一统江山”“打下了江山”。“山水”才符合我们教育人、文化人的气质,读书人才谈论“山水”,“文人的山水画”“游山玩水”。还有一个词语叫“江湖”,是市井平民的话语体系,我们这个活动提升了重庆地理老师在全国的“江湖地位”(江山、山水、江湖的区分,来自北京大学教授、历史地理学家唐晓峰的论述,这里借用发挥一下而已)。感谢杨老师的坚持,真的是功德无量,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做了很多扎实的事情。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南开中学底蕴深厚,校园里有一个津南村老建筑群,目前是重庆市文保。那个地方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开创者段义孚,他小时候住过的地方。当时他住在津南村7号,还是一个小学生,有一次他回家的时候张伯苓校长给他们家送了一些冰块,他记忆深刻。整个津南村里面,这个校长家里居然有冰箱!你看看,很多时候就是很细小的事情建立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来这个地方,我一定要看一看当年段义孚先生住过的房子,他在75岁回国讲学时来看过这个旧时的家,在《回家记》里面有很生动的细节记录,很有意思。
二、活动的感受,看到了地理教师的行动力和思考力
高考考完,反正题目也不公布,一些高三的老师去旅游了,才懒得去关注什么试题,费力不讨好。但是我们做事就是要有这种执着!任何一件事情坚持13年都是了不起的。读一个本科4年,读一个硕士加上去7年,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就入门了吗?远远不够,可能博士毕业,才刚刚来到地理学这个大厦的门外边,还没有进入这个室内的空间,还未登堂入室。对学科的理解需要终身实践,需要结合生活经验、人生阅历,和不同人的交流接触,不断深化对地理学科的理解。
地理研究的地球是一个复杂系统、巨系统,需要尺度不断的转换,从全球问题到一个小地方、一个社区的管理都是复杂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系统,都跟地理有关,所以学好地理对人的思维一定是有帮助的。很多地理老师在学校都担任中层领导,地理老师做行政领导有一个好处,考虑问题会更加全面,因为地理思维是网状,专家的思维就是一个网,一个系统,从系统任何一个细小的事情上去努力,都有助于事情的改善,都有助于整个系统的改良。我觉得大家行动力很强,思考很深入,让我学到了很多。
许多教师的思考,最后都落实到这个课堂反思、课堂改进;都会去对照课程标准,已经形成了做事的有效方法和科学路径。一些教师只有评职称考试、评骨干教师要答辩的时候才会阅读课程标准,但其实很多事情、很多教学工作都要去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放在触手能及的地方,随时对照,文本的理解需要反复阅读。
最关键的是这个活动有提问的环节,论道,论坛,有问有答,没有对话的活动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包括我们的课堂,都需要师生的智慧交流,需要智力交锋,尤其是面对优秀的学生,如果课堂多设计一些论辩的环节,课堂一定会非常精彩。真正的智慧就是靠对话,就像禅宗机锋、禅宗公案,就是通过这种日常对话让人变得聪明起来。但是当前的一些教育生态可能是不利于年轻老师成长的。办公室有对话么?都坐在自己的电脑前忙碌,资深教师和青年教师之间,其实特别需要这种日常对话,需要智慧传递,我们刚工作的时候,办公室里面经常有这种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
三、对后续活动的开展提几点小建议
活动要长期坚持,如果要让活动质量更高,产出的成果更多,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呢?
第一个建议,就是我们可以思考论道的“道”是什么?有哪些地理教学之“道”值得我们去研究。“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君子不器”,“道”就是教育教学的理论,我们研究命题要上升到理论,“道”的内涵还可以再丰富。高考试题凝聚了许许多多专家的智慧,是一个宝藏。我们怎么去挖掘、发挥其教学价值?我们可以结合各种教育理论去思考。
地图制图是技艺,某种程度上属于“雕虫小技”,可以结合心理地图、心像地图进行研究。美国的地理课程标准专门提到心理地图的构建与完善。我们到一个城市经常是坐地铁在地下穿行,很难建立起对这个城市空间结构的认识。现在的小孩更可怜,放学就被父母开车接走了,他对身边缺少探究的体验,很不熟悉,有一个词叫“附近的消失”,对家门口不了解,购物都是手机下单,甚至外出旅游也不感兴趣,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培养地理实践力,可能需要从观察、了解、熟悉身边的事物开始,你觉得很熟悉的地方,甚至厌倦的地方,可能是我梦寐以求的远方。
再比如刘桂侠老师提到SOLO评价,虽然我们看不到学生高考题的答题卷,但是我们平时的考试,可以通过研究学生的开放题的答卷,把这些学生的表现去收集起来,分析、去改进,这个是非常有效的。研究考试和命题特别有用的理论,一个是SOLO评价,还有一个就是国际PISA科学素养测评框架。这对我们研究这个自然地理的过程类的问题很有帮助,自然地理就是地球科学,为什么眼下的考试自然地理的比重会增加?因为我们需要加强科学教育,大环境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要多去研究科学素养的测评理论与方法。
第二个小建议,就是可以把一些有疑问的试题素材变成教师自己的学科实践活动。如果你对试题的区域案例感兴趣,暑期正好可以去实地考察一下,就是把一道高考题变成你的一个暑期的探究,地理实践可以从生活中任何一个小的爱好开始,都可以加强对地理学科的理解。
第三点建议,大家可以去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场合,更大的平台去露脸展示。比方说我们的袁老师,她发言最后的归纳实际上那个就是通过一道试题的情境探究建立一个地理知识的结构,实际教学中经常需要加强这个环节。问题解决一般有四个步骤,很关键的步骤是构思与表征。就是打草稿,就是这个结构化地思考,就是写作前的提纲罗列,就是教师结构化的板书。把问题的思考过程,通过简明扼要的关键词和线条,梳理出结构化的思路。知识深度学习,就是结合真实的情境形成结构化的知识,这样习得的知识与运用能力才是可以迁移的素养。
今年星韵地理第十四届研讨会将在大庆举行,欢迎在座的各位,我写了一个文案:今年8月1日~3日,我们一起去最北的地方,感受夏天的凉意,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地理老师很努力,很辛苦,对发言的老师和现场的各位,我非常钦佩,非常感谢。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7-23 16:44 , Processed in 0.22418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