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纵身一跃上了发言台,已经迫不及待了啊,这么好的会场!第一天我们要保证这个会议的节奏比较丝滑,所以主要的会务人员的发言都尽量放在第二天。现在运转一切正常了。这个会场真的非常的阔气,是视听的盛宴,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开会是非常愉悦的。我也在站位上做个示范,发言尽量离开讲台往中心位置站立,主要是我们这个高清屏幕太大了,这样拍出的照片就比较好看;这个讲台上的鲜花也挺好看,挺素雅的。
这次来到大庆,有几个文案是从个人感受的角度写的,我也实现了:和最帅的磕头机一起合影,对吧?我还帮老徐(徐霞客)实现了愿望,他肯定没来过黑龙江,没来过大庆,明朝那个时候,这个不属于管辖范围。
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是:PISA科学素养测评框架对地理教学的启示,会结合一些学生的实际表现。高中的地理教师,教学的压力是无形的。很多老师来不了现场。可能就是因为新的一学年要承担高三的教学任务,或者新的高一担任班主任工作。我想从几个角度来展开。
一、社会热议:将地理课改成地球科学课
前面就简单一点,这话题怎么来的?这个社会热议的事情我们都听到过,昨天也有很多老师讲到加强科学教育。实际上可能我们也发现,这几年高考的试题里面,自然地理的成分明显偏多了,我们现在大的国际背景就是这样,中美之间的这种科技较量。
政协委员、院士周忠和,说话是比较有分量的。他建议,把地理课程升级为地球科学。可能我们在座的都会觉得这是降级,对吧?我们还有人文地理呢!他是什么身份呢?是一个进化生物学及古鸟类学家。那按照他的思路,是不是应该把中学的生物课程改成这个鸟类学课程呢?这样才能保证中学、大学教育的衔接,专业领域的研究后继有人。
他说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是开的药方可能是有偏差的,对不对?所以有时候隔行如隔隔山,并不是地位高,见解就一定正确。他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也在努力地行动,我们都在适应新教材的要求,落实新课标;我们也在不断增加、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可能我们做的还不够好吧。也有一些地理学科的教授撰文回答了这个问题,在地理课程中加大地球科学、自然地理这一块内容的教学,这些对策和措施,可能就比较合情合理。
二、国家战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
实际上我们已经在这么做,近几年高考的自然地理的内容,明显难度很大,大家都感受到了。我们的教学是要服从国家战略的。昨天我们这个孙同辰老师也提到了,课标可能在整个我们教育体系里面,并非就是金字塔的最高点,最高点可能是我们国家的战略方针啊,我们看一下,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我罗列了一些关键词:科学精神、动手操作实验能力……,这些关键词,你不强调是科学,就针对地理学科的话,可能也是适合的。
昨天很多老师讲这个概念教学,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接受与质疑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解决问题能力、社会责任感……关在教室里面,社会责任感能培养出来吗?恐怕不行。我们会务组的老师责任感就特别强,因为要解决会议的细节,必须决策、落实,就需要勇敢地站出来承担任务,所以在群里面话就特别多,也就可以省去多余的自我介绍了。
三、学习借鉴:PISA科学素养的测评框架
好,既然要达到这个科学素养的目标,我们怎么来评价?评价工作,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做。比如,我们这次推选出一些“星韵挚友”。“凭什么给他牌匾,不给我一个啊?我每年都积极来参会的呢。”那,你有没有上来发言,贡献内容?有没有为这个星韵地理的会议提供内容增值服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不是?所以你如果来到这个讲台上面发言的话,很可能明年就有希望获得一个隆重的奖牌,可能给个10斤重的奖牌,搬都搬不动啊。
我们来看最新的,2025年的PISA科学素养测评标准,在原来基础上有一些完善。总体来说也很好理解,就是测评学生的科学能力。特别是这3种能力:
①科学地解释现象
②构建和评价科学探究设计,批判性地解释和评估科学数据和证据
③研究、评价和运用科学信息,做出决策和行动
科学解释现象,比如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很多的这个天气现象的解释,比如昨天傍晚的这场暴雨是怎么回事啊?请你解释一下。这也是经常遇到的,你的同事可能觉得你是地理老师,昨天这个雨是怎么回事啊?昨天这个云是什么云啊?他第一时间就想到向你来求教,需要你简明而要地进行解释。
构建和评价科学探究设计,也很好理解。比方:设计一个小实验,设计一个小调查。,设计一个地理实践活动,设计一条这个大庆一日游的考察路线。
研究评价运用科学信息,做出决策和行动。如:到漠河去要不要带羽绒服啊?带几件啊?去长白山要带什么设备啊?需要准备些什么东西啊?
实际上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啊,尽管我们强调能力,但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特别是一些关键的核心概念,也是属于知识,还有一些程序性的知识。
这个科学身份,其实也就是科学态度,实际上就是知识加能力加态度,三位一体的一个评价框架。态度也是可以检测评价的,学了这些知识以后,他会不会自觉地结合生活当中的这个现象,他会不会有兴趣参观这个自然博物馆?实际上就体现了态度。
所以我觉得这个评价框架其实是很好理解的,也很好用啊,确实可行。实际上我们的这个考试已经在用了。关于知识,提到一个原理性的知识,还有一些细节,如何用模型进行预测和解释。最典型的有热力环流,三圈环流,三圈环流也是一个模型,而且还是一个比较粗糙的模型。现在有许多动态的地理可视化产品,天气预报都是数值模型预报,都是超级计算机计算出来的。
模型是有局限性的。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有局限性的。现在把人工智能 AI 用在这个天气预报上面,可能我们的天气预报这个会越来越精准啊。所以这是知识里面很重要的一块,我们可以去重视的。
我们讲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可以考查吗?纸笔考试当中可以出这种题目进行检测吗?完全可以,你看我们上海去年的一道等级考的题目。就是设计一个城市行道树的评价指标。可以理解成:构建和评价科学探究设计的能力。所以这样的题目,是不是借鉴了PISA科学素养的测评框架?考试命题专家,必然也在研究这些东西,借鉴这些东西。
其实每天我们都在做评价,是不是?你说这家饭店很好,你推荐他的理由是什么?菜的品种多,菜的分量足,菜的味道好,菜的颜色好看,环境优雅,服务员称心……
所以评价能力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就是一个与生俱来的,小孩子也会评价。大家在听会的时候,也在对星韵地理会议做评价。甚至小朋友跟着父母来了,居然在会场里坐得住,明年我还要跟着来,可能就是觉得比他学校那个老师上课更有意思,所以他愿意来,对吧,小朋友实际上也在做评价啊,而且是非常真实和直接的评价。
四、问题举例:学生实际的科学素养表现
我们来看一些学生的例子(计时的铃声提醒,敲响一点啊,不要不好意思。笑声),我们命题的时候,也在尝试出一些这样的简答题,就是科学解释能力。这都教材上的文字啊,高一很最基础的内容,合格考要求。你看,碰到这样题目学生马上就露露出破绽来了。
很明显,重要的概念尤其是像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学生经常遇到,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对学情都很了解。好的学生他的思路就很清楚啊,他对原理的理解应用能力就很强啊。你看台风,要求他动手画一下这个风向,你看错误率很高。
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这是我们老师教法有问题:没有让学生动手。你对着 PPT 讲了好多遍,你说你讲了5遍,学生还不会,因为你没有让学生动手。包括一些生活中的错误概念,叫迷思概念。风向是风来的方向,他却总认为是风往哪边吹,对吧?
我们在高三一轮复习的时候,让学生画厄尔尼诺现象,就是一个热力环流的原理。但是你看,学生掌握得并不好。写了那么多,字迹那么工整,居然完美的避开了所有的正确答案,0分!实际上就是学生的科学解释能力,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文字表达能力要提升。这位就是好学生,思维结构很清晰。所以学生的表现经常是这样,重要的概念和原理不能彻底理解;理解了不会用,用的时候就忘记了,对吧?而且经常受到生活狭隘的经验影响。
比如:很多学生说中国地势第一阶梯,青藏高原是第几阶梯?因为他爬楼梯是从低处往高处走的,第一、第二阶梯,第三阶梯是最高的。他是受狭隘的生活视角影响,属于小老鼠的视角,一楼、二楼、三楼,一级、二级、三级阶梯。
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应该是属于上帝的视角,神仙的视角。看中国地形图,那一定是跟月宫里的嫦娥一样啊,下凡到人世间的话,第一阶阶梯踩在哪里啊?第一脚当然是踩在青藏高原,这个属于大的空间尺度,需要交代清楚。
五、反思改进:用科学实证的方法学科学
改进的方法就是要用科学实证的方法来教科学。
我们有自然地理,自然地理就应该用左边的方法用科学实证的方法,比如:实例、现象、情境、概念、模型、模拟、图示、假设、理论、判断、数据、验证、比较、甄别、归纳、推理、实验、实践……
人文地理的教学就用右边的方法,比如:生活、经验,观察、调查、访谈、描述、记录、摄影、文献、感受、故事、案例、讨论、表演、想象、创作、辩论、……
比如,讲洋流的时候,就应该先看世界实际的洋流,用归纳法。不要用用演绎,不要用那个模式图在黑板上画,那是演绎的方法。科学发现一般是从个例出发,逐渐归纳,从富兰克林那个墨西哥湾暖流开始。这样大家就很清楚了,就会发现我们的自然地理教学问题其实是有很多的。
还有讲地质构造,地形倒置,就可以带着这个云片糕进去,让学生折一折再吃下去,他如果吃完这个云片糕还不理解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话,你再去批评他就有理由了。
或者设计一些这样推理判断,把不同地质时期的岩层状况,按照地壳运动的时间先后进行排序,这就是培养科学思维,科学的方法。
好,以下就是我的一些建议,可能大家也在做,有经验的老师在做,我就讲这些吧。
①加强学科理解:自然地理(地球科学为主)和人文地理
②坚持价值引领: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科学史的学习与渗透
③重视科学方法:兼顾内容知识、程序性知识、认知性知识。尤其要重视概念理解、模型运用、数据分析、运用证据、逻辑推理、批判思维、学科实践……的培养
④拓宽学习时空:用好场馆资源,倡导项目化学习,具身学习,在地化学习,探究现实问题
⑤融合信息技术:3S技术、AI技术的运用,适合任何主题,任何内容,用技术改进各项教学工作
⑥训练科学表达:教材专题栏目的使用、学科拓展阅读、学术资料阅读、尝试学科写作训练
⑦完善考试评价:依托真实情境、考查核心素养、渗透科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谢谢大家!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11-13 09:34 , Processed in 0.06883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