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如果要表述北方地区农作物的熟制应该怎么说呢?针对此问题,笔者查阅了初中人教、湘教、商务版教科书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等书,有关此问题的表述如下: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2013年6月第1次印刷)八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4页,图4.11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中华北平原为“这里是全国三大棉区之一,耕地多为旱地,小麦、玉米的种植很普遍。这里还是全国重要的花生产地。这里大多两年收获三次,有的地方还可以一年收获两次。”东北平原为“这里耕地多为旱地,种植的小麦、玉米、大豆品质优良。同时,这里还是有名的甜菜基地呢!首气候条件限制,这里大部分地区一年只能收获一次。”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2013年11月山东第1次印刷)八年级下册教科书第4页图5.3,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中为“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收获一次或两年收获三次。”
义务教育教科书湖南《地理》教育出版社 2014年6月第2版第1次印刷(2014秋) 八年级上册教科书第34、35页,表述如:
阅读
我国的温度带
秦岭—淮河线以南,主要是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广东省雷州半岛、海南省以及台湾省南部属于热带,其余均属于亚热带。
秦岭—淮河线以北,包括塔里木盆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以及辽宁省南部等地区属于暖温带。大兴安岭北段及其两侧地区属于寒温带。在暖温带与寒温带之间,是东西延伸、面积广阔的中温带地区,包括准噶尔盆地、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等。
青藏高原则属于以高寒为特征的高原气候区。
各温度带的活动积温、农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温度带 |
≥10 ℃ |
农作物熟制 |
主要作物 |
寒温带 |
<1 600 ℃ |
一年一熟 |
春小麦、马铃薯等 |
中温带 |
1 600~3 400℃ |
一年一熟 |
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 |
暖温带 |
3 400~4 500℃ |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
冬小麦、玉米、甘薯、花生等 |
亚热带 |
4 500~8 000℃ |
一年两熟到三熟 |
水稻、油菜、甘薯、茶叶等 |
热带 |
> 8000℃ |
一年三熟 |
水稻、热带作物等 |
注: 积温是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当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0 ℃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把一年中≥10 ℃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作活动积温。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2013年6月第1次印刷)八年级下册教科书第2页,表述如下: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
秦岭——淮河线以北 |
秦岭——淮河线以南 |
1月平均气温 |
<0℃ |
>0℃ |
河流封冻状况 |
封冻 |
不封冻 |
年降水量 |
<800毫米 |
>800毫米 |
植被类型 |
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
耕地类型 |
旱地为主 |
水田为主 |
主要粮食作物 |
小麦、玉米 |
水稻 |
作物熟制 |
一年两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
一年两熟到三熟 |
主要经济林木 |
苹果、柿、枣 |
柑橘、茶叶、油桐 |
主要运输方式 |
公路、铁路 |
公路、铁路、水运 |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星球地图出版社(2013年6月第2版 2013年7月第8次印刷)八年级上册教科书第35页图2—2—8 中国温度带分布,看出暖温带“种植喜温作物:冬小麦、棉花、花生等,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中温带“种植喜凉作物: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一年一熟。”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星球地图出版社(2013年6月第2版,2013年11月第1次印刷)八年级下册教科书第3页,列表如下:
表5—1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比较项目 |
秦岭—淮河以北 |
秦岭—淮河以南 |
河流封冻状况 |
结冰,越往北冰期越长 |
无结冰期 |
主要植被类型 |
温带落叶阔叶林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耕地类型 |
以旱地为主 |
以水田为主 |
主要粮食作物 |
小麦、玉米 |
水稻 |
耕作制度 |
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
一年两熟或三熟 |
主要经济作物 |
棉花、花生、甜菜、苹果、枣 |
油菜、甘蔗、柑橘、茶叶 |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 组织编写,陈澄、林培英主编。第100页,“1月0℃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和≥10℃积温4500℃等值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北,河流冬季封冻,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此线以南,河流冬季不封冻,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
《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王向东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4月第1版 2012年4月第1次印刷)第255页 【案例7——10】从华北平原到内蒙古高原一文中“华北平原种植的粮食作物以冬小麦、玉米、水稻为主,还有大面积的棉花等经济作物。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即早春种玉米,9月中旬至10月初播种冬小麦,过冬后第二年6月收麦,而后种晚玉米,或一些快熟作物,在10月中旬收获,接着播种下一年冬小麦。”
从以上材料可知,华北平原农作物熟制可以表述为以两年三熟为主(主要一年两熟,还有一年两熟)东北平原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对于北方地区农作的表述湘教版地理教科书表述为一年两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其他资料表述意思大体一致,为三年两熟或一年一熟。查完这些资料,又调研不同层次的地理科学工作者,他们的答复如下:
北京D博士:两三到一一,前者是华北,后者是东北。华北主要是两年三熟,也有一年两熟的,如冬小麦-夏玉米,或者冬小麦-高粱,冬小麦-大豆。一年两熟消耗水量大,需要有灌溉保证。这对缺水的华北是个压力。现在有免耕或者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或者少耕),也就是不全面翻耕土壤,留下作物的残茬在地表,但是需要适宜的农具并使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害虫。
山东X副教授:秦岭——淮河以北的农作物熟制还是要分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华北地区的表述一般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地区为“一年一熟” 。
山东济南H老师:只能根据大部分地区的情况来界定,东北地区大部分是一年一熟,华北地区大部分是两年三熟(完全可以一年两熟,热量条件可以,科技进步使然。但为了能使土壤肥力恢复得更好,休耕半年)。现实情况千差万别,不好一言以蔽之。四五年前辽河平原就已经能种双季稻了,科技培育的结果。
河南洛阳L老师:黄土高原一带、华北北部是两年三熟,华北平原南部秦岭—淮河以北是一年两熟,东北一年一熟。
四川乐山L老师:热带:一年三熟;亚热带:一年两到三熟;暖温带:一年二熟;中温带:两年三熟;寒温带:一年一熟。
江苏徐州S老师:熟制为一年一熟(东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华北,山西,陕西)。
山西运城W老师:晋教版教科书上以前暖温带的耕作制度是一年一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到2013年教科书上暖温带的耕作制度就改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所以秦岭——淮河以北的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吉林长春Y教授:北方地区农作物熟制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北方地区作为一个区域,从宏观上讲暖温带作物两年三熟,中温带一年一熟;局部地区作物有一年两熟,但这个范围与整个北方地区相比,比较小,所以宏观上说北方地区农作物熟制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湘教版列的表最有问题,因为它是一种它是一种泛指,且没有由南到北的依次更替的意思。人教版“有的地方”一年两熟是一种特指,是最准确的表述;秦岭—淮河是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秦岭—淮河线以北地区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中的一年两熟是不准确的,“有的地方”和泛指秦岭—淮河线以北差异较大,前者严谨,后者不够严谨。
看了他们的观点,与查的资料意见大体一致,但还是没能达成共识。是什么原因让大家对北方地区农作物熟制的表述不完全一致呢?笔者开始思考,什么是农作物熟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没能找到“熟制”这个概念,上网也没能查到,最后东北师范大学袁孝亭教授给出的农作物熟制定义,农作物熟制指一定时间内,作物正常生长收获的次数。笔者认为北方地区的熟制有一定的阶段性,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自然条件改造的提高,同一地区农作物一年内成熟的次数会增加,但不属于上述定义中的“正常生长收获的次数” 。宏观描述北方地区农作物的熟制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4-29 13:10 , Processed in 0.0679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