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张芳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405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建筑的意境》读书摘抄

热度 2已有 1114 次阅读2018-7-24 14:26 |个人分类:读书|系统分类:其他分类

《建筑的意境》读书摘抄

绪言

科隆大教堂的表面通通由垂直线条统贯,加上直刺苍穹的那对尖塔,使得整个建筑有一种向上飞腾的动势,仿佛随时能使得这些巨大的石头建筑脱离地面、冲天而起。而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升到天国上帝的脚下,这充分体现了基督教宣扬的那种绝尘脱俗的精神

如果我们置身在太和殿广场之上,又会有另一种感受。整群建筑采取院落 方式组合,向横向发展但其性格内涵表现得似乎更加深沉而丰富:庄重严肃之中蕴含着平和、宁静与壮阔。庄重严肃显示了"""礼辨异",强调区别君臣尊卑的等级秩序,渲染天子的权威;平和宁静寓含着"""乐统同",强调社会的统一协同,维系民心的和谐安定,也规范着天子应该躬自奉行的"爱人"""。在这里既要保持天子的尊严,又要体现天子的"宽仁厚泽",还要通过壮阔和隆重来彰示皇帝统治下的这个伟大帝国的气概。

这两座建筑,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西古代建筑的总体风格和它们之间的差异。

>>温暖亲切的木结构和中国建筑的形体与内部空间

中国木结构体系建筑由于构件多,在结构和构造上体现的复杂与精微都为砖石结构所远远不及,其形成的结构美和构造美,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但受材料的尺度和力学性能的限制,与砖石结构相比,木结构建筑单体的体量不能太大,形体不能太复杂,有定型化的趋向。

中国建筑的屋顶在造型上起很大作用,有五种基本形式硬山,悬山,庑殿,歇山,攒尖。

中国建筑多为木结构,西方建筑多为石制。是因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神学观念相当淡漠的中国人,更重视的是一种内在精神的不朽,对于身外之物,包括建筑,总是持以一种相当现实的态度,不追求永恒。西方基于对永恒的神性的向往,总是追求-种现实可视的不朽, 长期以来凡重要建筑都用石头建造。一座教堂,动辄就要花上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费工耗时,中国人认为是不值得的。同时,儒家主张的仁者爱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军兴力役, 无夺农时等观念,以及追求温柔敦厚的审美趣味,都与之有重要关系。

>>坚强有力的石结构和西方建筑的形体与内部空间

由于中西文化观念的不同,决定了其建筑材料和结构的不同,从而也决定了建筑的形体和内部空间存在巨大的差别。简言之,中国建筑受到木结构梁柱结构的很大限制,外部形体不够多样,内部空间也不够发达,总体风格倾向于温润柔美;西方建筑以砖石结构为本位,挣脱了梁柱体系,发展了拱券穹窿结构,大大拓展了形体和空间的创造可能性,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展现出绰约多姿的风貌,总体风格则倾向于刚健雄强。

亚平宁半岛上有很多火山,火山爆发后散落的火山灰遍地都是,用水浇淋可以重新凝结,坚如石头。罗马人利用火山灰,加进水或同时加进石灰,合成灰浆,把石块或砖头凿成楔形,用这种灰浆为粘结材料,可以建造券(单片的拱形)(连续的拱形,又称筒拱)或穹窿(形若半球卜十字拱(十字相交的筒拱),更加坚固也更加巨大。各石块只承受压力而不受弯,建筑跨度比梁柱式大得多。

 “哥特建筑的一批伟大教堂,是整个中世纪最值得称道的艺术成就及建筑艺术史的辉煌篇章。采用尖券为骨架券,可以构成适用于多种平面的尖拱,这是哥特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特征。巴黎圣母院是早期哥特建筑第一个成熟作品。 德国科隆大教堂是哥特教堂工期最长的教堂。与巴黎圣母院相比,科隆大教堂表情更加峭峻清癯,更充分体现了基督教宣扬的那种绝尘脱俗的精神。

西方文化有两种基因,称两希文化”:一种文化为古希腊人创造,由古罗马人继承并发展的古典文化,其核心的精神为人本”;另一种文化由古希伯来人创造的基督教文化,以后经演变,强调神本 此二者常处于激烈的碰撞之中,建筑风格正是随着二者的消长而发生转变的。随着西罗马的覆亡,古典文化被北方蛮族扫荡殆尽,仇视文化和艺术的基督教神学成了全社会的总的理论,是它包罗万象的纲领。这一阶段教会成了社会的中心。

但,随后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这就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盛期最重要的作品就是罗马圣彼得大教堂(1506~1626),也是世界最大的教堂。圣彼得教堂内部空间,其总的氛围,以高昂、健康、欢乐为基调,与哥特教堂显现的冷峻、空灵、忘我、神秘完全不同。前者体现了人的世俗要求,后者更多体现了基督教神学的观念。

>>院落组合形成的中国建筑丰富的外部空间

当我们把眼光转向室外,我们将会惊人地发现,由于中国人特别强势的群体观念,很早以来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建筑群以院落的形式横向伸展,占据很大一片面积。这就产生了外部空间的课题,即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各单体之间的烘托对比、院庭的流通变化、空间与实体的虚实相映、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以形成总体上服的壮丽和形的丰富,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总之,中国建筑在外部空间的创造上, 占据了世界的高峰,而远远凌驾于西方之上。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的灵魂。

西方建筑的出发点是面,完成的是团块状的体,具有强烈的体积感。欣赏西方建筑,就像是欣赏雕刻,它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人们围绕在它的周围,其外界面就是供人玩味的对象。在外界面上开着门窗,它是外向的、放射的,欣赏方式重在可望

中国建筑的出发点是线,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以绘画作比,群里的廊、墙、殿、台、亭、阁以及池岸、曲栏、小河、道路等,无非都是些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中国的建筑群就是一幅,其外界面是围墙,只相当于画框,没有什么表现力,对于如此之大的画面来说,人们必须置身于其中,才能见到它的面貌,所以不是人围绕建筑而是建筑围绕人。中国的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不在静态的可望,而在动态的可游

中国建筑院落虚实相生的经营,大约有三种基本型式:第一种为四合院式,内虚外实,就象紫禁城各院落一样;  第二种是将构图主体置于院落正中,势态向四面扩张,周围构图因素尺度比它 远为低小,四面围合,势态则向中心收缩,也取得均衡,可谓内实外虚。以上 两种方式都可称之为规整式。第三种方式的院落外廓不规整,院内建筑作自由布局, 势态流通变幻,但乱中有法,动中有静,初看似觉粗服乱头,了无章法,其实 规则谨严,格局精细,可谓虚实交织,在园林中有更多的运用。这在足够大的建筑群中,以上三种组合方式常常交相辉映。

中国的汉族民居主要是两种,即院落民居和天井民居。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水平最高,亲切宁静,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庭院方阔,尺度合宜,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优秀代表。南方大型院落民居典型的布局多分为左中右三路,以中路为主。南方盛行的天井民居中的天井其实也是院落,只是较小。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在山地丘陵地区,人稠地窄,民居布局重视防晒通风,也注意防火,布局紧凑,密集而多楼房,所以一般中下阶层家庭多用天井民居。天井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狭高的天井也起着拔风的作用;正房即堂屋朝向天井,完全开敞,可见天日;各屋都向天井排水,风水学称之为四水归堂,有财不外流的寓意。外围常耸起马头山墙,利于防止火势蔓延。

>>成就相对有限的西方和伊斯兰建筑外部空间

罗马圣彼得教堂前,加建了一个由柱廊围合的广场。为了使穹顶能够尽量完整地显现,广场尽量向纵向拉长,以延长观众从远而近走向教堂的时间。整个广场由纵向梯形与横向椭圆形的两座广场合成,地面从教堂起逐渐向外降低。全部广场以柱廊围绕,规模宏大,与教堂非常相称。

伊斯兰的院落可能与伊斯兰地区尤其是它早期分布的地区——北非、中东、近东气候相当严酷有关。戈壁、沙漠、烈日、热风,使得人们必须把自己和自然分隔开来,尤其是,这里的水特别珍贵,礼拜寺院内都有中央水池,也必须用围墙保护。

 >>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一中国园林

世界园林主要有中国和西方两大体系,二者遥相呼应。从形式到文化内容,它们都有着根本性的区别,风格旨趣大相径庭。观察这些差异,可以获得很多文化信息。简言之,中国园林是自然式,取有若自然的自由式构图:欧洲园林是几何式,取几何规则式布局。

在中国,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以至整座城市,都强调规则对称,但园林却是自由的。西方则刚好相反,建筑群和城市往往自由多变,而园林却规则谨严。这些情况造成了两个建筑体系内部的互补,也反映了两种文化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显然,中国人更重视君尊臣卑的礼辨异观念,造成了以宫殿或政权建筑为中心的规则谨严的城市。而其崇奉的天人合一、天地为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和生活情趣,则对园林的构思创意起了根本性作用。

与西方或伊斯兰园林比较,中国园林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重视自然美,虽有人力在原有地形地貌上的加工,甚至可能全由人工造成,但追求有若自然的情趣。园林中的建筑也不追求规整格局,而效法路亭水榭、旅桥村楼,建筑美与自然美相得益彰。2.追求曲折多变。大自然本身就是变化多趣的,但自然虽无定式,却有定法,所以,中国园林追求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其中自有严格的章法,只不过非几何之法而是自然之法罢了,是自然的典型化,比自然本身更概括、更典型、更高,也更美。3.崇尚意境。不仅停留于形式美,更进一步通过这显现于外的景,表达出内蕴之情。园林的创作与欣赏是一个深层的充满感情的过程。创作时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这情景交融的氛围,就是所谓意境。总之,中国园林的高下成败,最终的关键取决于创作者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高下文野。

中国园林最初从汉代起即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潮流。前者规模较大,建筑富贵华丽,显示皇家的气派;后者依园主地位或园林所在地点(城市或郊野)的不同而风格各异,更富高雅的诗意。私园的性质可注意者三,一日士人,二日诗意,三日写意。  

>> “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一西方园林

简单比较中西两大园林体系,除了前者是自然式,后者为几何式以外,前者对自然的态度是尊重和顺从,后者则为征服和改造;前者重于意境美的深度经营,后者重于形式美的外在表现;前者含蓄、内敛而深沉,后者暴露、外向而浅显;前者深具阴柔之美,后者颇富阳刚的力度;前者对园林诸要素的组合方式颇为复杂,后者则简单得多。

  西方古典主义的几何式园林非常强调人工的力量,地形都经过平整,或把山地用整齐划- -的堡坎(挡土墙)筑成不同高度的台地,而不是自然山丘的加工;水体也不是溪流、瀑布、池沼等自然水景,而采用简单几何形如圆形、方形、八角形、长条形的水池、水渠、喷泉和璧泉;植物种植则主要采用行列式,并把树木修剪成几何体如圆锥、圆球、圆柱等,或剪成动物形象,称为绿色雕塑”;绿地也是几何形,周边围着整齐的绿篱;花坛通常被修剪得有如一幅幅彩色图案的地毯;园中道路笔直宽阔,一眼就能看全。园外周边围绕高大茂密的森林。全园规模极大,被称为是"骑马者的园林。总之,人工气息极强。勒诺特就说过,他要强迫自然服从匀称的法则。凡尔赛宫花园可以说是这种园林的最高代表,达到了其艺术的巅峰。

>>封建统治的堡垒一中国城市

在中国,如果我们走在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中,就可以发现这里的街道几乎都是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方向的,方位特别好掌握。这样的城市最典型的就是北京,建城3000余年,建都850余年,在中国三大帝都(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中,北京就占了两座,现在仍是中国的首都。地方城市著名者如西安、沈阳,还有更多的中小型地方性城市,也都与北京相近,都具有这种方正的城市格局。

 但是,一座曾经在西方租界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城市,街道就往往很不规则,曲折而方向不定,走了多少次都记不住街道的布局,如上海、天津、武汉等。这是因为它们是按照西方城市的布局原则发展起来的。

  美国建筑师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他还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城市的面貌首先是它的布局,的确与文化紧密相关。

>>资本主义的温床——西方城市

中世纪末期的西方,存在着四种互不相让的权力-教会、国王、领主和工商城市,它们互相争夺又互相利用,纷争不断,社会历史相当复杂。 这四种力量,占优势的是教会,中世纪的哲学、政治学和法学无不受到它的严格控制。在宗教精神的笼罩下,艺术和科学被视为异端。为了宣扬城市实力而建造的最重要的建筑,仍然只能是教堂。哥特教堂则以城市主教堂"为发展契机。这些主教堂,大都位在全城的中央。教堂前面多有广场。不管怎样,都有利于宗教的宣传,符合教会的利益,教廷也乐观其成。 欧洲城市通常都围绕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发展,呈放射头地布置蛛网式的路网。街道自由曲折,呈放射状自发地伸展。

中国(很大程度,上包括整个东方)与欧洲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前者以皇帝的绝对统治为中心,皇权至上;后者则以教皇为精神的纽带,神权至上。前者实行中央集权制,高度专制,高度统一,高度集中,一个中心,虽然也承认君权神授".强调的却是 皇帝是天的儿子,直接受命于天,不需要神权为中介,后者的政 权则分散为以教皇为首的各地教会、各大小国王、各大小领主,形成相对弱小的多个中心,互相勾结,也互相争夺,专制只实行于教皇、主教、国王和大小领主直接领有的土地内部,虽同样承认君权神授,强调的却是,而不是。前者政不下州县,乡村都实行以从富裕农民中脱颖而出的地主乡绅为主的自治,农民多为自耕农,人身完全自由;后者的农民都是没有人身权必须依附于领主的隶农,毫无自由可言。因而,前者长期安定,以合为主,呈现出一种超稳定结构的状态;后者则长期战乱,以分为主,人民不得安居。前者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不语怪力乱神而注重人间实事的儒学,后者则为基督教神学。正因为中国的超稳定体制,说中国是世界唯一得以延续下来而独存的文明古国,确实并不为过。

>>中国独擅的环境艺术

华北的塔,雄健浑厚,若燕赵壮士作易水悲歌;江南的塔,秀丽轻灵,似姑苏秀女唱江南竹枝,实在就是胡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意境的外化。可以举山西应县木塔和.上海龙华塔为代表。

与西方比较,中国的宗教建筑并不注重表现人心中的宗教狂热,而重在“再现”彼岸世界那种精神的宁静和平安。佛国并非超然物外,渺不可寻,而是一切普通善行的必然报答,是辛苦恣睢的生命历程之自然归宿,是善良人生的一个肯定的构成。没有狂热,没有神秘,有的只是冷静的虔诚。禅宗更是主张在个人的内心中去寻找解脱,深山养息,面璧打坐,寻找平和与宁静。所以,中国佛寺的形象无需他求,实际就是住宅的扩大或皇宫的缩小。

>>从近代到当代

摩天楼的体型有塔式和板式两种。高层建筑体形简单、表面平整光洁。但高层建筑也给城市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在感受上,它的巨大和拥挤使人觉得压抑和格格不入。

经典现代主义者有意宣扬只要机器般的功能理性,排斥传统、人文性和人情的理论,建成了许多国际式建筑的千篇一律引起的单调,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反感。1977年,一位美国建筑师詹克斯出版《后现代建筑语言》,第一次提出后现代这个词语。反对现代主义房屋是居住的机器的口号,针锋相对地提出建筑是思想的容器,是人类生活的精神家园。针对现代主义的少就是多”“装饰即罪恶,后现代则说少就是少,多才是多,强调符号和装饰的作用。在突出个人的思潮膨胀的当代西方,如果顺着后现代主义的负面指向往前再走半步,那就离街头闹剧不远了。比如,奇异建筑”(波普派)就是一种把建筑当作游戏的流派。这类建筑的唯一共同点就是各不相同。正像建筑理论家琼克斯所说,它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出名,全然不顾环境,违背了建筑的使命。内部空间也过于灵活,互相干扰,使用并不方便。

总的来说,据笔者浅见,现代主义将生生不息,永世长存,后现代是现代主义的补充,有它合理的一面。至于先锋派”,在其他艺术领域,作为个人行为,只要不触犯公众利益,闹着玩玩儿倒也无妨,但对于公众性极强的建筑来说,却是要不得的。

随着国门的更加开放和城市建设的日益复杂,我们面临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现实的建筑创作,不仅应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方针,对于那些处于高层级状态的建筑来说,还必须补充以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的艺术和文化等要求,作为创作的追求和品评的标尺。另一方面,也必须反对片面强调其艺术性,违反建筑本性,将建筑整体当作一种纯艺术,以突出自我表现追求奇、特、怪为目的的所谓先锋派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chinasun 2018-7-25 08:05
这么多,哪几句话触动了我们自己?
回复 阿尔泰 2018-7-26 13:14
太长
回复 张芳 2018-7-27 15:07
chinasun: 这么多,哪几句话触动了我们自己?
您的提醒很及时,谢谢!
我是用腾讯微云软件,将书中有用的内容扫描识别,
内容特别多,也就显示不出重点了。
回复 张芳 2018-7-27 15:09
阿尔泰: 太长
谢谢您的提醒!
我已进行了修改,但依然内容很多,
有时间再看一遍,然后再修改吧。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7:42 , Processed in 0.07453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