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杨春燕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828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2020年秋季学期教学反思

热度 2已有 639 次阅读2021-1-18 23:00 |个人分类:教学反思|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教学反思

课题一:初高中内容衔接——地图三要素、等高线及经纬网

初高中衔接内容在国庆放假之前结束,接近3周的地理教学,感受较深地有以下几点:①对知识体系不熟悉。衔接内容的基础知识学生基本掌握,但是由于一年未学习,前面基础部分必须带领学生回忆,让学生自己能回想起地理知识点及相关的学习方法,但是高中对衔接内容的介绍需要进一步加深,知识点的应用部分加强,其中在等高线及经纬网应用介绍时比较吃力;②课堂缺乏教学逻辑。自己的教学课堂从整体看是知识点的讲解或者是知识点的拼接,缺少地理课堂知识建模——从一定高度教给学生地理学习和思考的方法;③专业知识有待加强。只注重讲解结论性知识,缺少了分析过程,结论理论来源的地理专业知识含糊其辞、讲不清楚,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④习题讲解缺少宏观把控。在讲题之前未做好试卷的整体分析试卷难度?学生答题情况?讲哪些试题?这些试题是否有代表性?是从头到尾的讲还是选题讲?讲题的时候从哪个方面突破?是否需要补充知识点?是否可以选择一题代表性讲解,教学生从试题的材料和图片中读取信息(显性信息和隐性)。⑤讲课时间太久,课堂时间40分钟,2/3及以上的时间是我在讲课和知识点,学生做题时间太短,落实时间太少。

好的经验:①比例尺的讲解,由比例尺的公式为中心发散讲解,任何知识点围绕公式。

②地形剖面图讲清画法、为突出地形起伏或者地势坡度,在同一幅图中扩大垂直比例尺或者缩小水平比例尺(原图比例尺及等高距)

“案例——结论”讲法效果更好的地理知识:

a.比例尺的扩大和缩放(扩大/扩大了/缩小/缩小到)将原比例尺固定为1600;让学生“计算——对比——结论”。

b.影响坡度的因素:“先给出限定条件下的图幅——观察——得出结论”比先讲结论再举例效果要好;

c.陡崖的相对高度

d.经纬网的应用(定位置、方向、距离、范围、最短航线、对称点)

④学生活动:五大地形等高线示意图的绘制、

地理模型:等高线闭合曲线的大小

 

 

课题二: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这一节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遥远,但从学生情况来看,都对宇宙、天文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①各天体及其特征,通过图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图表的信息读取: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辅助地图册上的轨道倾角及偏心率,结构特征按照教材上八颗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

好的视频:旅行到宇宙边缘(2节课,第一部分可以在本节内容第一课时后)

④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总结概括能力——在分析完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后增加“分析某行星是否有生命物质时,从四看入手分析”。

 

课题三: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效果较好的教学过程.读教材1-1-7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图设置以下问题:

a.图中不同纬度的太阳辐射总量有什么分布规律?

b. 相同纬度的太阳辐射总量是否相同?

c. 世界上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和最小的地方在哪里?试着分析下存在差异的原因。

d. 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有哪些?

紧接着带领学生从上述问题中总结世界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特征,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学生活动:我国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及原因

 

课题四: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国庆前确定公开课题目及第一次组内讲课时间,在国庆前做完导学案练习册相关试题,在中国知网中寻找相关教学设计,力求在知识讲解的基础上突破教法,有所新颖。收假后,继续细看教材、中图版/人教版教师用书、相关文献,这个过程中心态很急、行动迟缓。查阅一师一优课及学科网资料。自己的不足是未主动分析课标,分析的时间和深度不够,对于课标与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不够、转化需要的教法存在脑力不足。

磨课过程:1.王亚妮老师高一(17)班 王听课

未能让学生看懂图,教法与学生思维存在偏差;

重点不突出:地壳和两个熔融状态;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图转换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转换不成功,耗时较长。

2.听王老师讲课:明确本节课的重点,换角度看自己的教学课堂。

3.师父印老师听课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耗费时间太长、深度欠缺

是不是、对不对口头禅太多

4.地理组全体教师听课

高度不够、概括不够,细节讲解不到位,时间分配欠佳,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暴露的问题未能较好的解决。

5.陆续再听组内方老师、张老师的课

6.符老师远程帮助:

天问新闻及塔里木陆地钻井深度8km”

情景创设:假如你是科学家,目前你仅有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你如何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10.15公开课

【反思】

1.备课时,对知识要有高度的把控:本节的课程标准是什么?课程标准要求的水平是什么?本节有哪些知识点是重难点?重难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

2.教法得当,准确把握教法核心,要能自然驾驭。

3.站在学生角度考虑,该说的要明说,不要自以为学生能听懂。

4.对教案内容要非常熟悉,不熟不上课。备课时要抓紧时间突破,想做的提前完成,不犹豫不拖延。

5.讲课要主动请教,提前听课,不被动接受;教案学案都要准备。

课题五:地球的演化历程

专业知识视频:哔哩网站中国地质大学龚一鸣教授的《地史学——地球的历史与未来》

1.讲清楚原始地壳、大气和海洋的形成

2.简单讲解地层的特点

3.用表格总结归纳地质年代表

听课感受:

1. 每节课都有主题思想,有对学生地理逻辑思维或能力的培养;

2. 备课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3. 提问要注意方法,设计问题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考虑

4. 每节课留时间让学生自己梳理(做题/梳理知识/背记)

5. 板图要有顺序,不能很突兀的出现这副图,画图时要传达内在逻辑

6. 找资料和情境一定要一针见血,不能打擦边球,如能源资源的开发,直接找航拍中国(山西)视频画面

7. 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知识!!!

 

近期学生好的提问:

1.气温在平流层中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主要原因是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臭氧在20-25km以上发生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为什么气温还在不断升高而不是下降?

2.为什么会出现逆温?温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3.温室大棚,塑料薄膜的应用。是否可以直接得出:短波辐射能穿透,但是长波辐射不能穿透?

4.为什么将气温垂直递减率降温幅度小于6℃定为逆温?

个人觉得可以研究的课题:

1. 高一(10)班满雨辰同学制作的火山模型,能模拟火山喷发,建议:指导学生撰写一篇小论文,重点突出学生个人思考的过程,辅助工作:平面图的电脑绘制、视频的拍摄.....(完成)

2. 地理教师由学生向老师转变的过程——新教师的成长历程或者是如何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青年教师视角)

3. 恩施地理研学旅行活动资源的开发

4. 核心素养下,地理教学手段的思考(地理教学课件制作?思考不成熟

5. 地理教学思维该如何培养?

课题六: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1.补充逆温相关知识:逆温由雾霾天气引入,对气温垂直递减率绘图(降温幅度大于6℃——对流运动显著,小于6℃对流运动减弱、大气稳定)

2.问题承转:①大气的组成到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大气的物质组成成分是稳定不变的吗?哪些物质组成可能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②不同层次的大气成分是否有差异?若有,这些成分有哪些作用?

3.对流层(高度、温度、大气运动状况、天气现象、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讲完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平流层相关知识并分析原因。

【反思】教学过程中少了一点高度上的把控,没有将学生带入一定的高度。知识点的讲解较为透彻,学生在逆温知识的把握不够,成为易错点。

课题七:大气的受热过程

1.板图与动画结合、演示图、框图结构及表格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进行细致重复讲解;

2.第二节课前请学生上台(草稿纸)绘制大气的受热过程,纠错并总结归纳大气的受热过程:三种辐射、三个过程、两种作用。

3.大气逆温作用:讲应用时要注意回顾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成分的变化会造成温度的变化。

4.重点讲解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解释生活实际:温室效应、温室大棚、烟雾防冻、昼夜温差......

【反思】利用大气的组成成分切入,通过板图利于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但学生缺少生活实际经验,对于日常农业生产过程中采取的相应措施易发生误判。教学过程中不能一直讲知识点,联系实际增加学生活动;本节课教学上既可以先展示大气受热全过程(结果)再讲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原因),也可以先讲大气层不同层次的物质组成,再由学生绘制大气受热过程图。画图:要注意体现先后顺序(体现图的逻辑性),画完后要整体讲解;同一幅图表达多种地理事物时,要用不同颜色表示,颜色与地理事物有一定的联系如太阳辐射用红色表示。

课题八:热力环流

1. 运用归纳法讲解热力环流的受热过程——“先过程或概念”,在示意图画完后总结形成过程、两个方向(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

2. 等压面:理想情况——受热不均

①在图中画出1010hpa990hpa两个等压

②总结等压面的分布规律

③比较AABB的气温气压大小。

3. 补充等温面与温压场

4. 热力环流的案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反思】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值法+总结法讲解等压面的规律,学生更利于理解和掌握,但实际做题中学生对“高高低低”的应用还需要加强,部分同学不能很好的利用等压面的规律判读高空气压大小,因此要注重应用。一节课的重要知识不需要问学生,而是直接讲,从学生的认知看,原有知识的层次不一,直接讲既定规律;情境导入创设后一定要回顾,前后之间联系才能使课堂饱满;重点知识需要多次强调,多运用实例讲解,并带领学生总结,逐步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课题九: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补充讲解温压场(简单讲解即可,后续再详细说明),先讲解“作用于空气质点的三个力”,再按照:“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讲解高空与近地面的风;利用案例讲解风向的绘制。

【反思】学生易错点:近地面与高空风向的绘制,风向;气压梯度力对风速大小的影响。

难点知识的讲解要分步骤,由易到难分层教学,对相应的知识进行肢解;在肢解知识点时先铺垫知识构建已有知识;绘图的过程不同力的作用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表示(既便于学生理解,又使得板图清晰明确)

课题十:大气环流

讲课顺序: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季风环流

注意:知识点前后逻辑、知识点要讲清楚且由深度、让学生会画图、读图、用图。

应该多听几位老师的课,避免限于迷茫或者单一的教学环境、不利于自己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一节课言简意赅地讲授主要知识,剩余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学习。在部分图的绘制(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要学会简易构图(即节约时间,又直接突出重难点),季风环流先讲清楚前提条件,再利用图表结合的方式逐一讨论7月和1月,再讲解的过程中注意读图引导;针对重点内容多次讲解多次总结;知识点的讲解要快狠准、重在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和构建——(知识点讲解迅速、留时间学生自己整理;讲课与习题串联;学生整理时及时给学生引路)

不足:讲的太多,学生自主思考和消化知识的时间太少;太重视知识点的讲解,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导;备课还需要先行一步,听课听重难点突破的方法。

本章教学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板书:

 

(师父的板书)

以下是我的板书:

 

 

 

     

【反思】上课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将气压带的气流垂直方向上的运动理解不清,难以理解动力作用形成的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可以细致讲解其形成过程并配套相应的练习或者让学生再黑板上绘制后讲解各个气压带的形成过程。

学生知识的前后联系性不强,大气环流整个知识框架不熟悉,知识属于破裂性,反思:课堂教学属于割裂性知识点讲解,导致学生仅仅以单个知识点理解;整体性地理思维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课题十一:气候

知识点包括:北半球理想模型、气候的分布、气候特点、影响气候的因素、特殊气候的成因分析、气候的判读。

先构建整体的气候分布模型再讲节气候类型在全球的分布及气候特点,或先联系前文所学(讲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再构建模式图,最后看气候的分布/特点及成因;再讲解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按照总分应用的形式开展:先总体把握气候的影响因素再细讲各个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最后利用典型的气候类型分析气候的成因,培养学生利用所学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气候成因的分析分析气候的成因要从气候特点入手反推气候的形成原因;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例,先回顾其理想成因/气候特点/分布地区;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分布在0°~10°之间。

(1)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区——亚马孙平原

(2)赤道以外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A. 马达加斯加到东部:[纬度+信风+地形+暖流]

B. 几内亚湾西北部:[纬度+信风+暖流]

3)原本是热带雨林气候区而未形成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东非高原。

 

让学生自己分析地中海地区地中海气候典型的成因,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出纠正;气候类型的判读采用学生活动①依据导学案,判别十种主要气候的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②将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作对比;③对比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

课题十二:常见的天气系统

知识点包括:气团、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锋面雨带的形成、锋与天气、气旋与反气旋、锋面气旋。

天气系统教法易采用演绎——归纳”法讲解,先重点讲解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示意、再讲解基本规律;利用日常天气预报节选导入并串接在各个天气系统的讲解过程中,既能直观展示天气系统过境前后天气的变化,又能将天气专业知识与生活贴近,利于学生掌握(可将天气预报中出现的天气作简单的小报告——学生活动-搜集/展示)。

/暖锋、气旋/反气旋二者分别有相似的特征,可讲解其中一个天气系统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分析另一天气系统,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课题十三:陆地水

知识点包括:陆地水的分类、地下水的分类、等潜水线的判读、河流的补给关系、河流水与其他水体的相互补给、河流的径流变化曲线、水循环(环节/类型/影响)、河流水的特征(水文/水系特征)

教知识不仅仅是将笔记传给学生,要将知识点进行联系——方法:a.梳理知识框架b.习题整理及讲解;要有拔高思维意识,太过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学习;针对知识要做引导延伸,不要重复书本已有知识,要拓宽书本上的知识(如冰川——山岳冰川的分布地区);针对每节课要有设计思路,环节之间要衔接自然、一题多讲,环环相扣,变相问题等。

命制试题的方法技巧:注意命题不出模糊题,所出之题要由严格的理论依据和思维考查点;先列出双向细目表再找题,或先找题再列知识点,最后增删题目。

课题十四:海水的性质

知识点: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

在教学课堂上,若非必要延展内容,尽量不过多展开,若想展开,务必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要节制废话时间;同时要充分做好备学生的工作,在课堂提问和课下交流中了解他们已学知识(本科及其他科目)。

充分利用地图册,遇到区域知识,带领学生在地图册中寻找点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解答问题要点化,要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将书本上的图文材料剖析清楚,不能遗留杂点或误区,引导学生正确辨图及获取图文信息,培养学生图图转化、图文转化、文文转化的能力。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geonet 2021-1-22 12:20
一个个分开写,即有针对性自己也没有太大压力(写这么长文章至少要用好长时间吧)
回复 椰苗160 2021-1-24 23:03
贾老师很好的建议,请杨老师以后注意,篇幅太长,写得很累,读者读着也很累 呵呵
不过,坚持反思真的是一个非常良好的习惯,它会让你克服职业的倦怠,让你快速的成长!
回复 杨春燕 2021-1-25 14:04
geonet: 一个个分开写,即有针对性自己也没有太大压力(写这么长文章至少要用好长时间吧)
谢谢贾老师 ,每个课题都是分开写的,发一篇博客总结这学期的反思,后期慢慢学会归纳整理。
回复 杨春燕 2021-1-25 14:07
椰苗160: 贾老师很好的建议,请杨老师以后注意,篇幅太长,写得很累,读者读着也很累 呵呵
不过,坚持反思真的是一个非常良好的习惯,它会让你克服职业的倦怠,让你快速的 ...
好勒,谢谢符老师,下次分开写,对于写反思这件事我还在琢磨,该如何写,怎么写好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3:53 , Processed in 0.06105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