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长江口口 http://xingyun.org.cn/?148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菩提本非树,我本非菩提。忙忙不碌碌,无为无不为。

日志

好文章,需要我们反反复复看

已有 1189 次阅读2024-1-6 11:51 |个人分类:地理学科再认识|系统分类:专业发展


 ——唐晓峰教授“人文地理学问题意识的唤起:一份学术回忆”

 

从微信里看到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看,然后整理成Word版。里面一些恰到好处的引用,和自己本学期的很多工作的感受与思考非常吻合,可以作为我们地理教师教学中策略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感觉到教师学科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是唐晓峰教授的书《什么是历史地理学》里面的一篇附文,再看该书的序言也很精彩。单看这两篇文章,这书就值得购买。

现在把一些阅读中加过波浪下划线的内容(楷体部分),引用一下,做点自己的理解梳理。

 

原文:自然界,自然环境的神奇吸引几乎每一个人。越是遥远的地方,越激发想象。地理认知过程,永远离不开想象,还有“感知”。

按:想象力需要距离,需要设置一个“远方”,我们的地理学习,有没有提升想象力?一幅地理简图必然是简化、制图综合后的产物。比如上次一道新疆自贸区的命题,老师反映图上交通的信息要素过于简单,一个省会城市必然公路运输发达、高速公路畅通吧?阅读符号化的地图,或许我们需要想象力。

 

原文:地图上全是抽象符号,将世界从实际景色转化为符号画面是人类一大本事。人们自然而然地开始在符号中想象世界。几十年后,读到哲学家的话:你的知识都是符号。地理符号引导着我的地理知识、地理想象、地理感知。问题是:符号是哪来的?地理知识、地理想象、地理感知、地理符号,这些东西自觉或不自觉地构成了我的认知基础,我就是带着这一套东西进入地理学术领域的。

按:“知识都是符号”,符号都是抽象与概括,所谓的大观念、专家思维,就是精简的、结构化的、专家的思维。学习的过程,是从生动的情境中形成学科的思维,再迁移运用到具体新情境中分析、思考问题,即:先归纳后演绎,大千世界过于眼花缭乱,需要智慧地去做自己的主观建构。

 

原文:真正的学术兴趣来自问题意识,但自觉的问题意识的建立,要有一个过程,除非你是天才。我不是天才,我的这份过程,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按:自认为知识渊博的人不少,能看到问题的才是真正的行家高手吧,不单是学术研究,所谓: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

 

原文:进入地理学,如何找到并理解地理学最活的部分,是个关键。现在已经不是洪堡的时代,很多人向地理学边缘走,向邻近学科靠拢,从那里借力,这都是问题意识引导的结果。这里所谓地理学“边缘”,其实是其与相关学科的结合部位。

按:地理学的边沿,就是研究实际问题,自然而然就会有跨学科,以及学科融合,这能帮助我们真正理解跨学科学习。曾经有老师发言,讲项目化学习“让地理学习无边界”,非常诧异,“拓展地理学习边界”就很不错了,“无边界”只能说明根本不清楚自己学科的核心要义,还在门外张望,或者火候不到位吧。

 

原文:地理学的关联性往往在异质事物之间,这是地理学有别于大多数在同质事物之上所建立的学科的特点。而如何在异质事物间发现有意义的关联性便是地理学问题意识的一个关键。地理世界是异质事物的大系统,它们的互动是世界的一种动力,也是问题意识的滋生之处。正因为地理世界是异质事物的系统,这门学科天然地具有跨学科研究的潜质。

按:地理学本身具有综合性,综合思维的运用本身就不存在、不在乎学科界线的。跨学科学习其实就是学习方法,学习综合的方法,或者说,地理本身就是一种方法。

 

原文:现在很少有纯粹的地理研究,见到的都是经济地理、文化地理、历史地理、××地理,我感觉,前面的界定词不是附带性的,而是决定性的,前面所注明的,不仅仅是地理现象的分类,更是学科盟友,在各自的研究方向上,一定要将经济学、文化学、历史学的解释能力联合到地理问题的研究中,才是上乘的工作。

按:地理学是实际的学科,在旷野里行走,我们需要有自己的观察、研究的兴趣路线,前面的限定词就是对实际问题的聚焦。

 

原文:很多事物都具有空间特征、空间结构、空间过程,这些问题不弄清,对事物的认识还是远远不够。

按:地理学关注空间格局的形成和变化。

 

原文:城市空间结构考察的对象,不仅仅是物理空间,还有“第二空间”“第三空间”,即文化空间、心理空间、行为空间等。北京人不仅生活在京师的物理空间中,也生活在对京师的心理认同空间中。皇权空间、胡同四合院生活空间、街庙公共空间,这是北京的空间基本构成,有物质也有精神。京师不可能没有强大的皇权空间,然而祥和的胡同四合院空间又是对强大皇权空间的一种平衡和缓冲。北京人生活在二者的平衡之中。

按:从物理的空间,到行为、文化、心理的空间,想想二次元空间,一些迥异的风格。

 

原文:城市空间是显像空间,而另有一种空间是隐喻空间,它没有物理外形,却对人有着不可忽视的控制性。

为了认识一个特定的群体,有必要认识他们的特殊空间,既有物理空间,也有隐喻空间。这一认识,在文化地理、政治地理的具体研究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

按:终于引出后面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了。

 

原文: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要有敏锐的识别能力,对人文的东西,要善于做思想性观察,有些很重要的历史地理空间、网络完全是思想性的、观念性的,比如江湖这个概念。

按:江湖地位是如何塑造、形成的?

 

原文:人文事物的地表过程往往被处理为机械性的位移,只关心起点与终点,对这两点的考察分析也会很到位。但地理学的空间,不是只提供无意义的真空距离,这是空间虚无论。

按:有意义的空间,人的空间,权力空间,引力场中变形和扭曲的空间。

 

原文:人是对世界进行感知、认识、解释、判断、选择的主体,而这个主体的感性力量与理性力量都在全方位地发挥作用。

按:道不远人啊,因为人自身的问题,这个世界似乎越来越复杂。

 

原文:当地理学作为人类行为的解释手段而不只是世界的旁观手段时候,人本主义的引入具有重要意义。

按:主观的世界,才是符合实际的客观?这个地方,如何避免“糟糕透了”的情形?“越来越好”又是如何界定的?

 

原文:他的思想在地理学中的创新性十分锐利,似乎一碰便有强烈反应,将大地视为客观沉稳的思想习惯,在段义孚这里被掀掉,地理世界原来也是灵活、浪漫的。他的《恋地情结》一书风行欧美地理学界。

按:同时,人类世The Anthropocene)也是纷乱的?

 

原文:欧洲人讨论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能动性,讨论了上千年,并争论这个能动性是上帝给的还是人类自己具备的,总之人类在环境中的特殊性最终得到承认。不过,这些讨论大多停留在工匠式的技术层面,而在人的世界中还有情感精神空间,段义孚正是将人类的能动性大幅度引入情感空间,还地理学一份人情。地理世界在政治价值、经济价值之外,还有情感价值。而情感价值概念的引入,使个人具有了重要意义。

按:还地理学一份人情味吧?还是建议唐教授把话说得完整一点。

 

原文:在段义孚的词汇中,perceptionimage等跃然而出。情感与意象同样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同样表现出human agent(人的能动性)的属性。想象可以为世界增值,打造有别于理性的世界。在古代,意象世界甚至被认为是世界的主体。个人想象可以扩散为群体想象。

按:文化与想象力,民族和国家的“想象共同体”。

 

原文:我很喜欢梅尼教授的一句话,他把地理学a way of knowing改进为a way of thinking,强调更主动的地理学研究。在丰富的大地上,不仅要寻找要素,还要寻找问题。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定义也可以是出产问题的大地。

按:从一种认知方式,到一种思考方式!地理学科的方法和价值,不在于传播、炫耀各地的奇闻异趣(课堂上看到教师这样滔滔不绝的地理知识炫耀,总是忍不住摇头);不仅仅满足于知道、了解各种独特性的地理事物;而是灵活地切换空间尺度,从整体论的角度,综合思考地理事物及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网络关联!

 

原文:中世纪欧洲人曾提出两个自然的概念:第一自然是上帝的自然,人类创造了第二自然,20世纪,索亚又提出三个空间。这两个自然、三个空间地理学全要管。它们机制不同,自然机制对应自然科学,社会机制对应社会科学,人文机制对应人文科学(这个科学是广义的)。另外,从尺度说,从全球空间到私人空间(随身听产生的个体空间、咖啡厅中的个体空间等等,打造特色个体空间已经成为新生活方式),地理学也要进行揭示和解释。

按:尺度聚焦到个体,地理学变成心理学?

 

原文:很多学科注重原理,以原理处理问题,在今天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这类倾向很重。我遇到一些研究生,他们的理论概念能力很强,善于做概念逻辑建设,可以画出一幅幅概念关系图。每到这时,我喜欢请他就某个概念在现实中的表现举个例子,按说这不是难事,但他们往往卡壳。他们不只是缺乏社会经验,还缺乏思维习惯,缺乏在世俗事物中寻找高雅问题的能力。

按:理论的归理论,实际的归实际,融会贯通的是凤毛麟角的老法师。

 

原文:当然地理学还有思想史的问题,这也是个很有意思的领域,以后有机会再多谈。但一个基本的学术史告诉我们:从远古开始,人类便由于好奇心而积累了大量关于大地环境的丰富知识,但地理学的前进步伐却不是由这些知识的数量衡量的。地理学发展的标志是问题意识的更新。

按:不要炫耀知识的数量,需要思考智慧与源源不断的好奇心从哪里来?

 

原文:我感到,现在的学术日趋发散性,在一个所谓学科中会有很多被发散出去的研究。很多年轻学者喜欢跟随事实——准确地说是问题——往外走,这是好事。英国地理学家哈·麦金德说:知识是统一的整体,它的分化成各个学科是对人类软弱的一种让步。地理学家必须做知识面前的强者。

按:各种学科的细微分工,以还原论的视角进行条分缕析,是因为人类认知能力的软弱性和局限性;地理学也不可能只是粗糙地对着一个巨大的地球仪,来研究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具体问题,而是必须进行灵活的尺度转化,以及各种分类学上的区域划分,同样也是迫于这种认知能力上的无奈吧。就好比我们要把西瓜切块,而不是一口吞下一个西瓜,但最终还是要善于从整体论的角度进行综合思考。地理,是一种综合思考问题的方式!

 

以下,来自《什么是历史地理学》前言

 

原文:从另一个角度说,弄清楚自己的身世,是人类最基本的好奇心之一,也是人类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的知识方向。

按:好奇心是来源于具体的自我,和婴儿的探究行为一样。一个人的成长,其实就是人类历史的浓缩?

 

原文:有人开玩笑说,地理学什么都管,什么都可以研究,你随便拿出一样东西,我都可以在后面添上地理二字……其实历史学也有这个特点,什么东西后面都可以加历史二字。这说明,历史学与地理学都不是以研究事物的类别立身,而是以所有事物都具有的时空二性立足,所以这两门学问的边界远得很。而历史地理学,把两个词都用上了,学问的边界就更说不清了。

按:边界辽阔,不等于没有边界。先要确定、了解自己的核心方法和学科价值是什么?

 

原文:理论是严谨的,研究实践是丰富灵活的,不要用一方挑剔另一方。

按:这个现象在教育领域很普遍,岂止是挑剔,是人人都娴熟佩戴、使用的24K鄙视链。

 

原文:正规化其实就是一种认真态度,一旦认真,事情就不一样了。

按:确实,很多现象表明,态度即能力,良好的态度对应的一定是高认知水准。

 

原文:美国历史地理学家索尔讲过,深入了解一个或多个我们学科重要人物的工作,这大概是我所能够建议的最重要的地理学入门了。

按:我也发现,深入了解、研究几位地理学家的生平和读一读他们的传记,是提升学科理解力的高效方法和途径,那些觉得思想史过于深奥难以坚持阅读的人,可以换成这种具体的方式。

 

原文:追仰前辈的楷模往往是学术认知的第一阶段,而自己进入研究实践则开启了无休止的继续认识过程。问题域的层层打开,时代特色的显现与更替,与相关学科的交融,等等,这些都在推进对学科的理解。

按: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到了真实的现实和工作场景,却看不到问题,那基本就只能是吃点老本,贩卖点新名词,人云亦云,学术研究水平,自然只能是每况愈下了吧?


 ——————————————————————————————————————————————————————

原文出处:微信,三联学术通讯 2023-11-27 11:11 发表于北京

https://mp.weixin.qq.com/s/Ot3KEOyF5RU579sYnfORJg

唐晓峰教授的书《什么是历史地理学》,可以自行搜索、购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2 19:07 , Processed in 0.07788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