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写在人生边上 http://xingyun.org.cn/?166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学厚教 俯仰无愧】sundqzjg@126.com

日志

散读胡思“学而”

热度 4已有 740 次阅读2014-2-17 16:52 |个人分类:教学杂谈|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德勤地理, 读书, 胡言

前些年,黄全愈先生的一本《素质教育在美国》风靡一时,他给人们打开窗户的同时,也被一些人指责“开错了”窗。近期在看他在那之后发表的一些文章和“论战”的一本合集《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中国素质教育之辩》。看了开头的几篇,其主要是对高校招生和高考制度在论辩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让我产生胡思的是序言中的一些文字。他在序言中提到:

《论语》第一篇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成现代汉语可以这样:“时常学习和温习,不是愉快的事吗?朋友远道而来,不是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就是君子吗?”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大哲学家最重要的流传作品,头三句话竟然是如此浅显简单。黄博士由此后来引申到孔子对“文化多样”的提倡。

 

为了写学校的一些文字,我也由此引申,个人觉得:

这三句话是想表面,一是学习是快乐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常态,或者说,保持常态的学习,我们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是远方的朋友来访是令人高兴的。为什么要“远方的朋友”?古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视,也不知道地球有多大,跋山涉水,周游列国,人们的语言、服饰、饮食、文化等大不一样。而且,越远差异越大。(黄全愈博士这样解释)

个人由此认为:“远朋”的到来,能带来新奇。拥有好奇之心、求问之心的人,对远朋的到来,当然是令人快乐的。

 

三是“人不知而不愠”,“不知”,往往是指对知识或行为的不理解。所以,即使别人对我的言行不了解,我依然要保持本真的自我,保持君子本色。

 

三句话概括来说,就是要我们快乐地保持求学的常态、求问的动力和求诚的行为,或者说保持求学的常态、求问的动力和求诚的行为本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回看班内的学生,学习感觉不到兴趣,对新鲜事物不感多大兴趣,行为要求不高,有易情绪化的情况发生。但想来也很难去苛求学生多少,因为我们的学校都在培养“考生”——如黄全愈先生所说,而不是在培养“学生”。如此,考什么,我才去培养学生什么,尤其是在学科时间非常有限的范围内;而且,很多是一些识记性的基于书本的枝节细末,学生何来兴趣和生机?佐藤学先生说:你在课后看到哪个学生和课堂上一般木讷(大意),他们都是那么的生龙活虎。为什么一到课堂上就“枯萎”了呢?

 

自发的学习需求,或许才是我们需要去点燃的东西。这时,需要的是广泛的心理研究、深入的学科论证、严谨的教材设计、大胆的评价变革和专业的教学引领。而此时,专家都去哪儿了?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geonet 2014-2-17 20:08
没有专家呗,看所谓当代十大(十六)大教育家,有真的可以称之为家的吗?
回复 李兴科 2014-2-17 22:59
中国的教育改革的核心应该是把“考生”变成“学生”,那么中国教育才叫素质教育了。不过教育家的核心应该首先在基础教育课堂。
回复 庆龙梦幻之地 2014-2-18 22:48
李兴科: 中国的教育改革的核心应该是把“考生”变成“学生”,那么中国教育才叫素质教育了。不过教育家的核心应该首先在基础教育课堂。
非常赞同兴科兄的说法。“考生”变成“学生”,何其难矣!
回复 fahai 2014-2-21 22:45
自己的地盘自己做主!
说某国有一位老师,某年考试因为他没教某部分内容考试不合格。第二年,还考,他还是没教,所以他还是不合格。
如果我们是这位老师,第二年只怕不是这样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4 19:51 , Processed in 0.07609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