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吴江华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2004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回放课堂,我的课堂“二生”——生成和生活

已有 154 次阅读2018-5-22 15:05 |个人分类:我的课堂|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回放课堂,我的课堂“二生”——生成和生活

一、从“预设”到“生成”,把课堂还给学生

   作为一名新进教师,在106中学任教一学期以来,我一直秉承着“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的理念,认真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语言。然而,渐渐地我发现,我的课堂陷入了这样一种状态:教者“以本为本”,习惯从既定的教案出发,引着学生按照既定设计路线走,学生则只能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被动地接受一个个的结论。这样的课也许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环节完整,但是,学生却被限制在了“预设”的教案中,没有“预设”之外的自我“生成”过程,如同“被缝了翅的鸽子”,难以展翅高飞。于是,在对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和反思中,我觉得我需要突破“预设”的窠臼,变教师“预设”为学生“生成”,把课堂还给学生。

   那么,如何从“预设”到“生成”,把课堂还给学生呢?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当我在极力讲述一个知识点时,学生并不感兴趣,进而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而当我换一种方式,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进而引出要学习的知识点时,反而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自己思考生成知识,是他们所喜闻乐见、喜闻乐做的。于是,我在课堂上就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环节,让学生去思考,生成知识。

   

在讲《山地的形成》中“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 石油和水位于同一岩层,要想挖油抽水分别应该在什么地方?

  2. 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哪个地方?修建水库呢?

  3. 有人想在断层处修建一座水库,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

    在这三个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积极思考结合生活经验,探究出由于水的密度大于油的密度,油在水之上,所以背斜储油向斜储水;修建隧道要顺着岩层的分布,以免破坏岩层的完整性,所以在背斜处修建隧道;向斜处因为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地质结构稳定,所以适合修建水库;断层处因为地质结构不稳定,容易导致水体渗漏,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

  4.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学生能够调出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一问一答之间是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勾起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参与教学过程,自己“生成”知识,实现了自我教育。

    在讲《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一节时,我设计了“角色演绎——探究解决西北地区缺水问题”这一环节,让学生分组扮演工程专家、农业专家、地质专家、环保专家、经济专家、政府官员等角色,为解决西北地区缺水问题献计献策,学生出乎意料地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可操作的措施,比如农业专家提出了“研发和推广耐旱作物”,经济专家提出“实行阶梯水价来减轻水资源的浪费”,政府官员甚至提出“通过国际合作,从俄罗斯调水的创新方案”。

    在这样“生成”的过程中,因为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很开阔的,他们会想到很多老师没有提前“预设”的东西,所以,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教师在上课前需要大量地搜集资料、阅读材料,尽可能涉及到学生可能想到的问题,这样才能在学生“生成”知识的过程中,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价和总结。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就像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对学生“生成”知识进行及时的补充、纠正、总结。

     

    二、让地理再现生活,让课堂充满阳光

    地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许多地理问题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典型例证,这些实际生活背景与学生生活十分贴切,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特别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有机地移植到生活中,或者将生活中的事例拿到课堂上解释地理规律。

    比如,在讲“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刚好学生从石板岩写生回来,我就举了“石板岩昼夜温差大”这一自然现象,让学生对比郑州的昼夜温差,两者对比明显,而且学生有了切身体会,更愿意去深入探究原因,学生结合所学,探究出因为石板岩多晴天,而且空气质量好、大气透明度高,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昼夜温差大。

    在解释“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时,刚好窗外在下雨,我就指着窗外的雨问:“这雨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回答:“从天上的云里来。”继续问:“云从哪里来?”“水被蒸发到天上凝结成云。”“水如何才能被蒸发到大气中?”“太阳辐射。”从身边的雨进行层层设问,学生通过联想,步步达到目标。

    在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结合高一(2)班学生读书氛围浓厚的特点,我用《狼图腾》这本小说,引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概念。先让读过的学生描述一下故事梗概,然后抛出问题“狼为什么是草原人的图腾,故事里的阿爸为什么拒绝将草原狼赶尽杀绝?”学生兴趣浓厚,而且能够自己总结出“狼是草原生物圈的一员,赶尽杀绝会破坏草原生态平衡,导致牧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这一结论。

    在讲《锋与天气》时,刚好是1124日那场大雪过后,我把那场大雪前后天气的变化与冷锋对天气的影响结合起来,发现学生更感兴趣、课堂表现更积极了,而且对冷锋这一天气系统理解得更加深入。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发扬优点,弥补不足,继续向老前辈学习,多多听课、及时反思,让课堂与时俱进、永葆青春活力。

     

     

     

     

    吴江华

    201613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1 01:13 , Processed in 0.06969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