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5||
前面老师们提到的内容较高大上,但我的内容可能要落地了。我就从我的一节低效的微课说起。这节微课是用来辅助翻转课堂的,并与课前任务单、课堂活动相互衔接,构成整体。那它是怎样的一节微课?(播放)
因为时间关系,还有部分星友看过,我这里做个概括。该视频以小黄鸭漂流为导入,探究漂流方向,解释太平洋洋流成因,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表层)。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节微课在选题与设计上是有问题的!(不结合翻转时间估计是看不明显)。与课标放置一起就会发现,课标的目标指向是运用、归纳、说明,由读图到归纳再到演绎。而微课的思路是由现象到成因,再到归纳。没有读图指导,成因的讲解过多,有点喧宾夺主,因为成因是用来帮助理解分布规律的。如此一来,在此微课辅助下完成的课前任务单、及格率迥然不同,且课堂活动中各组评比模式图也难继续。为此读图指导部分,我只能课上全班讲解,不能个别辅导。个体差异未能很好兼顾,所以微课的选题与设计不全,而落实呢?为了方便,我没有借用机房让学生自主观看,而是使用教室多媒体一起观看,这等同于教师全班讲授,没有照顾到部分“后进生”虽然播放两遍,但效果仍不理想。所以落实不当。这些最终使得本节课的微课部分低效,翻转的三部分是个整体,一个环节出错,整个教学自然不达标。当然这里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问题的关键还在微课。
这是我事后的反思:微课不够味,选题设计不全,能力培养不够,补差效果不足,落实呈现不当。最后,学生,规律不明;课堂,效率不高。
由这节低效的微课,我想到了许多。现在大多数老师都在想着,“微课怎么做?”,却对“微课怎么用?”思考的很少,特别是“给谁用?”,给专家评委用?给老师用?还是给学生?你们说呢?给学生用时大家的答案,可事实上呢?更多的可能是为迎合专家评委的口味,或为某种噱头。
那如果是给学生用,有没有想过,你上的这节课,学生真需要微课来辅助学习吗?我这节课,木渎高级中学的马老师也做了翻转,就没有用到微课,但人家的效果要比我好!我向她请教时,她说了句,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这节课,我琢磨了5年,今年效果最佳!”。而我却没有更认真地去打磨。所以会习惯性得给出“我觉得需要”这样的回答。你呢?觉得你们做的比我好!
可接下来,如果需要,又需要什么样的微课呢?又该如何呈现?我现在的答案是“按需供给”,天生、地利人和地做到按需供给。但还有一样也容易被忽略,那就是“使用率”。再好的微课,使用率不高,它与哪些数字垃圾又有什么区别?
想到了这些,估计微课也许会不再低效。用“也许”是因为课堂其他环节的实施也会影响到微课的效果体现。
知道这些后,我该怎么做?我什么都没做。歌德的那句话启示了我:“一个人只会去学习了解他所爱的,了解的知识越深刻越丰富,他的爱就越强烈越鲜明,确切地说是激情。”
爱,我有。但与在座的各位比,或许我还不够爱,所以我要更爱,这爱中之重是爱学生,更加关注学生,到学生中去。后来,我让学生来评价微课,有了“流动课堂”,有了一起绘制“思维导图”,有时也会一起出门看看。
每次看到学生脸上挂着的笑容,我会倍感欣慰与幸福。我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我希望在现在或将来的某个瞬间,我的课能被忆起、被用到,我就知足了,那它就是节有意义的地理课。
本人理论不专、专业不精、技术不高,有点班门弄斧,不妥之处还望海涵,谢谢大家!
椰苗160: 才女汪老师!一套黑色的连衣裙,端庄典雅。一句句美妙且恰到好处的语言,让听者沉浸其中!真的像群里老师说的犹如柴静老师的《穹顶之下》。谢谢你给我们带来美的 ...
长江口口: 准备很认真,所以效果是很好的。个人博客空间,迫切需要换一张鲜明的头像哦。发言时的照片在这里
http://www.xingyun.org.cn/data/attachment/album/201508/18/1 ...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2-23 21:52 , Processed in 0.06475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