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4|
一群成年人,一群地理老师,每年在八月相约于某座城市会见来自天南海北的网友,有新面孔,有老面孔,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吸引着这一群人每年不厌其烦的奔赴于一座城市,听着密集的报告?
初识星韵是2015年,那一年也是我开启着我的教师生涯,从未想过我会爱上地理,尽管大学专业就是地理教育,可是我知道自己的最爱是历史,当个地理老师应该是迫于生计,而非是兴趣使然。可,却偏偏有这样一群人影响着我,以至于后来我愿意花点时间重新来认识地理这一学科,这一群人就是星友。星韵于我现在而言,更像是一位益友,很亲切,总想为她做点什么,却什么也没做,这就是我的惰性。
一、浅聊主题发言之一
每一次参加完研讨会后,就像是给自己的大脑注入新的血液,同时也感到自己就是井底之蛙,身在发达地区,却未能利用好这一地理位置;每一次的研讨会又像是头脑风暴,可以迸发某一点的思维火花,但是同样也容易带来焦虑,因为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一头雾水。
今年河北王海霞老师带来的报告《智慧课堂应用案例》,突然我想唠嗑点什么。智慧课堂我不陌生,在三年前就接触了这一概念,还专门买了一本书,刘邦奇、吴晓如著的《智慧课堂*新理念 新模式 新实践》,但是坦言,到现在我还没真正了解什么是智慧课堂。我所理解的是,所谓的智慧课堂,就是传统课堂依托平板、相关教育平台而打造的课堂。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了新媒体融合进传统课堂在教学上有了精准的数据,也看到了新媒体帮助学生开拓了视野。王老师以一次投票所得的数据来贯穿整节课,但是同时王老师的这节课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小疑惑:第一,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第二,这节课一次投票就把“活化石博物馆”这一框题一笔带过,后面的“为什么澳大利亚有如此多的古生物没有涉及到”这样处理是否妥当?第三,整节课读图能力的培养怎么体现?第四,在课前布置学生去观看视频,会不会占用太多学生的课前时间?这个任务如何落实到位?当地地理是否中考?(考虑到中考问题是源于自己曾在中考与非中考的城市从教过,中考与非中考在对待地理科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中考城市从领导层上是会相对比较重视,其他科目老师配合度也还好,但是非中考城市,特别主科老师就特别不喜欢我们地理老师去占用学生的课后时间,学生也一样)(以上小疑惑绝无他意,纯属个人疑惑哈)
新媒体新技术应该是为教学、为课堂服务,而非为了技术而技术。三年前在带智慧课堂班时候,我是划水的,尚未摸索到新课“课堂与平板”结合的良好教学措施。曾为了用而用,但是一节课两节课下来,达不到我理想中的效果,因此我只是用平板来做试卷,哈哈,有点浪费了平板了。
二、对星韵“未来”的一点点小思绪
之所以想写下这一切,缘起于研讨会期间看到陈国祥老师说的一句话“新面孔不多,发言不积极,星韵老啦!”,勾勒起三年前我与师兄的一次对话,我不禁又想唠嗑点什么。
大概在18年之前吧,星韵的晚间活动是比较多的,很荣幸,我是志愿者之一,认识了师兄余坤宇老师、翟成志老师、李斌老师、郝玉玺等老师,那会大家也很积极,可是后来的后来渐渐的淡下去了,郝老师已经几年没见他冒泡了,师兄、翟哥等多位老师也成家了,有小宝宝了,大家渐渐地淡出群聊了。星韵晚间活动年轻的志愿者们大多都渐渐淡出视线了,唯有李斌老师、邱兵贵老师、周光明老师等这些“老前辈”老师们还在发光。
星韵是公益性的,为地理老师服务,那么更多的年轻老师应怎样在星韵找到一种认同感,或者说归属感?
ludog: 一个事物总有其产生、发展、高潮、衰退的规律。或许网络研讨的高潮已经过去,正如广场舞一样,等这一群人渐渐老去,能否有人接着发展,都是不好说的。只要我们能 ...
椰苗160: 手机互联网时代、微信时代、公众号时代,年轻人交流的方式趋于便捷化、多样化、碎片化。也许星韵的网络交流没那么便捷、也许是太多的交流方式占去了太多的流量、 ...
长江口口: 字号太大,重新编辑了。规范的发布和排版是对秘书、教师、编辑工作的基本要求哈。坚持阅读、思考、书写,这是教师提升进阶的日常功课。坚持本身就是一种优秀品质 ...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5-17 19:32 , Processed in 0.07053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