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ludog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341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中原纪行之十一:九曲黄河今安澜

热度 2已有 312 次阅读2016-11-6 21:13 |个人分类:游记|系统分类:关注星韵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自古多沙。多沙的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然而正因为多沙,黄河在历史上才一次又一次的决口、改道。每一次决口改道的背后,都是无尽的伤痛,不堪回首。治黄百难,难在治沙,治黄的关键就是治沙,所以才有了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大规模水土保持。经过连续实施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沟谷修建不同规模的淤地坝等措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大为减少。前几年听北师大王民教授在一次报告中提到,黄河现在的输沙量已经下降到3亿吨。

治理黄河的大型水利工程,无疑首推小浪底。小浪底位于黄河最后一个峡谷,景区旁边的山上有很高的陡崖,有的用网包住,应该是防止崩塌的。这些陡崖应该是建设小浪底时人工开挖制造的,从这儿看,小浪底确实是一个峡谷。小浪底大坝是一个壤土斜心墙堆石坝,就是土石坝,而不是混凝土大坝。为什么要建成土石坝?上海的长江口口周光明老师在博文中有详细的论述(http://www.xingyun.org.cn/blog-1484-13884170.html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初步考察),应该与坝址的地质条件、防渗要求等有关。

小浪底大坝是不允许攀登的,只能从远处眺望。从外表看,小浪底大坝的迎水的一面是暗红色的巨石砌成,我估计这种设计考虑的是与平坦的坝面比,可以增加摩擦力,减轻水的冲击力。大坝坡比很小,坝基非常宽,增加了稳定性。虽说看示模型时,费了好大的劲弄清了出水口、出沙口等部位,看真实的大坝完全看不出来哪是哪。

小浪底通过调水调沙,制造高速水流,不仅蓄清排浑,避免水库本身的淤积,还可以冲刷河道,减轻河道淤积。小浪底初次调水调沙时,建设者也担心会不会冲河南淤山东,但经过运行发现,确实将沙冲入渤海,主河道涮深。今天的黄河下游已不再淤高,小浪底的减淤作用功不可没。

河流中下游地区侧蚀严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更为强烈。据左晓凯老师介绍,位于黄河南岸的村庄(好像叫铁懈村)的耕地就因为河流侵蚀减少,河对岸村的耕地却在增加,两村过去为此发生过数次集体打架事件。后来在政府的协调下,北岸村庄增加的耕地由两村平分。小浪底制造的高速水流,无疑会加剧侧蚀。而郑州、开封均在河流南岸,这里有众多的古迹,如果任由自然侧蚀,后果严重。如何减轻侧蚀?小浪底大坝下游,每隔一定的距离就建一个丁字坝。丁字坝我在开封也见过,只是不知其作用,左老师介绍后才明白。丁字坝是伸入黄河中的混凝土短坝,河流遇到丁字坝,水流速度减慢,侧蚀自然会大为减轻。丁字坝上整齐堆放了巨石,这是准备的防洪物料。

以前,教材中的黄河中下游分界点一直是旧孟津,新版的教材统一改为桃花峪。为什么要改?王民教授曾说是黄河水利委员会要求改的,因为旧孟津这个地名已经不存在了。今年去参观,才知道旧孟津其实依然存在。黄河到了旧孟津、桃花峪这一带,无论水文特征还是两岸地貌,早已无明显区别,这种改变,恐怕是政治因素而不是地理因素。旧孟津属于洛阳,桃花峪属于郑州。作为河南第一大城市,郑州利用其行政中心的地位,不遗余力地打压第二大城市洛阳。黄河水利委员会就设在郑州,自然帮郑州说话办事。河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郑州算是把中国优秀的传统的窝里斗文化发挥到极致。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回复 叶片水滴 2016-11-10 22:16
路老师的相机好去换一个啦,有种拿着磨砂玻璃拍照的感觉
回复 ludog 2016-11-11 20:45
叶片水滴: 路老师的相机好去换一个啦,有种拿着磨砂玻璃拍照的感觉
换,换,必须得换,想一想,明年去福州,美景更多,照出这样的照片,那岂不是太桑心了,哈哈。
回复 叶片水滴 2016-11-12 21:43
ludog: 换,换,必须得换,想一想,明年去福州,美景更多,照出这样的照片,那岂不是太桑心了,哈哈。
   是哒是哒
回复 geonet 2016-11-13 12:45
没有去看,至今不知道丁字坝是什么样子。
回复 ludog 2016-11-13 16:08
geonet: 没有去看,至今不知道丁字坝是什么样子。
贾老师,其实就是伸入河中的坝,降低了河沿岸的水流速度。
回复 geonet 2016-11-13 19:50
ludog: 贾老师,其实就是伸入河中的坝,降低了河沿岸的水流速度。
至少是我将丁坝与丁字坝搞混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3 06:35 , Processed in 0.08796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