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6||
当变革中的课程标准遭遇高考
林培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我十分熟悉,因为安徽地理教师远程培训有很多是她组织研讨的视屏资料。在学习这些资料中我逐步突破原有的“师本”课堂转向“生本”课堂。现场听林教授的讲座也有两次,2013年在南昌我还向她请教地理课堂改革的有关问题,林教授给予解答,态度平易敬人,令我十分感动!
郑州星韵地理研讨会,这一民间学术团体一线草根地理教师的教研盛会,林教授能亲临开讲且一直参与,是对一线教师的引领和鼓舞!
林教授的讲座主题是《变革中的地理课程标准》。介绍了我国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目标的变化历程:第一阶段(1949年以前)“知识+能力+思想”;第二阶段(1949年—2001年)“双基+思想?”;第三阶段(2001年—2017年)“三维目标”;第四阶段:(2017年以后)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对教材和教学都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地理课程目标的变化对地理教材的编撰具有深刻的影响。我个人的体会很深刻。我做学生时的地理教材初中和高中都是32开本,内容基本都是“物产+地域”,很少讲“理”。到现在我已做了20多年的地理教师,地理教材经历一次次的变化,教材版本多样化,内容活动化,问题探究化,同时,课程资源多样化、校本化、户外活动化······这些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探索,促使课程标准的蝉变,蝉变的课程标准又不断的为新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使教育更关注到具体的“人”,使教育改革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然而中学地理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更多的听从高考的指挥棒。在2001年前的地理高考,主要考查的是知识、技能和学科思想。2001年后课程标准虽然提出“三维目标”,但实际受高考影响真正落实的只有“一维”。
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立德树人”教育战略目标,各学科据此不断探讨本学科的素养和核心素养,尽管正式文件还没有下发,但是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概括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已成共识。但是这个课程总目标与地理教学实践之间总是感觉有许多难以理清的关系。林教授的研究将地理课程目标体系化:核心素养总目标(显性)——次级目标(隐形)——教学目标(显形)。这样的目标体系有益于教师更深刻地理解和实施。
有了学科的目标体系,在教学评价时依据目标体系才能更好的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而教学评价也需要与时俱进。高考的命题能否体现地理的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理念?在地理试题中能否或者如何体现“一点四面”?高考是否是唯一评价机制?当评价机制与高考不挂钩是否还能成为地理教学的促进手段?
一系列问题,让我们且教且思!
geonet: 2001年后课程标准虽然提出“三维目标”,但实际受高考影响真正落实的只有“一维”
我觉得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符合。纵观高考试题还是有了很大的改变,而不变的是行 ...
景荣: 也许有一天考着考着,会发现分数背后还有一些不同的东西才是考试的重点。那时候,同样是得80分的学生,却会有不同的出路。那一天,不早不晚,刚刚好,已经在路上 ...
景荣: 也许有一天考着考着,会发现分数背后还有一些不同的东西才是考试的重点。那时候,同样是得80分的学生,却会有不同的出路。那一天,不早不晚,刚刚好,已经在路上 ...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5 13:51 , Processed in 0.06598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