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潇湘如是闲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768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为什么没有读懂段义孚?

热度 2已有 859 次阅读2018-9-10 09:19 |个人分类:段义孚读书会|系统分类:地理新闻| 段义孚;教师成长;

读书(旅行)的五个维度
      读一本书无疑是作一次思想的旅行,特别像读《回家记》这样的游记,因为里面穿插着四个学术演讲,你会在场景中穿越,但始终没有逃离作者敷设的舞台,或者始终在作者的思绪当中,作为一个地理人读这样一本准专业书籍,我们不妨借鉴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瓜纳巴拉湾》中(P95)谈到的旅行维度——
       
      通常人都把旅行视为空间的转换。这种观念有欠充足。旅行不但在空间进行,同时也是时间与社会阶层结构的转变。任何印象,只有同时与空间本身既有的三个坐标联系起来才显出意义。所以,如果想完整描述任何旅行经验,必须要同时使用五个坐标。

       看《回家记》,除了文本提供的维度(文本中可能不止三个维度),另外的呢?这里的社会阶层结构就是一个人的地位或者职业;此番阅读诸公对这个维度颇为敏感,可能也是特殊的职业身份让大家关注到了这本书。周光明君恳切地分析说
   “毕竟,我们是地理教育工作者,即便是专业的地理研究人士,更倾向于实证和数据分析,也未必都能接受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妙趣和要旨。我们可以一起思考: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对我们的地理教育有什么启发价值和意义呢?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读段义孚呢?
       相比之下,时间维度似乎隐含在职业角色之中,“学科地位尴尬的时代”“人文地理教学方法匮乏的时代”“人文地理一顿乱讲的时代”导致学科发展趋势可能身份危机,高考改革可能的角色危机,都是覆盖在表面下的潜流,星韵年会后,我们的“段义孚读书会微信群”到今天正好满月,却发现现在年纪大的同行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反倒是年轻教师貌似集体沉默!年龄差别真是段义孚阅读中的障碍性因素吗?

看的讲究
       没有读懂段义孚是不是和自己阅读的坐标有关呢?那么如果坐标有了,接下来就是“看”这种行为。段义孚在《恋地情结》剖析了“看”的特征

    看是“客观的”,就像俗语所说,眼见为实;而我们往往不太相信听见的东西,即所谓耳听为虚。看并不包含深刻的情感体验。
    看,是一个带选择性和反思性的体验。

       闲哥以为,“看”和“读”可以区别成两种体验,“看”要抽象、肤浅一些,如果在“看”中加入了更多反思性的体验,那么才可以称得上是“读”一本书。

        段义孚的《回家记》之所以了不起,就是其中的反思性思考让人着迷,他让读者你和他一起反思。重庆的许方林老师在阅读中发现自身的体验、敏锐的观察、深刻的反省,正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重要精神,闲哥以为这是深得先生真谛的解读。周光明君前述的立场看似旁观者清,但他的解读同样有对自我真切的反思,最打动我的是“道不远人”,且发现“强烈的地方感就是一种支撑自我的力量”,以及他再三致意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希望大家都来解读段义孚丰富我们的教学实践。贾益民君总是说自己是“旁观者”,但是却写了关于段义孚的四篇以上的文章(收集整理了全网最全的段义孚生活、学术背景资料),我最喜欢的那篇没有以段义孚为题,却运用了段义孚先生的“指南针”解读当下地理学科发展的困局,这显然是“老实人做扎实事儿”的行动派,其反思的视角似乎在下一盘大棋,那篇文章有点像段先生自己在《人文地理学之我见》中明确指出的那样现在的地理学者仍然在这一点上有所欠缺 : 我们可能会吹嘘自己的很多成就 , 但是对这些东西并没有进行深刻反思 ; 而反思才是洞察力的源泉 。对于我这个发起者来说,还有一位先行者陈国祥老师,《人的城市化》是几年前的课例,他已经把段义孚的地方感连理论带实践都放到课堂里去了,这已经不是“读”书而是“用”书了。

年龄是不是障碍?

        没有读懂段义孚是不是我们的反思性体验不够呢?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是不是反思的取向不同呢?以《看不见的城市》吸引我的卡尔维诺对年轻人的反思性体验有一段很传神的描摹:
 
       青年人倾向于接受那些形式更加简单和绝对的思想,而且每次都会剥去历史遗留在上面的、大部分情况下试图再生的外壳。青年人倾向于行动,而这是逃避抽象理论的唯一道路:他们犯错误,把脑袋撞在墙壁上,也就意味着获得自己的人生经历,而这种经历只有亲身获得,才有价值。(《文学机器》)

       无独有偶,段义孚在《回家记》中对中科院地理所的年轻科学家们也谈到了类似的倾向——

       研究人文科学的学生们,特别是那些追求清晰度和总体性的学生们,倾向于注意那些较为简单的活动。

       段先生聚焦的其实是卡尔维诺的第一层意思,但是卡尔维诺的第二层意思常常让我警醒。闲哥年轻时也无时不在追求“简单”“清晰”的东西,拿来可用、一用就灵也是人之常情,甚至总在想,为什么这些思想家就不把话挑明了说呢?简简单单不好吗?可是,“简单”的东西说出来了要么别人不懂,要么没有操作性,或者让自己变得很另类,于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奇葩环境因素掣肘着你,当“把头撞在墙壁上”的次数多了,碰壁多了才知道,所有的智慧都是关乎处境的解决方案,没有一条可以走遍天下超级无敌的法则,如果你找到了也是值得怀疑的。闲哥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更深切体会到阅读和思考在生活和工作中遭遇的窘境,如何不把书读“呆”?“理论全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歌德),回到生活、回到自我、甚至回到自己的身体就是我们的修行,需要要让“身外之物”不成为我们禁锢自我的枷锁,所以我的治学信条就是“seek simplicity and distrust it”,我的同事历史老师瞿建湘先生翻译成了漂亮的中文“追求简而不单”,这算是我走出困境的一种路径。

       我们的确需要成长,我们对人性的理解无关乎我们的智商,再聪明的人也要有足够的阅历、足够的积淀才能去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难题。有时候也需要一些棒喝,比如我一直在追的美剧Billions中,智商超高的副手质疑霸道总裁的决策,被大护法开示,对我就颇有醍醐灌顶之功:

        你认为他错了,因为你不理解他的行为,你理解不了是因为那些都太情绪化了,他的情绪化是因为他其实是用命在搏,这就是缘由,实际上你的不太理解,并不意味着他错了,而仅仅意味着你还没有突破自我的局限。
          You think Axe is wrong.because you don't understand his moves.And you don't understand them because they're emotional And he's emotional because he's fighting for his life.That's what his raise is ,the fact that you can't fully understand that doesn't mean he's wrong It just means you haven't gone beyond your own limits.(翻译来自原视频)

        我们可能现在无法理解段义孚,但并不意味着段义孚不值得读,也不意味着我们不能突破自我的局限。人文学科关乎人之为人,阅读人文地理学大师的著作也是洞察人性的训练,段义孚先生和“人文主义”这个词关联在一起不是偶然的。我在《读书有疑》中写了一篇《段先生为什么要向两间办公室致谢? 》尝试理解先生的“默默地自足和自省”,《回家记》更是在“根源”上“反思”自我,这是我们这个靠面具生存的社会弥足珍贵的人文视角,段先生孜孜矻矻不求闻达以生命在论证人文主义地理学,发掘人性中的地理就是在帮我们洞察人性

       如何在阅读中洞察人性?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调整一下阅读的姿势?——如果你把阅读的支点放在自我以外,想到书中寻找到简单的法则,你会失望;如果你想赌一把——书中自有黄金屋,你也会失望;如果你想在书中找到敲门砖,你更会失望;如果你想用这本书下一盘大棋,闲哥以为也许可以,但仅仅关乎你自己的成长,按照李秀彬的说法可以实现“地理我”在维度上的扩张(《家园·旅途·远方》),按照Relph的说法“地方感”“恋地情结”甚至乃为人之道(参见《从雷尔夫到段义孚》),这对人生而言应该是一盘大棋!对一个地理教师而言也应该是一盘大棋!对你可以影响的课堂而言更应该是一盘大棋!

       这次看到阅读段义孚的年龄差异,换一个角度看,可能我们的青年朋友需要扎根才能培育地方感,但是他们天然的拥有全世界,“不要在这里待着,时间久了你会认为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对于老家伙而言,我们的人生已经有一大半埋在这个学科,没有离开此地的可能,上了贼船,只能深耕下去,在职业生涯的最后10年来一番改革,目下的反思可能也只是形势逼人的顾影自怜罢。
 
       风物长宜放眼量,给自己时间来积淀,在湍急的河流上前行,唯有内心的声音,能够为我们导航(重庆胡年军老师语)让自己在阅读引导的反思中成长,也许,落下的这颗子会是人生的桩脚。


潇湘如是闲  长沙清水塘
2018年9月10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geonet 2018-9-10 15:18
我也不确定汤老师那里打动了我,好像是对的时间遇见了对的人,而一些人可能时间不对吧。
回复 潇湘如是闲 2018-9-10 18:13
益民兄知我也
回复 景荣 2018-9-11 12:51
不教孩子学身边的地理,地理老师基本就失去了自己的根据地。
回复 潇湘如是闲 2018-9-11 12:59
景荣: 不教孩子学身边的地理,地理老师基本就失去了自己的根据地。
我们可能有一种对地盘或者根据地的恐惧?看了段义孚有了新的方法支撑,获得某种安全感?您这个反思角度很段义孚啊!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8 02:49 , Processed in 0.05760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