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潇湘如是闲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768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我证义孚之四《浪漫到骨子里的重庆人》之二

热度 2已有 270 次阅读2019-1-29 23:35 |个人分类:段义孚读书会|系统分类:地理新闻| 人文主义地理学

 

二、这种兴奋是幸灾乐祸吗?

       兴奋是人之常情,但是兴奋是怎么产生的?仅仅是因为少见多怪?比如“吠日”的“蜀犬”吗?应当说,人的兴奋要复杂得多。

“成年人的习惯是用心记住东西在哪里和如何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此外,儿童会被令人兴奋的人、事、物吸引,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不是他们所关注的。”(注4)成年的人看到下雪,就会想我们要怎样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看到一场合适的雪景,小朋友则不会想那么多,不知道下雪有具体的时空条件,对孩子来说,下雪就是一个形象,对雪的兴奋是“见雪起舞”而已。

       “见雪起舞”当然是雅致的行为,但是如果这个形象变成了地震,那么就似乎透露出幸灾乐祸的恶趣味了。这个兴奋清单中的暴雨、地震以及猜对地震级数对应的地理事件都是灾害。以暴雨为例,有研究者发现(注5)“一般降水(小雨、中雨、大雨)的年总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是引起重庆市年总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小雨、中雨降水强度逐年减弱而大雨的强度有弱的增强,较强降水等级(暴雨与大暴雨)的年总降水量呈较弱的上升趋势,降水强度也表现为弱的增强趋势”,也就是说暴雨总的来讲是增强趋势,但一般降水的减小趋势与其对比,也凸显了重庆人强烈的感知。只是,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暴雨在山区是引发泥石流和滑坡的元凶之一。对暴雨感到兴奋的人,一定是感受到了暴雨但是没有遭受到暴雨灾害的人,防洪水平更高的重庆城区孩子可能的兴奋和暴雨灾区中孩子如影随形的恐惧是不一样的两种感受。对城区孩子来说,还真有“让暴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兴奋。

     重庆城区位于断裂带上,近30地震频仍,如2008年以后只有2011年没有地震的记录。(注6)地震其实也是这个山城重要的自然灾害,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当然可观。如1989年江北地震,地表出现喷砂冒水、滑坡崩塌、上涌新的温泉群。有名的汶川地震中,重庆在当天就报告了死亡7人,失踪2人,受伤30多人的惨祸。而长沙这种也有震感的城市并没有造成如此惨祸。(注7

如此说来,地震应该给重庆人带来的是“恐惧”而不是兴奋?是不是重庆的主城区地震的防范水平高,从建筑上减灾措施更为到位,对很多城里人来说,地震不是一个危及自身的地理事件当然也可能来自重庆人的选择性遗忘,宁可相信地震相关的温泉之美好,却没有在事实上认同地震多发的地理背景(注8)于是,地震就成为一个抽象的符号,远离了重庆城区人的生活世界。

   所以,要确认重庆人对灾害的兴奋感值得琢磨。这一点段义孚先生有其独特之处。他认为

       首先,一个人必须确认自身的处境是安全的。只有安全地坐在海滩上,才能饶有趣味地看着水手们即将被汹浦的海浪吞没。其次,一个人必须和牺牲者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相似,相似性越大,他的兴趣也就越大。(注9

     这种兴奋并不变态,“暂时性的惊奇和忧虑是宜人的,只要我们最终能控制它们。”(注10)如段先生说儿童对鬼故事的反应(注11)。

      借助儿童的感受来分析兴奋并不是想证明重庆人的幼稚,恰恰相反,这里有人的本性——安全感。如同儿童听恐怖故事的环境,重庆的空间格局塑造了其安全感。

重庆重要的关隘一个是东边的夔门,一个是北边的合川(1977年合川归属重庆,估计让很多重庆人感到踏实不少,也为22年后成为直辖市积累了心理基础),此外被大山分割包围的平坝、易守难攻的城池……都成为重庆地理多重防护网。重庆人多属移民,由“客”成“主”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战乱中、颠沛流离后地理上最大的心理需求——安全感,这为“安逸感”创造了潜意识层面的内在能量。民国时期的“陪都”更为全中国人创造了安全感,从这一点上来说重庆人的安逸感具有深刻的环境烙印。把安逸感说成重庆人骨子里的东西并不为过。

     但是重庆所处的平行岭谷环境,也使得这种安全感不同于一般的“山间盆地”那种闭塞。狭长的岭间谷地,使得重庆人的视野中既有垂直方向上向上的“山”,也有水平方向上开阔的“谷”既有“超脱”也有“内敛”;既有“脱离肉体的意识向往天空的精神”,也有“脚踏实地的认同感”。地表景观里竖直的元素能够唤起奋进精神,唤起对重力的反抗,而水平的元素则带来和顺、平静的感受。(注12

所以,重庆人的“安逸感”骨子里面的安全感本质上是开放的,具有动静皆宜、能屈能伸的灵动,所谓“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注13比如“桥”就是不固守一地的纽带,也是突破地理隔绝的绝佳途径,重庆的桥已经不是两个山头之间跨越谷地的联结,纵横交错中甚至还包含“桥”对“桥”的跨越。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在重庆作为“桥都”之前,就拥有非常发达的津渡系统,清末时连乡村小渡口“十有六皆通衢要道”,称之为“渡都”当不为过。(注14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geonet 2019-1-30 08:29
通过汤老师的推介,读段义孚,认识到古人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内涵之大,而地理的研究和发展也任重而道远,有了人的地和有了人的理,才是真正的地理。“我们有课堂呀”很是震撼,同时也更是责任和担当。做好自己,格物致知。
回复 潇湘如是闲 2019-1-30 16:22
geonet: 通过汤老师的推介,读段义孚,认识到古人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内涵之大,而地理的研究和发展也任重而道远,有了人的地和有了人的理,才是真正的地理。“我们 ...
“用”知识,是“知道”知识之后必有的状态。可能有很多潜伏在自己思想里的知识,只有在足够久的积淀后才能发现其新的意义。列维-斯特劳斯说,这个过程可能要20多年。对我来说,可能就是现在吧。方法!视角!体验!这些成为我新的焦点,可能算是“用”知识的串绳吧,对不对,不知道,先串起来吧!
回复 长江口口 2019-1-30 21:46
学生即便多年生长在重庆,基本也就是被关在家里和教室里,是否期望有点过高了?这题要是用于地理教师的专业测试,恐怕也是够呛的,既然是语文考试,不知最后批阅试卷的语文老师是如何看待的?吐槽是一定的吧?
回复 潇湘如是闲 2019-1-30 22:41
长江口口: 学生即便多年生长在重庆,基本也就是被关在家里和教室里,是否期望有点过高了?这题要是用于地理教师的专业测试,恐怕也是够呛的,既然是语文考试,不知最后批阅 ...
口口君多虑了,我就是用老段的方法检验一下,能不能写出非家乡地方的地方感来。这篇作文的文学意象最主要的是第一以景通情(祖咏典故即此),但是第二物以稀为贵这种感受从抽象层面上和笼统的地方感知而言应该对高中生没有问题(有点悬);第三是萨冈的名言要求写出兴奋的镜像体验是安逸,有点难;第四是写出生活在别处这种对安逸的反叛,更难。这篇文章可以叫做——我们如何检测一个孩子拥有的地方感水平。也应当是一篇好文章呢!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4 01:06 , Processed in 0.07503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