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灵石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479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可以替代处罚的技法分析

已有 246 次阅读2010-1-29 14:29 |个人分类:教育思绪飘扬

可以替代处罚的技法分析

常州市教育教研室  沈斌

让我们思考一下,我们是期待培养出那些有勇气从事建设性行为并享受其喜悦的人,还是期待出现害怕受罚而提心吊胆地生活的人?

前者是怎样养成的?他们在持续的学习中学会了对自己负责。有人说“认真做事、将事情做到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的最好,这是对自己的善”。这样的人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其内心是坦荡的,君子坦荡荡。他们享受行为过程和成果,也承担起行为的可能后果。

后者是如何造成的?他们在持续的学习中学会了逃避惩罚。一种逃避惩罚的办法是不做错事情,另一种逃避惩罚的办法是让别人不知道那坏事情是自己做的。极端的情况,一是不做事情,避免出错;二是不断做坏事,想方设法逃避惩罚。于是懒惰之人与邪恶之人就出现了。

这里我们先罗列一些不恰当行为:

博取赞赏——“争取老师的表扬”。几乎所有的“好孩子”均会采用这种行为。他们的有“表扬依赖症”,一旦没有了表扬,甚至表扬少了,他们就是另外的面孔。如何从竞争到合作,是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惹事生非——“做出令老师和同学另眼相看的事情来”。老师常视他们为“可爱的捣蛋鬼”。别觉得他们烦人,你得采取一点行动。

分庭抗礼——“证明自己天不怕地不怕,博取同学的尊重:或炫耀或怠惰”这样的人,可能被认为是“英雄”。不要对他们生气,因为那正是他们所期望的。你需要传递的信息是“出现在某人身上的现象,班级出了什么问题,并试图去解决。”

伺机报复——“赢不了就报复”。这样的人被几乎所有的同伴认为是“坏人”而憎恨和讨厌。一种情形是当教师的气势压过他的时候“没什么,不知道”是他们常说的话。第二种是感觉自己气势过人的时候,给教师“污言秽语”。第三种情形是“恶劣”:蛮横无礼、欺凌弱小、破坏公物、毁谤他人。这三种情形均是“背地里干破坏性勾当”。第四种情形是精神萎靡、讲述离奇悚然的事情、制造黯然神伤的气氛。他们可能走向寻求犯罪集团。他们在校内伺机报复,在家庭则表现为分庭抗礼。除非你感觉自己很有力量,也很专业,否则请交给其他专家去完成援助。当然,假如教师忠于工作,且相处有了比较长的时间,那么学生不至于陷入这种困境。对于伺机报复的行为,已经属于行为纠正范畴,而不全是教育范畴了。

自暴自弃——“我已绝望,我越做越糟糕,干脆什么也不做”,他们厌恶自己、痛恨自己,可能发生轻生的念头。他们可能被视为弱智者。救助的办法是精神科医生或者是心理学家。这里特别需要心理援助。

综上,教师可以作为也应该有所作为的范畴是前三种。第四种情况,得视具体情况而定。第五种情形就必须寻求专业援助了。

对于以上的不恰当行为中的前三种情形,对应的办法是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如何学会负责?避免使用训斥、恫吓,而是使其尝到行为的苦果。大体上有三种做法:自然结局、社会结局、逻辑结局。

自然结局法。所谓自然结局是指行为的后果所必然导致的局面。对这种局面的体验,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自然解决的技法比较简单,不干预。自然结局技法的适用对象和范畴:缺乏逻辑能力的,惹事生非的行为。

社会结局法。所谓社会结局是指行为按照社会的约束将会达到的局面。社会结局的出现的前提是有预先议定的规则。假如规则合理,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假如规则不合理,这种办法是无效的。社会结局的技法在于制定规则并适当地实施。规则必须具有三个特性:步骤的民主性、内容的合理性、适用的平等性。这种技法的适用对象和范畴:无意的过失、为融入班级或寻找认同的不当行为。即出发点“不恶意”。我们需要传递“遵守规则是必要而且舒适的”信念。

逻辑结局法。所谓逻辑结局是指发生行为之前,冷静地讨论这种行为将会带来什么自然结局或者社会结局,让其判断行为是否应当继续。逻辑结局的技法比较复杂,需要三个前提:教师冷静、不强加自己的意见,也不感情用事;学生处于洗耳恭听的状态;师生之间是合作的人际关系。这种技法适用于:有逻辑能力,博取赞赏和惹事生非行为。

教育,对待不恰当行为,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不是万能的。由此,教育中的慢、期待和耐心,在这里可以获得一定的注释;教育中的防微杜渐,从细小处着手,在这里可以获得一定的内涵;教育中的富有爱心、富有智慧,在这里可以得到一定的体现。

(参考:班级管理论/钟启泉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  P232-241290-300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20 22:25 , Processed in 0.07187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