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4|
今天晚上,旗舰群邀请到北京特级教师李宗录老师,做了一场《论文是怎样炼成的》专题讲座,群主杨老师主持了今晚的活动。李老师首先说明了论文的作用,对教师而言,主要是总结成功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学方法。接着李老师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论文是怎样“炼”出来的:论文是“上”出来的,论文是“研”出来的,论文是“做”出来的,论文是“讲”出来的,论文是“学”出来的。
论文是怎么“上”出来的呢?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以青藏地区为例,探讨问题解决式教学。李老师利用这个课例提出,要做到知识结构化,结构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景生活化,生活学科化,令人耳目一新。 “研”好理解,那就是课题研究。但实际上课题研究是非常难的。我想,开始的时候,“研”找不准方向很正常,但最终要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而研。那论文又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做就是实践力。李老师举了京西古道这个例子,说明交通运输的变化及影响。论文是“学”出来的,我十分惭愧,李老师推荐的书名,我一本也没有看过,甚至书名有许多还是第一次听说。
李老师讲了后,王路老师、朱峰老师、蔡安宁教授、熊定富老师、张家辉博士、王华松老师、李兴科老师等先后发言。其中,蔡教授的发言引起了许多老师的共鸣,蔡教授说:“论文是逼出来的。因为毕业需要,评职称需要,不得不写。”不过他也强调,写过了之后,有的可能转化为自学行动。
论文是怎样炼成的?成功者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李老师所讲的这几方面,恐怕不仅是写论文,也是提升专业素养所必需的。在我看来,写论文其实是一个研究的最后总结阶段。如果有思考,有研究,最后的论文就是水到渠成。研究始于问题,对一线老师而言,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很关键。这个问题可能是别人熟视无睹的,也可能是别人虽发现,但没有完全解决的。没有问题意识,发现不了问题,自然也就谈不上解决。
论文可能也是“反思”出来的。这里的反思当然不是应付上级检查,在教案上写上的那几句“反思”。无论是自己上完的课,还是听别人的课,都可以做到反思,特别是寻找问题的反思。那怕是再优秀的课,也可以。例如,今天李老师举的青藏地区的例子,我就感觉,情境创论不错,但与内容一定程度上是分离的。例如,用青藏地区雪山图片作为情境,可不可以这样说,“雪山说明这里冷,那青藏地区为什么冷呢?是因为纬度高吗?”很自然地就过度到纬度位置等内容。再比如,到青藏地区旅游可以带什么特产回来?好,带这样那样的特产,然后可以问,可不可以到市场上找找,有没有羚羊角卖的,买个羚羊角回来纪念?可以由物产进一步延伸到生态保护。这样的反思有没有道理?可能有道理,也可能没有道理,但经常这样反思,筛选出来可能成为论文的课题。
总之,听了李老师的报告,我感觉自己收获满满,同时也非常惭愧。除了学习方面以外,地理实践方面也做的很少。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那可不可以说,只有家乡的才是全国的?好像不能这么说,但家乡的地理素材,挖掘、整理、包装,用于课堂教学,用于研究,肯定会让学生受益。李老师提到的五种力,定力、实践力、表达力、鉴别力、创新力,我是哪方面也不足。还是继续修炼吧,长征永远在路上。
长江口口: 敢于把自己的思考、研究素材拿到网络平台晒一晒,这样的文章一般是经得起专业人员审视的!论文需要论辩的环境,博文回复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geonet: 王朔红火的那阵子,很不解他说的他是码字的;莫言获奖的那段日子听到最多的是他是最会讲故事的;一位网络大咖将编教辅的称为写钱;论文?好像是要付费的,这是现 ...
ludog: 现实中,付费的论文一定程度上就是病态。如果是真正有价值的原创成果需要付费,敢是杂志病了;如果没价值的“论文”需要付费发表,杂志社也病了,作者也差不多。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1:53 , Processed in 0.28301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