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长江口口 http://xingyun.org.cn/?148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菩提本非树,我本非菩提。忙忙不碌碌,无为无不为。

日志

BLOG:建立个性化的知识仓库

已有 643 次阅读2004-7-4 13:54 |个人分类:网络博客

BLOG为建立个性化的知识仓库开辟了一条新路。

我很赞成DIVID在博客中国中发布的“博客在美国的发展简史”中的一段话,博客撰写的文章不等于个人日记;博客网站也绝非是个人网站。但博客可以成为个人媒体、个人网络导航和个人搜索引擎。因此,博客是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体,其精髓不是要表达出个人思想,不是要记录个人日常经历;而是以个人的视角,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精选和记录自己在互联网上看到的精彩内容,为他人提供帮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博客精神的核心不是自娱自乐,而是体现出一种高度的利他共享精神,为他人提供帮助与服务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19323.html当然,如何集聚个性化的网络导航,还有很多事要想要做,但这种自下而上的运行模式肯定是方向,至少要比纯粹空想的由少数人来做海量资源的提炼、论证和评价的方案要好。

一味强调统一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型运作模式缺乏教师主动参与的动力。著名的知识管理专家特文波特有一段话值得我们反思:“知识工作者往往不喜欢让别人告诉自己怎样完成他们自己的工作。自治权是许多知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权利,这也是他们为什么努力地争取成为一名知识工作者的原因之一。因此,对知识工作的再设计和企业业务重组是不同的。这里,可能那种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重组并不适合,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来源:http://qever.blogdriver.com/diary/qever/index.html

关于博客的一些形象比喻:
     

博客是一个“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Dylan Tweney)
     
博客是新型的“协同媒体”
     
博客是“不停息的网上旅程”
     
博客是“个人网上出版物(社区)”
     
博客是“网络中的信息雷达系统”
     

博客是“人工搜索引擎”,是“专家过滤器”
     
博客是“自组织网络生态”
     
博客是“草根记者”……
     
博客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 
     
博客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 
     
博客——知识经济2.0——姜奇平
     
博客是信息时代的麦哲伦 ——《博客中国》 
     
博客是信息奶牛,吃的是“信息草”,挤出来的是“信息奶”。——方兴东
     
博客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通过博客,让自己学到很多,让别人学到更多。 ——《博客中国》 
     
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3.0”:旧媒体(old media)→→新媒体(new media)→→自媒体(we media)
    
     ——《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Dan Gillmor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flicker 彩虹炫 | flicker 匿名卡 | aidili1001 2004-8-4 20:34
博客是什么东西,现在我懂了一点了,“个性化的知识库”,看来,我得好好地去了解和运用它
回复 zgmm 2004-9-17 08:46

博客应用于教育——现象学的视角

http://www.jeast.net/jiahou/archives/001863.html

1.博客是面向生活经验本身的。


博客日志所提供的内容往往是直接指向生活世界的。一般来讲,除了一部分博客日志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指向性外,其余的博客日志的内容大多比较随意。从内容上讲,博客日志的内容有以下这些:
? 对其它网页内容的摘录或直接链接。这种日志在知识管理中应用最多。
? 一些个人的体验
? 收集他人对亲身体验的生活描述
? 草稿的撰写
? 作为生活经历来源的日记,札记和笔记
在博客日志中,其内容是即时的,博客尽量以无偏见的方式对待经验。从现象学的角度讲,我们应当消除一切未经检验的假设。虽然我们可以用同样的词汇述经验,但是每一个经验都是独特的。博客反映的只是自己的感受,他们无法保证主观性的经验感受会与其他人完全相同,比如,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经受着失败或者挫折,这种内部感受是如此的特殊和确定,在其博客日志中,其他人无法百分之百地确切地理解他的感受。即使使用了许多相关的“形容词”,也无法捕捉他是如何经历这种焦虑的,即便是博客自己也无法全然描述清楚自己某时某地的这种焦虑。没有人可以感受自己某时某地的经历。没有人可以感受到我的感受,不管别人如何努力,都不能完全见我所见及懂我所见,这意味着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不可能与别人相同。然而,在特定的文化和情境内,我们却用同样的词汇和语言去描述我们的经验。博客的过程使博客知道他们在经历什么。通过语言发现了自己的内在经验。
从现象学观点看,搞研究就是对我们感受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提出疑问。由于理解世界就是以某种方式深刻地存在于这个世界,因此,研究-质疑-形成理论的行为就是使我们与世界密切联系的有目的的行为,可以使自己更好地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甚至融入这个世界中。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探索构成这个世界的奥秘,使这个世界成为我们的世界,进入我们的心中。因此,解释现象学的内容关注周围的真实世界,与其它人分享什么是生存最基本的东西。


2.博客是以关系和情境的方式去经验事物。


博客,往往并不以概念去理解事物,而往往以关系的和情境的方式去经验事物,因此,博客的过程试图“说明”我们行为中不尽明了部分的意义。博客们在网络上是通过自己的体验,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以及通过与网络上各种事物的联系而认识事物的。只有当我们使意义可识别是,博客的研究与写作才算是成功的。
经验是个体的并受到性别,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一般的论文写作不同的是,一般的论文写作或研究,在创作之前,首先要进行假设。作为草根工具,博客内容往往不是反思性阐释。;正如前文所述博客日志大都强调直面生活经验本身,而不是抽象理论或用一些对立的范畴如思维与情感,认识与情绪,行为与反思去描述经验。
同样,现象学的研究应该在其特定的范围内进行。传统的,假设的或实证的研究主要对那些高度概括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感兴趣,因此,在这个意义,我们说,在这种研究氛围中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精神。行动和干预,如锻炼,是可以重复的;而主体和样本,是可以替换的。相反,在广泛的意义上,现象学是一门研究独特性的哲学或者说理论,它对本质上不可替代的东西感兴趣。


3.博客的语言


博客日志文字往往不多,很少有洋洋洒洒的宏大叙事,通常是一些短小精焊的文章,甚至有些只是每天目常经历的流水帐,一些小的感想以及偶然冒出来的一些念头的记录。真正阅读者感兴趣的博客日志,往往却是这些内容,而不是大篇幅的理论阐述。虽然有些日志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指向性,但是这种指向只是一个大致的框架,并不是严格的规则。
博客的过程是往往是对那些于我们最普通,最熟悉,最不证自明的东西实施不自觉的结构化分析。目的是对我们在生活世界中碰到的人类的行为,意图和经验进行一个活泼生动的,启发式的文本描述。为了这个目的,博客们往往利用诗人,作家,艺术家或是电影摄影师的作品――因为在这些材料中可以找到特定情境中的人,可以浓缩的,超越的方式找到各式各样可能的人类体验。这种展现的方式往往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的方式展现出来。正如荷兰的心理现象学家拜登狄克注意到的,比起社会心理科学书和杂志中那典型学究式的理论,我们可以从一些伟大的小说家那里获得更多的心理学见解。
从现象学的观点看,现象学的实践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写作活动。研究和写作是一个过程的不同方面。对教育者来说,解释现象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培养一种批判的教育能力:知道在教育情境中,在仔细的启发性思考的基础上如何采取机敏的行为。为了这一目的,解释现象学将部分与整体,偶然和必然,价值和要求进行统整性研究。它鼓励我们对日常教育生活中琐碎细节的关注。它使我们理智地从非逻辑中找到逻辑,从理当然中找到理所当然。成功的现象学描述具有推动作用和启发作用。

回复 zgmm 2004-9-22 13:50

中 国   宣 言

       当年,哈维尔苦苦思考,后极权时代无权者的权力问题。今天,一个同样深邃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在互联网兴起所导致的去中心化时代,还有没有我们思想的中心?

  互联网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类信息稀缺的问题。但是,当互联网本身变成信息海洋的时候,人类不得不面临另一场新的挑战:那就是超越信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伟大又一次凸显出来。迄今为止,只有人脑对信息的搜索和鉴别才是最可靠的。互联网在经历了军事阶段、商业阶段之后,终于迎来了它的文化阶段。

  互联网文化阶段的一缕霞光是由这样的一群人点燃的--他们像远古的炼金术士一样对知识充满痴迷。他们是一群率先走出信息迷宫的人,他们乐于向人们分享在信息海洋里的冒险历程,为后来者开辟一条条成熟的航线。他们是信息时代的麦哲伦。

  我们把这样一群信息时代的麦哲伦们,称之为(Blogger)。他们的出现,使我们在互联网世界,第一次有了知识积累和文化指向。使人类由粗放的数字化生存,过渡为个人化的精确的目录式生存。 ""不是博士,但他们是信息时代的知识管理者。他们的渊博不是体现在封闭的内涵,而是体现在他们奉献的外延。如同当年麦哲伦的航海日志一样,们将工作、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通过日志(Blog或Weblog),将日常的思想精华及时记录并发布,萃取并联接全球最有价值、最相关、最有意思的信息与资源。使更多的知识工作者能够零距离、零壁垒地汲取这些最鲜活的思想。

  的出现,标志着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一代门户之后,追求"思想共享"为特征的第二代门户正在浮现,互联网开始真正凸现无穷的知识价值。如果说,黑客代表了互联网技术野蛮的张力,而则代表了重建互联网秩序的向往。在解构中建设,在离散中合作,在学习中开放,已成为对世界的关怀方式。他们展示的文体、行为和思想,将是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文化现象。将重新定义互联网的界限,改变我们生存的背景。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知识稀缺的国度,的繁荣,具有更特别的意义。中国不仅是航海者,还是盗火者。在汉语世界中的自娱自乐,最终将会使中国走向狭隘,而对新知的探索之旅越加充满荆棘。

  我们希望,文化能引领中国向知识社会转型,关怀能开启一个负责的时代。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9 00:10 , Processed in 0.0780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