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至3日,
星韵地理上海年会在七宝中学隆重召开,近40个交流话题,高容量、大密度地填鸭进来,让我这等生性迟钝的人着实需要消化好久时间。两天下来,累却又不累。说累,是坐了一天后下来感觉到累,而说不累,是因为虽然话题众多但有一定主题、内容丰富但因时间限制在十分钟左右,故而个个浓缩而至精彩,对于听觉、视觉来说是不累的——当然,要消化是很累的!本届年会从“新”入手,多视角展示了专家的深度思考以及一线地理教师的创新实践,同时,在一定数量上展示了一线教师扎根研究的方法和心得。对星韵团队、口口老师及其可爱敬业的志愿者们感谢的话,此处省略一万字。下面就学习感受及近日所思简要罗列,如有不合适的地方,应该是我听讲不认真和思考不仔细所致,看者无心,言者无罪吧。
一、技术进入课堂的深入研讨。
本届年会对技术的研讨应该达到了很深的深度,既有宏观如李万龙老师对互联网+地理的个性分析,陈国祥老师基于信息技术的对课程和教材的重构建议,陈晋宇老师低成本高效益的教师网络课堂的构建,以及罗春老师微课工作室的创建;也有微观如袁启木老师基于谷歌地球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创新教学,汪洋老师对一节微课的深度反思,马飞燕老师基于自身实践的微课尝试心得,以及张新老师着眼地区的微课建设等等。他们的观点或有相左之处,实践和心得也不一定成熟,但,学术研讨的可爱之处,就在于观点的碰撞,所谓“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比如李万龙老师认为可以“尝试”,而陈晋宇老师却“顽固”地“常试”。而发展之中的观点,才是具有活力的观点。而于我而言,每一个对我有启发的观点就是好观点。
二、地理融入生活的人文温情。
在所有发言中,陈道华老师关于“恋上雪山”的交流,无疑是最有印象的发言之一。从发言中我甚至无法判断,是地理融入了陈老师的生活,还是陈老师的生活中融入了地理。我想,雪山、地理、诗歌、摄影……所有这些应该是都融入了陈老师的心中。杨清老师对一张古地图的阐述,让我感受到地理人对家乡、对学科的那种浓浓的人文情怀。而孙峰老师文字写作从教材转向科普,其对学生(儿童)发展以及学科文本风格的向远之心,让我感怀。向莉、柳华英、李善斌等老师无论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还是利用校园开展的地理实践活动,都在走向一条地理和学生生活相融相通的道路,寓教化于无声之中。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其中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我想,那些踩在脚下的泥土、吹过耳边的风,自己画在纸上的图……所有种种,学生们在亲近自然中自然地在做,而地理的种子,就会在这当中播下、生根、发芽。
三、地理教学研究的理性视角。
教学是需要研究的。我一直想说一句话:好的课堂教学是需要一定理念指导的。我常听人说,一线教师嘛,教好书、成绩好就行了,写什么论文、搞什么研究,那是大学老师的事。而事实并非这样。没有理念的“指引”,你的课堂里便只有讲授、灌输——无论是机灌还是人灌,无论是讨论还是探究——你只是自我以为我不在讲授、灌输了而已!甚至,有时我们连讲授都是不规范、不地道的。本届年会交流中,几种常见的教学研究方法都有展示,而且做得很有章法。刘威廷老师通过两个教学班的教学呈现,基于的是一种比较研究的视角;张立平、贺丹君老师如何甄别关键属性并作出课堂教学的调整,基于的是一种行动研究的视角;李兴科老师对地理薄弱学生的分析,基于的是一种调查研究的视角;郭锋涛博士对地理素养的提炼,基于的是一种文献研究的视角。只有基于这些相对规范地研究方法,我们的地理教学研究才能得出一些相对科学的结论,而不至于说出一些让外行看起来很通俗、让内行看起来很庸俗的话。
四、核心素养与学科价值的关照。
贾铁飞老师开门见山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本届年会最基本的东西:我们的研讨指向学科的核心价值、指向学生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客观上讲,学生的学科素养所能培养并能达到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制于学科发展的程度的。贾铁飞老师在地理学科价值回归中所提到的学科内涵中的观念、技术、行为、思维,以及学科外延中的态度和情怀,都对基础教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有着重要的提示意义。而郭锋涛博士对地理素养的提炼,和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有交集存在的。我个人在交流中对“地理思维”的界定,目的之一也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择日再做详细论述。本届年会上的交流,无论是技术运用还是地理融入生活,都是围绕学科价值和核心素养在奉献着并彰显着我们每一个地理教师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职业素养。
年会间隙,与陈国祥等老师的同桌聚餐闲聊、与雷鸣主编的偶尔交流、与李功爱老师简单却让我倍感朋友般亲切的叙旧、与符永权老师的“同居”都让我记忆于心、感念于情。期间与大学同学的相遇,更是十分惊而且喜的,并十分惭愧于对充满“上海味”的老同学的不辨不识。想来也是,或许十年、二十年后,我们身上是否会有一种难以言说却又客观存在并正“野蛮”地改变着和改变了我们的“星韵味”呢!如此咀嚼着贾铁飞老师的话,我就慢慢释然了……